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话说“猫冬”
文‖ 周大策
我小时侯,村里有个叫“李大胡子”的老教书先生,住在我家西院,说话一套一套的,常常合辙押韵,特别是儿歌,我很爱听。其中我记忆最深的是下面这几句——
冰天雪地寒,北风刀刮脸。
夜长白日短,一天两顿饭。
棉衣薄又破,出屋就打战。
地里沒活干,猫冬在家闲。
我从这位老先生嘴里第一次听到“猫冬”这个词汇,当时不懂,以为人像猫似的冬天睡在炕头上。后来长大了,才逐渐懂得了“猫冬"是怎么回事儿了。
“猫冬",是东北人的一种说法。这个词汇的产生,主要与冬季的极度寒冷和过去的农业生产力低下紧密相关。
东北最寒冷的黑龙江、吉林和辽宁北部地区,一到深冬, 大雪就会封山封路, 将这片土地变成冰天雪地的世界。
这时,大多数的农业生产活动都停止了。地里没有活,外面又太冷,人们只得减少户外劳动和外出。
农民们将家畜家禽圈养起来。家家把门窗紧闭, 每个家庭都成了小小的围城, 。屋子里烧暖炕或升火炉,整日呆在家里,养精蓄锐,等待春天。这样的过冬方式,民间俗称“猫冬”。
“猫冬”,主要是因为生产力低下。在旧社会,农村生活艰苦清贫,棉衣破烂单薄,冬天地里面又没有活计可干,加之缺乏有效的经济来源,农民们只好成天猫在家里过冬。这并非他们的本意,只是无奈之举。
由此可见,“猫冬”, 并非东北农民懒惰,完全是因为受当地气候所逼迫的结果。长达4-5个月的“猫冬”生活,已成为东北农村的一种自古传承的生活方式。
每年初雪后,东北人的家室就成了温暖的小天地。日久天长,人们的观念及生活方式,逐渐有了变化,特别是建国后直到当今变化最大。人们从中找到了一种别样的快乐。例如,在饮食上有很大改善。家庭主妇把储备了数月的新鲜蔬菜水果,被巧妙地变成了各式各样的美味,成为家庭聚餐中的一道道亮点。
猫冬的生活似乎单调乏味,现在从某种意义上看,却是一场充满乐趣的冬日盛宴。
冬季,东北农民发掘了各种富有乐趣的室内活动。在没有广播电视手机的年代,他们常常聚在一起唠闲嗑,谈家常,讲一些有趣的故事。有的人擅长音乐,拉二胡、吹笛子。男人们喝点小酒,玩个小牌;女人们忙忙针线活儿,串串门儿,唠唠家长里短;小男孩捉麻雀,玩冰猴,打哧溜滑;姑娘们猜谜语,翻手绳,剡嘎拉哈……草根二人转如说东北大鼓书艺人,在冬季是最忙的人,天天走村串屯,尽情表演。冬季娱乐形式多种多样,给寒冷的冬日生活带来了一丝温馨的气氛。
在这个季节,农村人的社交活动也异常频繁。三五成群的人聚在一起,或者结伴外出,或者唱歌、跳舞,或者在冰雪中寻找某种乐趣。这样的生活,不仅让人们在寒冷的季节里感受到温暖,还加强了人际关系,形成了深厚的友谊。
现在农村生产力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即使到了冬天也有一些干不完的农活,尤其对于冬天种植大棚温室的农户来说,冬天里正是最忙的时刻。
“猫冬”的过程,很长时间没有活计,可以利用这段时间,集中精力学习新的农业技术,开展新的农业生产活动。
总之,东北农村人在严寒中“猫冬”,并非是对严寒的逃避,而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他们在严苛的自然条件下,够创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温暖和快乐,找到一种内心的宁静和满足。这种独特的农村文化生活方式,使他们看到了一片温暖和希望。他们用一种与大自然共生的方式,过上了独特而丰富的生活,这不仅仅是一场冬日的宴会,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独特解读,一种对大自然的敬畏。
作者简介
周大策,1939年出生。念书、务农各5年。1958年参加工作,1999年退休。2020年初,进入井冈山二群,诗歌。开始侧重习练近体诗。我的诗观是: 力求书写贴近生活,并让人懂、有共鸣、有情怀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