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郝明森,陕西省镇巴县人,现为陕西省文物局革命文物保护与利用专家库专家,汉中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主要从事文学、美术、摄影、戏剧、民间艺术研究创作工作。现有800余篇(幅)文学、美术、剧本和摄影作品散见《散文选刊》《鸭绿江》《戏剧之家》《领导科学》《微型小说选刊》《文史博览》《文艺报》等全国主流报刊。剪纸作品先后八次在国内各类 大赛获奖,先后被澳大利亚、新加坡、挪威、美国、英国等国交流和国际友人收藏。 出版有个人画册和专著《郝明森剪纸作品选》《乡村记忆》《金斧头》(郝明森绘图)等八部。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陕西作协、美协、民协、曲艺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文物局革命文物保护专家库专家,《中国寓言故事》主编等。散文《乡村记忆》获首届蒲松龄散文诗词评选二等奖,散文《醉酒苗乡》荣获2017年中国旅游散文创作高峰论坛暨第五届全国人文地理散文大赛一等奖等各类奖项60多个。

《小河口社火》
文/郝明森
这么近,那么美。近日,再次到巴庙小河口走访社火,看见几位艺人正忙碌制作龙狮、彩船等道具。龙狮道具制作过程复杂,工艺繁多,对原材料和工艺之间衔接的要求比较高,制作周期长,是纯手工制作,造型活泼可爱、色彩艳丽持久,深受当地群众的青睐。
镇巴县巴庙镇小河口村位于县境东部,楮河支流偏溪河出口处。这里境多其秀、人重其义、民风民俗独具特色,特别是世代传承下来的民间社火,成为巴庙镇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的一道亮丽风景。
社火,作为最古老的风俗,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它来源于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是远古时期巫术和图腾崇拜的产物,是古时候人们用来祭祀拜神进行的宗教活动。“社”为土地之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能驱邪避难。崇拜社神,歌舞祭祀,意在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万事如意。
小河口是《定远厅志》记载的清代镇巴25处乡市之一,临近紫阳,旧时有水路与紫阳相通,小河口成为当时水运的小码头,附近群众都在此赶场,一度十分繁华,来往客商由此入汉江、达武汉。因此,在巴庙流传下来的文化遗产很多,如传统土法造纸、拐枣酒、巴庙剪纸、小河口社火等至今保存的原汁原味。
小河口社火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以农业为主的远古时期,土地是人们的立身之本。据史书记载:小河口在清康熙年间置乡村,嘉庆八年被火焚,道光年间兴集市。当地老艺人介绍,昔时的小河口交通闭塞,生产力水平低,加之自然灾害多,天灾人祸不断,刀耕火种的岁月中,人们的一切美好愿望都寄托在“社”和“火”中。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人们凭着原始思维认为水也有“灵”,并视之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形成了崇尚火的观念,于是就向“社”神和“火”神许愿,许下“太平灯”,意思是保佑小河口村民一年四季太平。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二至十五,由会长组织庆典和游演活动。正月初二在当地观音庙举行隆重的亮灯仪式,卜卦还愿,一直到正月十五结束关灯,确定下一年的会长,当选的会长也不是投票选举和民主推荐,这天由社火表演队走到哪一家认为谁合适就在他家大门口放一挂便炮,载歌载舞的锣鼓声中当众宣布下一年的会长。新确定的会长也不准以任何理由推脱,在正月十五举行的关灯仪式中,烧掉一切纸扎的道具,寓意着一切邪气灾难都已过去,新会长又重新卜卦许愿,祝愿人们新的一年生活美满,岁岁平安。
小河口社火的内容为竹马、彩莲船、狮子、龙灯、白鹤、蚌壳、渔翁、大头和尚、媒婆子和乐队组成,共50余人。游演一般是会长主持,他们以向当地村民拜年的形式走街串乡,不收钱财,表演所用的道具等一切开销都是村民自费筹集,也不向任何人摊派,在这和谐社会里开展活动,不仅丰富了当地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同时也是当地居民对来年的美好祝福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小河口的社火表演多以民间传说、戏剧故事等为题材,通过一个或一组人物展现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即为一转社火表演。如白鹤、蚌壳、渔翁、大头和尚等上场表演,就是民间“鹤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典故演变而成,加之手持蒲扇和长杆旱烟袋的媒婆和大头和尚相互嬉戏,“丑”得使人喜爱,引人取乐逗趣,边歌边舞,唱词以当地流行的四言八句为主,歌声悦耳,并配以谐趣的唢呐声,加之彩船的穿行,体现了江上行船的意境。正如人们说的:“驾起船儿水上漂,划起浆来浪花高,歌声伴着船儿去,真似江上把船摇。”彩船、花灯上亮起的点点烛光,连成许多闪光流动的花朵,兼有火树银花之盛。山民观之,喝彩不绝。
小河口社火悠久的历史,神秘、深厚的文化内涵,声势浩大的场面,在国家实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今天,将会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成为镇巴春节期间民俗活动的亮点。如今非遗越来越多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作用。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乡村振兴、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在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非遗正在并将继续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宝贵的滋养。面向未来,我们要珍惜非遗保护时代的机遇,把老祖宗的技艺和智慧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小河口社火艺术乃至镇巴的非遗文化得到发扬光大。我们但愿它永远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化活动,一直传承下去,展现着独特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