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1965式军服,是解放军装备时间最长的制式军服,也是中国解放军废除军衔制后第一种军服。65式系列,包括65式改进系列(71式,74式,78式),服役长达20余年,在国内和国外都有巨大影响力。该系列一度被认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标志和文革的象征,也承载了中国人民对于20世纪60-80年代的回忆。一一摘自百度百科

🔺曹先强,云南电视台原大型活动部主任、高级编辑。导演,作家。阿昌族,云南德宏州梁河县人,云南省民族学会阿昌族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兼秘书长。
小时候,很喜欢军帽。每个男子汉都有一个军旅梦。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叔叔曹连永光荣参军,守护祖国西南中缅边疆国防公路干线中印公路槟榔江的猴桥钢索吊桥。他去参军多年后寄来手握钢枪,头戴军帽配戴着鲜红五角星加红领章,身穿军装,腰扎武装带的军装照片,真是太帅了。我家大门头木横梁上掛上了“光荣军属”的匾额。每年八一建军节,我奶奶就被当着光荣军属邀请到山下区公所里去开会两天,我当时仅有四岁五岁,还没有上学,每次都跟着奶奶去开会。作为小军属,跟奶奶与军属们吃住在区委小院子二楼木板上草席铺垫的床上,开什么会内容全不知道,只记得政府杀猪待军属吃的伙食比农村办客事还好,鲜露露的包子是小葱花拌鲜肉馅,咬一口都淌油水啊。
每年八一建军节前后,大队民兵营组织基干民兵们,来我家慰问,他们扛着枪挎着武装带来,枪枝是那个时候配备给农村武装民兵的叫什么名字不清楚(应该是56式半自动步枪)。大家通常学电影上跟风叫“三八大盖”“七九枪”。枪头有刺刀。
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我父亲是关璋村大队长,上级配套给他一支枪还有一些子弹放在大队部办公室抽柜里。我很小,有一次去大队部玩,见父亲抽柜掛锁没上锁就偷玩子弹,父亲发现后用细竹枝狠狠的抽了我的屁股一顿。大队民兵营有连排班建制,基干民兵都是年轻力壮,劳动生产文武双全的青年突击队员。县委区委武装部定期来集中民兵军事训练,民兵停工停产,听口令军训甩手榴弹,挖打战壕掩体,划定打耙场,实弹射击。民兵慰问军烈属,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宣传毛主席伟大军事思想“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的最高指示。他们慰问除沾贴十字路口一条标语,讲几句话唱几首歌,主要就是扫地打扫房前卫生。女民兵给军属挑一担水,男民兵给军属挑一担生产队集体林烧火取暖的圆棍子柴禾来。

我奶奶赵石英和妈妈赵安彩,还有小姑姑曹囡,就忙着涮锅洗碗,烧一大锅开水,给来慰问的大队生产队民兵,倒给他们抬着碗喝水。父亲是大队长,印象中来我家慰问时他总是有事有会不在场,领头来人主要领导都是副大队长、生产队长、一二三社社长会计保管员等其他干部来。我们年纪小,只记得看热闹,看象叔叔去当兵时敲锣打鼓的热闹,抢抢炮仗,只关注那些大人们临时从代销点买来,摆放在桌面上,用碗盛着的花生瓜子、水果糖。在物质贫困时代,偶尔才能吃得到的桌面上用碗盛着的花生瓜子、水果糖,于我们来讲关注度更高吸引力更大。

有一年,叔叔曹连永与同村一批去当兵的曹茂才堂兄先后回家探亲,村里男女老幼见到两个解放军战士草绿色真军帽真军装,真的是喜欢了要命啊。他们回来,还背回一把琵琶琴,弹起《北风吹》,配合上竹笛、二胡合奏,非常好听。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村子里来了昆明知识青年看上了这把琴弦乐器,他们互相交流学习弹拨艺术,轮流玩耍操弄,后来易主卖给了在小学当老师的一位昆明知青周永新。周老师抱着此琴,弹拔出许多优美歌唱与思乡曲,在附近乡村与边疆知青群体中,远近闻名。不久周老师到昆明探亲学习,小学校也放假两个月,人去楼空,等他回来时这把琵琶琴就丢了。真的是物质短缺、文化匮乏时期,现代社会文化的稀罕物。一把传播文化艺术文明进步的琴,以不文明的偷窃行为偷走了。军人军帽在当时也受广泛欢迎,大头百姓人人喜欢戴军帽,军迷多军帽少,供不应求。我就听说过露天电影场上,在万头攒动中,有人好不容易弄到的黄军帽又被人从头上抢走了的小道消息。这也许是那个时期同代人的共同感受和梦想追求。那时民间有流行性普遍说法“军帽人人爱,哪个抢到哪个戴”,又言“吃菜要吃白菜心,嫁人要嫁解放军。”“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红旗挂两边”,这是人民解放军军装里时代感最强最受老百姓喜欢的军装!
确实,那个激情澎湃的时代,社会上流行全民戴军帽风尚。滇西地区地处边疆对敌斗争前沿,人民解放军保家卫国,支援边疆,建功立业,英雄形象,深入人心,男女老幼生活习性中崇尚英雄,人人都喜欢戴军帽,有广泛群众基础。少年时光中,记得男子爱戴军帽,爱穿没有领章帽徽的草绿色军装,女子婚前婚后也爱戴军帽,有的连结婚后的老大娘也有戴军帽的穿戴民间习惯。
上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村子里堂兄曹先传、曹先方、曹兴才、小学同学曹先祟,堂弟曹先益,先后去验兵参军。关璋村邻村弄坵也有梁然昌、梁其礼、梁祖恒,曩宋关读初中时同班同学孙朝廷、车仲茂等一大批青年参军入伍。曹先传、曹明军等老兵赶上了援老援越作战,曹先崇、赵兴祥,赵兴春,张恩启,赵新,龙发周,梁其顺,李自有等老兵是自卫还击参战部队,是“两山”作战英雄群体代表。其中梁祖昌老兵,参军入伍时间最早最长,他军事技术过硬,理论学习刻苦努力,思想要求进步快,军营成长也快,还当了军官。有一段时间,他回家探亲都背着红布裹着的小枪回来,我们“跟屁虫”一样尾追他们身后,看他们军装军人高大强健身影,羡慕他们胸挎钢枪或腰插小枪的威武形象,梦想要一顶红星闪闪的军帽。
一九七五年彩色故事片《闪闪红星》,一九七六年彩色故事片《难忘的战斗》在全国城乡上映。我们上初中阶段了,手握电筒追踪着县电影队马帮下乡放咉队看电影。童星祝新运扮演红军革命后代小红军潘冬子军帽上的闪闪红星,著名演员达式常扮演保运粮食连连长革命军人的“高大全”光辉形象,深入人心。一颗红心,胸怀“提高警惕、保卫祖国”大志,一直追逐梦想成真。红星闪闪放光芒,红星闪闪暖胸怀。红星指引革命的路,红星照我去战斗。

高唱着这些嘹亮军歌, 一九七八年初中毕业考上高中,离开山乡到边陲小城芒市读书。同学中有德宏军分区大院里军队子女,他们无论男生女生都穿着宽松军裤,背着军用挎包来上学。
一九七九年二月,正当参军入伍了的小学同学曹先崇他们与战友们参加了自卫还击保卫边疆冲锋陷阵,浴血奋战,英勇向前的时候,我们在人生的另一个战场高考大战中也披荆斩棘,挥汗如雨,奋勇争先。为振兴中华,为祖国安宁,巩固国防,繁荣富强,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千千万万个祖国儿女,挥洒青春热血,为了中华民族腾飞,为祖国强盛崛起,不惜牺牲年轻生命和奉献青春力量。


一九八O年七月,我考上大学没有机会实现当兵从军入伍之梦想,但想戴军人威武雄健军帽之愿望仍然藏在心底里。一九八五年五月大学毕业前夕,从北京南下贵州省实习,在黔西南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六马区六马公社社会实践调查中,遇见一位刚从南疆前线退伍转业安置到六马公社食堂的同龄人小罗师傅。两个年轻的民族兄弟朝夕相处,心心念念,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一起相处甚好,分别时刻依依惜别,他送给我一条从前线带回来的军裤,我送给他一本从北京带去的写有“北京”两字的塑料笔记本。这条军裤是我第一件正式军品,爱不释手。
前几年,我去滇西田野调查,翻越高黎贡山,深入乡村采风,野外探险,遮太阳挡紫外线,户外防护需要,戴着旅行装备式军帽,穿着草绿色军裤,在旅途中留下来许多照片。仍有不少好友指正,我的采访文字可以看,我戴的仿军帽子不好看。

十年前我在出差新疆乌鲁木齐市买到一条建设兵团生产的棉质草绿色休闲军裤,价廉物美,体感非常好。真后悔当时仅五十元一条也只买了一条来,后来再也没有买到这款草绿色棉质休闲军裤了。我曾经找退伍军人及建设兵团好友帮忙,联系在新疆建设兵团卫视的高山好友,在北京军区退伍转业的老兵李翠环老同事,在昆明军分区退伍转业军人的张恩启好友,委托垂询代买军裤军便服,几位朋友们非常给力,心生感激。但收到服装要么制式款式与布料不如意,要么就尺码大小不合体。

网络时代真厉害,现在终于弄到一套65式清仓去库存的良料陆干服,即陆军四个口袋干部服。军品包装袋上印刷有红色经典文创字体:自卫还击,保卫边疆,参战老兵纪念军服。还原红色经典,致敬革命英雄。战地双雄,整装待发。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提高警塌,保卫祖国,随时准备歼灭入侵之敌。我穿上了绿军装,请大家帮我看看好不好看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还原红色经典记忆,致敬革命真心英雄。(曹歌)
时间:2024年01月12日 14时16分
位置: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棕树营街道军安组团
我是一个军迷,我喜欢拥有一套真正的65式老军装。曹歌 拍摄
我是一个军迷,我喜欢拥有一套真正的65式老军装。曹歌 拍摄
2012年10月国庆节,我戴着仿制军帽,在陇川县户撒乡阿昌族刀王项老赛家采访。曹歌 拍摄
2012年10月国庆节,我戴着仿制军帽,在梁河县,与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赵家德文化交流。曹歌 拍摄
2012年10月国庆节,我戴着仿制军帽,在大理学院昂赠书,与彝族纳张元教授在一起。曹歌 拍摄
2013年元旦,我戴着仿制军帽,在怒江栗柴坝渡口,考察滇西抗日战争遗址。曹歌 拍摄
2013年4月泼水节,我戴着仿制军帽,在芒市参加州庆,给阿昌苑阿昌族青年送书。曹歌 拍摄
2013年8月,我在乌鲁木齐市买到新疆建设兵团生产的棉质休闲军裤,考察克拉玛依大油田光辉历史。曹歌 拍摄
2014年4月清明节,我戴着仿制军帽,在怒江栗柴坝渡口,考察滇西抗日战争遗址。曹歌 拍摄
2014年4月清明节,我戴着仿制军帽翻越高黎贡山北斋公房古道。曹歌 拍摄
2014年4月清明节,我戴着仿制军帽,翻越高黎贡山北斋公房古道。曹歌 拍摄
2015年10月,我戴着仿制军帽,在盈江县盏西,田野考察 拍摄
2015年10月,我戴着仿制军帽,在腾冲市古永采访。王红拍摄
2016年1月春节,我戴着仿制军帽,翻越高黎贡山琅琊山古道。曹歌 拍摄
2016年1月春节,我戴着仿制军帽,在盈江县仙岛村采访阿昌族退伍老兵 杨腊散。曹歌 拍摄
2018年5月,我戴着仿制军帽,翻越高黎贡山禾木树古道。曹歌 拍摄
2018年5月,我戴着仿制军帽,翻越高黎贡山禾木树古道。我是一个军迷,我喜欢拥有一套真正的65式老军装。曹歌 拍摄
编后:
我与曹歌认识整整30年了,他是个很活跃的电视编导。那时,他很年轻,敢想敢干,他创办的“云屏艺苑”是云南卫视的栏目,也就是近似“每周一歌”。就几分钟的歌曲,他用主持人前后穿插,讲出歌曲创作背景,采访创作人员,把节目整火了。不但收视率高,而且还创收不少。说起创收,栏目中没有广告,而他以采访某企业方式,让被采访者点播一首歌曲送给广大观众的方式,把节目包装完美,让受众不反感,让商家接招,这是当年电视的魅力所在。当年,我是给他打帮工的外围人员……

他作为地方电视文艺记者,到过老山前线拍摄文艺节目,他自小就有军旅梦,这一去就是炮火连天的战场。由于军旅情结,他在省台文艺部组织的八一大型活动,都要在部队营区举办,有时前期我得帮助联络,有时我去把个机位。记得96~97甲A联赛时,八一队主场设在昆明,他干起了足球直播,我也是八一主场的随行电视报道的军事记者,出入场都要和他打个招呼。

此后,我在昆明电视台从《子弟兵·老百姓》栏目制片人转任大活部副主任、导演,许多策划都和他交流,特别是海内外的影视歌模明星的出场价格、档期的掌握。有两年省台搞“环球小姐”大赛,我台搞“美在花城”大赛,如火如荼。他搞他的,我搞我的,省市两台用赛事吸引眼球的时代,还有点竞争味。
我俩亦师亦友,情谊深厚。他,这个军帽迷很地道!
一一艾宗升
作者介绍

曹先强(艺名:曹歌)作家,学者,电视导演,高级记者,客座教授。云南广播电视台高级编辑(退休),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受聘业界导师,昆明新闻传播学院客座教授 ,云南省新闻出版局专家库受聘专家,云南省民族学会阿昌族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兼秘书长。
长期从事电视文艺创作与电视频道传媒管理。长期从事文学创作与民族文化研究。长期从事滇西抗战历史文化研究。曾八次徒步翻越高黎贡山古道,探究滇西历史文化与古老族群迁徙历史。已有六部著作出版。
1985年7月中央民族学院汉语言文学系本科毕业,获得文学学士。2001年至2003年7月云南大学中文系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民俗与民族文化专业学习。2015年4月鲁迅文学院第十七期民族文学创作培训班学员。中国作协会员,中国视协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云南省作协会员,云南省视协会员,云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