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老师马家华
丁宪曾
马家华教授的著作《人生处处是起点》,我存有初版和二版两个版本,且都是出版后第一时间赠予给我,多年来我一直置于案头,反复研读,领悟精髓。近年来,我也常在微信中与老师互动交流情感,为他的作品,活动,生活写过十余首打油诗,我是老师工作时带的第一个班的学生班长,师生情谊长似文渠水,高如文通塔。老师教数学,深究点线面。上学时我喜欢老师听老师讲正数负数和零的定义,喜欢刨根问底地向老师追究抛物线为什么无限接近永不相交,喜欢老师用那首"古塔巍巍共七层,红光点点倍加增,共灯三百八十一,试问塔顶几盏灯"的诗句给我们讲等比数列。在部队当文化教员时,我感谢老师指导我如何备课,板书,批改作业。转业地方后,我感恩老师对我工作生活家庭的关心,我也很乐意为他出书提供资料,撰文添彩。退休后我更加敬佩老师人老心红,服务社会,老有所为,发挥余热的精气神。
老师一辈子从事一个职业,为人师表,授业解惑。他的人生处处是起点,我的理解是一种思想境界,一种人生感悟,一种精神追求。 师已耄耋,我亦古稀。五十年教诲牢记于心,半世纪友谊情深似海。在新时代新征程新起点上,老师仍是我人生的榜样,那种青春不老,永远年青的心态,那种自我加压,勇于挑战的勇气,那种奋发向上,不断攀登的劲头,那种求变图强,永不僵化的思维,那种初衷不改,使命永记的风范永远激励我扬帆远航。
2024年1月7日
附诗词十三首
三尺讲台五十载,
桃李满园百花开。
纵横方圆话起点,
横竖撇捺指未来。
扎根淮安舍扬苏,
教书育人展风釆。
笔耕不辍出新著,
德才传承新一代。
意气风发出扬州,
登高望远镇淮楼。
满腹几何微积分,
一腔热血道业授。
初心不改五十载,
桃李满园雪满头。
弟子万千送祝福,
心宽身健师长寿。
贺马家华老师再获“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年逾古稀心不老,
马不停蹄向前跑。
退而不休心向党,
三尺讲台逞英豪。
处处起点严要求,
天天冲刺新坐标。
诲人不倦丝不尽,
才华横溢德更高。
书赠敬爱的马老师
著书立说写文章,
传道授业美名扬。
弟子万千遍华夏,
桃李满园恩浩荡。
衣食无忧人康健,
儿孙绕膝福满堂。
老骥不忘自奋蹄,
一身余热伴夕阳。
赠马老师
静心休息六十天,
不靠宣纸不磨砚。
每日坚持万步走,
打打太极练练拳。
心情舒畅不烦神,
饮食清淡少油盐。
待到气力恢复时,
下笔婉转似云烟。
赠马老师
数学教授多才艺,
四库全书添奇葩。
毛笔手抄翰林志,
水平不亚书法家。
一笔一划注真情,
工整隽永如绣花。
中华文化万古传,
敬佩老师马家华。
赠马老师
童颜鹤发红棉袱,
春风满面老来俏。
阳光和煦万物苏,
红梅怒放似春潮。
旧世七十古来稀,
今朝八秩不算老。
国泰民安人增寿,
成就小康胜温饱。
赠马家华老师
山高水长路遥遥,
儿把老爸搀扶好。
美人庐前听故事,
仙人峰下拍个照。
养儿防老重行动,
马家父慈子更孝。
庐山风光无限美,
神州无处不妖娆。
血气方刚成历史,
小心翼翼免出事。
人到老年病不起,
儿女都忙谁服侍。
走路坐车皆小心,
跌倒摔伤早医治。
健康无价靠自己,
祝您长寿马老师。
三尺讲台放荣光,
一生耕耘书山忙。
释惑笔笔寄深情,
解疑声声托希望。
人才辈出遍九州,
桃李满园竞芬芳。
老夫此生无遗憾,
笑傲青丝变银霜。
老师精神好
老师精神好
春游四处跑。
扬州皮包水,
无锡豆腐泡。
苏州拙政园,
挥毫留墨宝。
运河水养人,
青春永不老。
毛笔粉笔原珠笔,
马老书法称一绝。
间架结构求舒展,
横竖撇捺见功力。
洗砚淘尽运河水,
磨墨万支研古帖。
独辟蹊径闯新道,
耄耋豪情从头越。
名师书法练三九,
线装诗抄送挚友。
浓浓墨宝寄深情,
册删收藏暖如火。
家国情怀胸中装,
华丽篇章笔下走。
秦诗华彩多励志,
博古通今句难求
(注:淮安市广播电视台原副台长丁宪曾是马家华教授的高中学生。因特殊情况未能参会,特书面祝贺)

起点:一位古稀老人的座右铭
胥全迎
在一次秋月正红读书会赴淮安区博里镇一村的捐赠活动中,我偶然与一位满头银发、精神矍铄、豪爽健谈的老同志相识了,他就是淮阴师范学院的教授马家华。
我们几句话交流之后,即感到投缘。互加微信,不日互相问候一下。我有文章发他一阅,他有书法作品转我欣赏,半年来竟没“冷”下来过。
其实,马教授是1967届扬州师范学院数学系毕业生,毕业后即申请来淮安工作。先后在淮安县一中学、淮安师范学校、淮阴师范学校和淮阴师范学院任教。他的数学课成为学校的品牌。除此,他还十分擅长书法,写出的字,同书法爱好者临帖的帖一样:隽秀工整又力透纸背。怪不得他在师范学院、老年大学和食品学院等处,任书法老师大受欢迎呢。
我的散文集《忆清江》出版后,赠送给马教授一本,请他雅正。他也回赠了我一本他的著作《人生处处是起点》。
不看此书还真的对马教授了解不多,看了这本书后,对马教授的了解仿佛透过儒雅的外表看到他清澈明朗的内心,他的形象在我心中一下子又高大了许多许多。
他的这本书,集结了他的散文(见诸于师范学院报、食品学院报和淮安日报、淮海晚报等多个平台),还有他的老师、他的同事、他的儿子、他的学生等写他的短文,还有他的教学心得、书法作品等。让你看了一篇还想看第二篇,看了一遍还想看第二遍,爱不释手呐!
这书里的文章有一篇《我那当邮递员的儿子》,让我看了后感到十分惊讶!理科老师竟写出这样活泼、轻松、深刻的文章,简直可以当新闻专业大学生学习写通讯的教材与范文,写得真好!通过一个父亲的视角来写一个当邮递员儿子的工作、生活与所思所想所为,如多棱镜般,折射出其家庭、单位、岗位、社区等多方面关联动态,将其投递员的儿子写“活”了!让读者阅读后,立马一阵愉悦传遍全身…马教授“神”了!
他的这本书,我还在读。马教授的人,我还在“读”…
马教授退休后,继续在多个学校兼课,他的课认认真真,获得的荣誉与精神回报亦丰富多彩。
他说:人生处处是起点。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有幸同马教授相识。马教授比我年长10岁,年龄上是我的长兄。他是文革前的本科生,是我的老师。他这种认真做事,处处起点的精神,是我的榜样。
向马教授学习!
2021.2.16发表于《清江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