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 莲
作者:西阔
我们不谈哪个隐秘的话题
江南的烟雨也不提
只谈田间的麦青,五月
日子漏下的零碎,羊群
舒展的白云,灯下
你绣花的身影,像极一汪湖水
你的脸
映红半池风声
丝线在你手里穿梭
轻轻摇动
你不语
我也不说
陈啊妮简评:
西阔人格化移情于物象的手法是娴熟的,诗人有干练和敏锐的语言直觉,而这个直觉是可以直接切入文本痛点的。在呼应主体象征“睡莲”时,其实“我们不谈哪个隐秘的话题”就已经一针见血地刺破了浑阔的主旨的象外之指。后续的跟进只是夯实这个“隐秘”的填补,但也不失一些佐证与相互的疏离抵近。结尾轻落于某种禅思的丰盈与静谧,“你不语/我也不说”,让“睡莲”的对立感中象征化阈值放大。
“生活是一道《虚掩的门》,只要你有勇气推开它,生命就会呈现出诗意的光辉来”。记得在妹妹的诗集《虚掩的门》出版后,我曾以这样的感言赠送过一个喜爱读书的朋友。
话虽这么说,但本人作为一介武夫,是从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因为,我总觉得,诗一直是留给自己内心的一块圣地,从不敢轻易地触碰,生怕给它带来一丝的不洁和污染,即便它虚掩,也情愿做一个门外汉,从不敢踏入半步,像一个麦田守望者。
今日,我仍以一个门外汉的身份再读西阔的一首小诗,试一下自己能否给“诗”一个正解。
“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种解读。这一点我从不否认。但作为读者,纵然你有千般想象,但一首诗的核心内容总是固定的、不会变的。只有抓住了诗的核心内容或诗的本质,你才能真正读懂诗。”
前两天我读西阔的小诗《白纸说》,说过同样的话,今天仍想重复一下。
如果说《白纸说》的核心内容是“修行悟道”,那么该诗的核心内容却在于缘情,只要你抓住了“少妇怀春”这一核心思想展开解读,这首诗的妙笔就会在你面前一一呈现开来。
睡莲/ 是睡莲吗?是也,非也。在这里,你可以想象它是像睡莲一样的美人,也可以想象成一个少女或少妇正在做女红——刺绣,这个刺绣的图案是“睡莲”。此睡莲非彼睡莲,假睡莲非真睡莲,同词不同义,似实非实,似虚非虚。诗人的笔,妙就妙在这里。
诗中的女主人,她可以是少女,也可以是少妇,因为无论是少女亦或是少妇都不影响她“怀春”。但此诗我更想把她解读为少妇,为何是少妇,那就请读者自己去玩味吧。
我们不谈哪个隐秘的话题/ 这个话题真的很隐秘吗?女人的心思男人真的不懂?我不信。
江南的烟雨也不提/ 这里可有故事了,提了你不就一下子明白了,话都挑明了还会有什么意趣呢?
只谈田间的麦青,五月的日子漏下的零碎,羊群舒展的白云/ 麦青、五月,这两个特别的意象,是想暗示女主人公的年龄及身份。女人的年龄是神秘的,妙不可言。[调皮]女主人的身份应该属已婚状态且应该是农家少妇,否则不该有“田间麦青”和“五月日子的零碎”。
羊群舒展的白云/ 这是个密集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有倒装,有比拟,有虚实,还有跳脱,足见作者驾驭文字的能力和功底。“羊群”是个虚实结合的意象,虚,可指蓝天下的白云舒展的姿态,形容女主人公时下的富足舒展的心境;实,可以让读者想象成女主人公家境十分殷实的生活状态。羊群,白云,这两个意象,很跳脱,它能瞬间把读者的思维引向西藏的天空和内蒙的草原,很有画面感。
灯下,你绣花的身影,像极了一汪湖水,你的脸,映红半池风声/ 写到这里,作者开始了拉镜对焦,让读者近一步观察女主人的美丽和娇羞,半池风声,说明女主人的美丽足以让半数男人窃窃私语,当然女人的妒忌也在所难免。
丝线在你手里穿梭,轻轻摇动/ 看来,你并不在意男人的议论和女人的妒忌。此时,好一个江南女子的秀美与灵动,就这么轻而易举地,安然素之地,完美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
你不语,我也不说/ 回应全文,隐秘的话题打死我也不说。妙啊,直到把读者你的想象力吊死在半空才算完止。
读完此诗,意犹未尽。诗是什么?诗的本质又是什么?
我在想:
诗是女子怀春?
诗是美的化身?
诗是引而不发?
诗是欲说还休?
诗是风声水起?
诗是《江南女子绣荷图》?
是也不是?!
诗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我相信我心中的答案,将与“笔法”一道,在我大量的阅读和书写之后,会慢慢揭晓而逐渐变得清晰起来!
时序五月。赏读该诗,是想给美丽的五月一个美好的总结,让它像诗一样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