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纸说
作者:西阔
桌子上放久了,就会问问笔
研磨的童子去了哪里
笔有时答有时沉默
三月了,他去山外放起了纸鸢
他要给进山修行的苦行僧送去斋饭
有时笔会忍不住抖抖身子
墨渍溅在白纸身上
有时像梅点,有时像雪花
有时因为什么都不像
纸就会莫名地羞愧,悲伤
陈啊妮简评:
当所有具象都被赋予人格化移情,那么它们的情感属性之间的切割和非常理锻造就有了某种人性的悖论审视。“桌子”“笔”“童子”是文本结构的客观勾勒,进一步加强着诗人主观的精神表露,比如”三月了,他去山外放起了纸鸢/他要给进山修行的苦行僧送去斋饭”。在以“白纸”梳理时间与空间的疏离感,时间就葆有了尘世物象的无限悲悯性,“有时笔会忍不住抖抖身子/墨渍溅在白纸身上/有时像梅点/有时像雪花”,化无形的思想抖动于有痕,最终引导文本思想的走向。
今日小有兴致读一首小诗及诗评。
个人觉得西阔的诗,写的还是不错的,起码还像个诗。对于诗评我就不再点评,请读者自己体会。
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种解读,这一点我从不否认。这是因为每个人的文化背景不同、认知水平不同、生活阅历不同和价值取向不同而造成的,这一点并不难理解和解释。我想说的是,作为读者,无论你有千般想象,但一首诗的核心内容是固定的、不会变的。你只有真正理解了一首诗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也就是说你只有抓住了诗的“本质”(这个“本质”得作狭义的理解)是什么,你才算真正读懂了诗。
我认为,该诗想表达的核心思想和实质内容是,世间万事万物都是普遍联系的,直接的或是间接的,这种联系的本质正是隐藏在各种具体事物里的“道”(哲学上称之为规律)。白纸和笔墨也不例外,它们之间的联系是因为它们主人需要写诗或作画。
白纸和笔墨都可以有很多引申义,这给读者以很大的想象空间。
因为事物的普遍联系性,使得“道”有了多种可能,那就得看你能悟到多少,悟到几层。
世间万事万物的运作是有其自行规律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人们悟道时而正确,时而迷惘。正确时就能画出梅点和雪花,错误时就什么都不像,这个时候人们的内心就会有一种莫名的失落、羞愧与悲伤。
作者的构思和写作技巧是值得学习、借鉴和肯定的,但该诗所表达的核心思想或内容还是比较浮浅的,缺少深度。
该诗引用的两个意象白纸和笔墨的互动还暗喻了:修行和悟道是需要有世外高人指点的,否则就会像盲人走路一样深一脚浅一脚的。这个高人,有可能是研墨的童子,也可能是它们的主人——进山修行的僧人。正所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苦行憎也不是万能的,他进山的目的也正是为了修行和悟道。作者在这里想表达是,道(知识)本是无边界的、无穷尽的,而人的认知却总是有其局限性的。修行悟道也是分层级和分阶段的,有境界区分的,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是需要终其一生,代代相传的。
该诗引用的另外两个意象“梅点”和“雪花”,是想表达,不经一番寒彻骨,哪来梅花扑鼻香?这正是修行悟道的基本规律和必然要求,走捷径、靠天赋、凭运气或许偶尔有得,长远看还是行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