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魔力
——读《黄瓜》有感
高全成
有亲历的生活,才有有趣的故事;有真实的情感,才有诱人的力量;有细致的观察,才有独到的感悟;有涌动的爱心,才有感人的共鸣。
福国此篇有关黄瓜的小文,写的是平凡小事,映出的却是人间真情。黄瓜,现在四季都能吃到,而有些注重养生的人,在冬天因黄瓜不是适季菜而不吃它。可,人不能超越历史,在当时,冬天,节日里,餐桌上有黄瓜真是凤毛麟角。在那种情况下,福国得了几根非常珍贵的黄瓜,不让正怀孕的妻子吃,而留着招待朋友。我想,对福国此举,当时就会有很多投反对票的,现在大概全都会对福国的不能消弭的内疚有深切的同感。
有不悖情的感受,才会有不谬理的抒发。三十年前,冬天,黃瓜是餐桌上的珍品;三十年后,同样是冬天,黄瓜是普通百姓菜篮子里的常物:这是一个兼具赞扬新型农民、现代科技、伟大时代的大铺垫。以黄瓜诱客的故事既是大铺垫的有机组成部分,又平添有趣的亮色。在此种情况下,是招待朋友,还是照顾妻子?作者心中的波谰强烈地冲击着读者原本平静的心,而令人心灵震颤的还不止于此:那六条黄瓜若是朋友吃了,作者肯定高兴,妻子也许因为丈夫的高兴而感欣慰。可是,珍贵的六条黄瓜妻子想吃而因顺从丈夫而舍弃、朋友未至而终至烂掉。悲剧啊,简直就是悲剧,但是,这是平民的闪烁着真情之花的悲剧!

附:
黄 瓜
王福国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聪明而又勤劳的中国农民,发挥了极大的创造能力,一个显著的贡献,就是一年四季都能让我们吃到新鲜的蔬菜,使我们的餐桌五彩缤纷。集市上琳瑯满目的蔬菜,常常使我们为选择什么而发愁。然而,二十多年前,陪伴我们度过漫漫冬季的,只是呆头呆脑的大白菜,对,还有红白二萝卜,而其它就绝少了。也有少量的温室种植的蔬菜,如菜花,黄瓜之类,但它们太稀缺了,在市面绝对见不到。现在想,它们自然有它们供应的对象。那时,在寒冷的冬天,尤其是春节,家里能有几根黄瓜,简直就是痴人说梦,纯属妄想。我年轻时,在坊间就传着一则笑话。说是冬天,有一人要结婚,而此人平时为人极差,他在自行车后座的筐子里盛了半筐黄瓜,他就骑着这自行车到处请客,黄瓜诱惑着人们,人们暗暗拿定主意,就是冲着这半筐黄瓜,到时也要去喝这小子的喜酒。结果,从开席到散场,愣是没见黄瓜的面。后来得知,原来是这小子为请客使的是一计,黄瓜是借来的!
该说说我和黄瓜的故事了。八六年春节。因为我所刚刚供职的单位,掌管着物资分配的大权,春节前夕,单位分给了我六根黄瓜,拿着这六根黄瓜,我喜出望外,那份惊喜,不亚于现在中了彩票。那时,妻子已有孕在身,吃啥吐啥,看到我拿回家的黄瓜,她弱弱的眼神告诉我,她想吃!我也纠结:如果节日期间,以此招待客人,岂不更好!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有好东西,要招待客人。我一咬牙,拒绝了妻子。把黄瓜放到了橱子里。三天后,妻子说,客人没来,我吃一根吧。我又一咬牙说,再等等,肯定有来的。我想象着,客人们到来,我用黄瓜招待他们,大家兴高采烈的场景。又一个三天过去了,妻子回了娘家,仍然没有客人来。几天后,我打开橱子,只见黄瓜巳经霉变了。妻子回来后问我,来客了吗?我说没有。黄瓜呢?我说,烂了,扔了。妻子没有指责我半句,眼泪却咕噜咕噜地流了出来。二十多年过去了,每当想起这幕情景,总有一股内疚和酸楚涌上我的心头……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