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记忆(二十六)
老家的“老土炕”
秋墨/2024.1.9.✍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度,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横跨了五个时区,同时也呈现出较强的季风性和大陆性等多种气候类型。因而,南北方温差较大,隆冬时节北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而南方却是温暖如春,郁郁葱葱。
如何度过漫长而寒冷的冬季,这是生活在北方各地的人们必须严肃对待的现实。
炕作为我国北方各地常见的一种床具,从它的字面上你就可以看出它与火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炕的式样很多,有用炉火串烧提供床温的火炕,也有从屋外炕洞添加并燃烧柴草提供床温的土炕。
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经济的大幅提升,特别是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过去常见的传统土炕现多只能在乡下见到。我的老家靖远在甘肃省白银市,处在黄河上游的大西北黄土高原的腹地之中,干旱少雨不说,漫长的冬季寒冷刺骨,自古以来,这里的人们就有盘土炕御寒过冬的习俗。在我久远的印象里,土炕在老家乡下十分的普遍,不管是农户的房舍,还是山里羊圈牧人的小屋,抑或是一些单位的门房、工棚等,当年但凡住人的地方,都少不了这原始的过冬神器一一“老土炕”。
在老家靖远,人们把砌炕的过程叫做盘炕,主要是因为炕的基础内盘有一个可便于燃烧柴草煤渣的炕洞,以及二个或三个可“储存”热能的直行烟道,烟道之间砌有起支撑作用的“隔墙”,分置的烟道最终会在后墙根汇集一处进入墙内直行的烟道,柴草或煤渣点燃后不但高温的烟火会顺着烟道升空,炕洞内火红的炭灰也会持久地顺着烟道施放热量。有了好的基础,顶端“床板”的材质一定不能差。而靖远一带选用的恰恰是当地产的红砂岩石板,它导热好,又不易开裂,十分的坚固耐用。釆好的石板横向架于炕的基础即炕洞与分置的直行烟道之上,它的上面还会附着一层2公分左右掺有麻经和麦草的泥皮,以便密封岩板之间的缝隙,更好地存储与施放热量。一般来讲,一个象样的土炕,表面会铺一张与炕大小的草席或竹席,席子的上面还会有一张大大的可以隔潮保暖的毛毡,有条件的家庭还会在毡的上面再铺一层床单或棉褥,以提高炕的舒适度,让土炕看起来更加的洋气和整洁。
在过去,传统的土炕犹如一个大通铺,它是在房屋一端顺墙盘砌的,两面靠墙,一面靠窗,敞开的一面便是长长的炕沿,因而它也占据了屋内空间的半壁江山。通常,炕的高度在60公分上下,炕沿多镶有一根长方型的硬杂木条,以保护土质的炕沿,减轻因来回上下造成的磨损。土炕靠后墙的那端,还有与炕的宽度同长的炕柜摆放,一来可摞叠放的被褥、枕头等卧具;二来也可放置一些日用杂物。日间,炕的中央往往还会放置一个60公分见方、高约30公分的小炕桌,供行动不便的老人或来家拜访的客人使用。人们盘着腿围坐在炕桌的周围,或喝茶聊天,或吃着家常便饭,浓浓的乡情可谓别有一番滋味。
那些年月,国家的科技与工业水平远不如今天,金属材质的取暖炉具十分稀有。在乡下农村,低矮的农舍,不管是上房、耳房,还是做饭的厨房,都盘有土炕。试想,大冷的冬天,无论白天黑夜,有这热乎乎的土炕相伴,会是多么的暖和与舒服啊。
时至今日,农村的“老土炕”已成为一道田园生活的风景,唯传统的农家所独有,睡热乎乎的土炕有时还是一种奢侈。今日的农家,土土的热炕大多已被电热板、电褥子等发热电器所取代,一些有条件的家庭还因装了“土暖气”而把家里原有的土炕换成了木质大床。所以说,每日时不时背着柴草煨炕的辛苦早已成为了历史。然而,再“现代化”的炕,永远也取代不了传统热炕对人体热炙带来的诸多好处。
今天的我,天气转冷后总喜欢抽出一些时间,回乡下到亲戚家中去感受一下“老土炕”的热劲和那焦辣呛人的炕经味,因为在那里,有我永远也无法割舍的思乡情怀和念念不忘的缕缕乡愁。睡着热热的土炕,看着夺目的七彩窗花,正所谓“四壁空寒⽇影移,⼟炕温恋起来迟”啊。
“老土炕”真希望你勿因时代的发展而被淘汰,永远地沉寂于历史的长河,成为一种深深的回忆与眷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