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儿时的年味
今天早上女儿班主任老师发来信息,表示15天后估计学校会放寒假,上午在上班的路上,我看到有的超市、银行门前开始做广告。路边还有一排做小本生意的,像是赶集一样,让城区变得热闹起来,顿时感觉年味越来越浓,不禁回想起儿时的年味。
记得小时候,我们农村小学一般都在腊月十五日前后放寒假,我们都特别盼望放假过年,因为过年父亲会给我们买回新衣服,母亲会做芝麻糖,打豆腐给我们吃,还可以放鞭炮玩。
那时候农村家家户户都从腊月二十三日以后便开始酝酿过年,准备食材,农村人还编了一个顺口溜:“二十三吃猪肝、二十四吃鱼刺、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称年肉、二十七去赶集、二十八杀鸡鸭、二十九买年酒、三十夜熬一宿。”
除了这些,母亲还会炒花生、晒红薯果给我们当零食吃。除夕的晚上,母亲负责办素菜,父亲专门炒荤菜,虽然都是一些家常菜,但那地道的排骨汤、腊肉炒白菜、银耳枣子汤,都是色香味俱全,让我们饱尝美味佳肴。贴心的父亲还会给我们买回一两件过冬的衣服,又好看又保暖!每当穿上新衣服,我们会洋洋得意到邻居或附近的同学家炫耀一阵子。
小时候我们湾里没有电视,大家在吃年夜饭之前,在门口贴春联、挂红灯笼,吃完年饭后,一家人会围坐在灶门口,点燃一个大树蔸子,烤火、喝茶、吃点心,一直到次晨或天明,母亲说这是农村风俗,称为“守岁”。一般到晚上十二点,父亲会带我们到门外放烟花、鞭炮,表示迎接新年。
大年初一春节那天,一大早母亲会起来做饭,办一桌比除夕晚上更丰盛的酒饭,因为这是新年的第一天,我们吃得更香甜。而且吃完早饭后,父亲会叫我们姐弟四人到湾里细婆、大爷、大姨家串巷走家拜年。我们每到一家,一边说拜年一边抱拳做手势,细婆会给我们送上一些祝福语,如读书进学、学有所成,随后还会给我们包上一些糖果,可谓“收获满满”,我们可高兴啦!
如果春节天气晴好,我们湾里人会搬出一些桌椅,到大樟树下的操场上,聊天的聊天,打牌的打牌,玩游戏的玩游戏,有的老年人还会偶尔唱唱黄梅戏,可热闹了。而且正月十五日之前,农村都有接群客的习惯,朋友亲戚相互之间接着吃请,表示关系不一般,越走越亲,亲情味很浓。
现在过年简单多了,我们也普遍感觉年味很淡,不知不觉一年又接近尾声,但有太多的事情没有做,太多的心愿没有完成。正如:“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而且如今过年,不管是居住在城市还是农村,很少有人炒红薯果、做芝麻糖,甚至咸鱼咸肉都很少准备,除夕前一两天到超市转一趟,这些食材全部可以拿回家。邻居之间不串门,也不存在拜年,见面打个招呼即代表,甚至亲戚之间也很少走动,一个电话或一个短信、微信,发一个祝福图片就算拜年完成了。
过年是中国一个传统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大事。全家老小一起热热闹闹的吃饭,孝敬父母,陪伴孩子,才有家的味道。亲戚朋友之间串个门、叙叙旧、打打牌、谈谈新年的打算,让忙碌了一年的人们放松一下,感受亲情的珍贵、友情的温馨,倍觉舒心。正是因为有了家人的团聚、老人的唠叨、孩子的欢笑,才更有年的味道。
时光荏苒又一年,岁月匆匆弹指间,砥砺前行再出发,但愿新年胜旧年。除夕前后,我们不妨回一趟故乡,寻找儿时的记忆,体验乡愁的味道,好比回到活泼可爱、无忧无虑的童年时代,感恩当前来之不易的生活,砥砺奋进,且行且珍惜......
作者 王剑 ,男,1976年生于蕲春,自幼爱好文学,曾参加湖北电大函授,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出社会参加工作后,主要从事通讯员工作,近年采写了大量内容丰富、生动感人的新闻报道,连续多年被评为黄冈日报社模范通讯员。在写新闻报道之余,还坚持写作散文随笔。去年以来,有不少的文章见诸报端。文字散见于《黄冈日报》《鄂 东晚报》等报刊。现为黄冈市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