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东过去有个三圣庙,碑文说建庙是很久很久以前了,风雨飘摇,屋瓦破坏,墙壁倾颓,神像露天,亭角塌陷。村人无奈,才力绵薄,点金无术,不得已同花名部商量出售义学柏树,又得到状元会七元,约得洋一佰伍拾元有余,即于民国十三年二月神座殿三间,亭殿二间,报亭一座,并楼角门以及边墙一并修理。正值当时连年荒歉,连年苦累没有收入,遭罪兵祸,差烦赋重,十室九空,困苦颠连,不可言状。然终能同心协力,功成告竣。
大功虽然结束,但墙壁尚未绘画,亭柱尚未采油。三年以后才彻底成功。开光之日又收布施洋四十五元钱,一百一十千文,于此见神德浩大,冥冥之中自有神的作为,这种默助是人力之为不能达到的。
社人优廪生侯oo沐手撰文。邑庠生侯oo沐手书丹(注:名字无法辨认)。经理乡老(名字无法辨认)。
时间是中华民国十六年吉日立。
这是1927年立的碑。
社人也就是本村的人。
庠生,为明清科举制度中府、州、县学生员的别称,也就是秀才之意,明清时期叫州县学为"邑庠",所以秀才也叫"邑庠生"。
清沿明制,经岁、科两试一等前列者,方能取得廪名义,每人月给廪米六斗,清朝廪生是秀才中成绩最为优秀的部分,他们可以获得政府的廪食补贴,并有机会进一步深造成为贡生。
优廪生是一种体力素质很高的官员,负责执行类似招募、调兵等需要动员大量人力的任务。其具体职责和权力范围在不同朝代和时期有所变化。
写碑文的本村优廪生和在碑文上书写的邑庠生是谁?
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发布“上谕”,宣布 “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显然碑上“优廩生”和“邑庠生”是以前得到的。

碑阴刻写着花名布施:南西庄。北赵村。东少梁。北陈村(以上村钱各十千文)。滩子村钱八千文。南陈村。北阳村(以上钱各七千文)。明喆砦。西少梁。东义门(以上村各钱五千文)。接着是个人的共有45人,出钱十千文二十千文不等。后边主要是本村花名布施开列。有花赛和万福会,关圣会。接着是个人捐款,在这近20人的捐款中,排在第一名的是侯桂林出钱二十二千文。
在最后单独列项中有这样的话:“侯桂林施钱弍千文,每年弍分行息,专为年年腊月二十七八日,正月十二三日,有人打扫庙宇,出钱四百文,此钱经乡约手轮流支转,以示不朽云”。
民国时期一文钱就是一个铜板,它与银元的换算比较接近与1000文兑换一大洋即一元,一元钱够贫困家庭食用几个月。笔者当时整理这个碑文时觉得首尾都是这个“侯桂林”,他是个文化人。
这里的“文化人”是指那些对文化有深刻理解和见解,能够在生活中和工作中学以致用,推动文化发展的人。细究上面碑文内容,碑文有历史的沉重和重大的意义。这取决于上下文的语境,共同点在于都涉及到社会文化和知识的层面。经过三年艰难才修好了庙。这个过程是对后来人有启示的,当然撰文和书写的两个本村文化人在历史长河中可能更多地有自我提升的空间。布施人中侯桂林出现两次,水涨船高似的行驶在历史河流中。

后来找到了族谱。族谱“侯桂林”名字上方所写其中有“西省医学传习毕业”和“本县师范传习毕业”(转抄时用了简化字)。
查网得知:
民国八年(1919)八月,山西医学传习所在太原成立。
清末锐意兴学,注重师资,省会及府厅州治,先后开办优级及初级师范学堂,各县设立师范简易科,师范传习所,然或作辍,旋即停办。
光绪二十八 年(1902),韩城小学堂在县城西街成立。三十一年(1905),易名为韩城高等小学堂。三十二年(1906),在高等小学堂内附设初等小学班,供师范传习所学生实习。
随后了解到他确实是村人说的文化人,曾在村学(西头有圆石鼓的地方,现为荒地)授徒。他究药方治病,传存药方多类。他有三子,子铎(温杰)和水元(温俊),另 一少亡。
其孙坤昌89岁时说他四五岁跟他爷上学,他爷眼不好摔落壃下,不长时间逝世,大概六十四五岁。
他叔父水元学到文化后出门,那相片上是长袍马褂戴礼帽。走时说弄不成事不回,大有功不成名誓不还之志,再无音信。其子侯孝昌半耕半读,解放后从事农耕,当学校校董多年,尊师重教。一生为人刚正 ,诚心义胆,报恩娘亲,实乃孝顺。

志铎两儿子,一武一文。侯学昌早年从军,任解放军连级干部,打壶梯山战役负伤回家,从此务农,曾当村干部多年,热爱集体,一心为民,清正廉洁。
侯坤昌学于蒲城师范,后教书育人,病离回乡,曾在礼房十数年,诚心待人,用心做事,和睦邻里,耕读传家。
侯桂林的弟弟侯吉林有儿子春元杏元。
春元读耕,货担经商,苦做持家。有子茂盛,
可以说他是标准的农村文化人,早年是大队医疗站模范的赤脚医生,
背着红十字药箱原上巡诊送病人去医院,去窑洞输液时冒着风雨,守护着老幼病好为全家安宁。他参加地区医卫颁奖证明了他是个好赤脚医生。责任制后耕作劳动,又治病救人。
侯杏元上学从军有文化,聪慧善良,与县名医王宇文交情甚厚,因之王为村民堪舆与医病皆廉价。
1954年(一说1955)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土地折股,统一入社,生产劳动、出勤记工、收入、按地股和劳动工资进行分红。会计侯杏元身负重任尽心尽责。北阳村的初级社起名为集中社,杏花村当时为杏园队。19 60年出生的人可能还都记得口袋上写着“杏园队”,字写的还好,当时就是侯杏元写的。暗地里就传着“杏园队里有个侯杏元,杏元写的杏园队”。那时村沟到处是杏树园。他写“杏园队”是上级安排,也是文化人喜欢作为的。

地名像精美名片, 反映的是历史的记忆,也是文化的沉淀。 以人名(含谐音)为地名是一种纪念。 只要拉出那个时代,地名里藏着社会与历史的变迁 ,名字会让人联通,必然会得到纪念 并成名 。这也是文化人对侍名声内容的态度。
他教导两个儿子一读一耕。
大儿子侯稳录16岁考入邮电学校,后参军入伍,1962年支农回乡,后到工厂工作他多次受单位表扬,光荣退休。妻子是他努力贡献一生的坚强后盾,苦育子女,勤劳俭朴,艰难持家。
侯百录和父亲苦做农耕谋生发家。他以父兄有文化为动力,与妻子薛玉仙同甘苦共患难,为家为人忠厚善良,恭敬谦和,勤劳俭朴,鞠躬尽瘁。

(侯桂林写的处方)
耕读是经商从军从政的基础,乃是农家甚至是农村的命脉之基。
目前现实自利生活中愿这一大家乃至村户兄谦弟恭,妯娌互爱,子女孝顺,家庭和睦。
作者侯印来,韩城杏花村人,曾教小学初中高中语文。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语文学会会员。中语会教研教改研究中心研究员,四届理事。全国中语会阅读研究中心研究员。华中教育信息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湖南徐特立教育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发现》杂志社记者、副理事长等。参编出书十余部,在《语文教学通讯》等发纸文约百篇,在《中国作家网》《中国诗歌网》等网台发文千余篇,获奖三十余篇(部)。部分简介见《百度》《今日头条》等。
维信:wxid_rc3l3lymiqoq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