
投稿【原创首发】 赶场人
文/许刚(山西)
在我的老家晋南,专门有一帮子人,从南往北赶麦场。一个人每天能割5亩麦,连割带运。一个人一天能挣5块钱。当时一个正科级干部,一个月工资也才51块4毛钱。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土地下放到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交够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就是自己的。农民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禁锢了多少年的生产力一下子释放了出来。可一到麦收天,家里缺劳力的就犯愁。于是,就走了赶场人来帮忙收割小麦。赶场人一般都是一、二十人,结帮拉队,他们带上割麦工具,事先磨好的锋利镰刀。他们三个人一组,一个人抢先拱洞子,其余的两个人跨齿,每人3行小麦。拱洞子的人必须手脚利索,走在前头。水壶,毛巾,草帽是当时赶场人的标配。
麦收期间,最怕连阴雨。因连阴雨小麦就容易霉变,发芽,看着都让人心疼。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才有了割筛机,由小四轮拖拉机安装,只能把麦子割倒。后来才有了收割机,再后来有了佳木斯联合收割机,可以直接将小麦颗粒归仓。自从有了联合收割机,赶场人就渐渐失去了市场。
去年,麦收期间,因连阴雨,麦地湿软,联合收割机进不了地作业,只好人工收割。久违了的赶场人再次出现在我的面前。还有一些党员干部,爱心志愿者,来到农村支援夏收。可为一些缺少劳力的家庭,解了燃眉之急。助农帮扶赢得村民点赞!

作者简介:许刚(神采飘逸),笔名亦复,山西芮城人。自幼爱好文 学,喜欢写作。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运城市诗词学会会员,中国精短文学学会会员,《中国诗人作家网》签约诗人作家,《中国乡村》人才库认证作家,《华夏诗词文学社》会员、签约诗人作家,北京汉墨书画院会员,当代新文学作家协会理事,中国翰苑文学作家协会会员,青年文学家杂志社理事会百灵分会、鼓浪屿分会理事,哈尔滨市呼兰区萧乡文学社会员、签约作家,第九届半朵中文网专栏作家,《都市头条》认证编辑,在纸刊及网络平台发表小说、诗歌、散文30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