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闲话“管”与“治”
李向宝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近些年国家将社会管理更多的表述为社会治理,“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也是近义词,但细究起来,“治”和“管”确有不同之处,管理变成治理,体现的不仅是政府管理理念的转变,而且顺应的是人们对社会治理预期提升的民心。
关于“治”字,是篆书“治水”的象形,它的本意是水名,寓意治水、治理。“治理”强调的是按照水之性,顺着事物天然具备的文理而整治,顺应其本身的能量动势趋向进行正向疏导。因此,治是手段,理是目的,“治理”就是像水一样厚德载物,顺应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去正向地理顺一切社会活动和社会事务。总之,治理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它不以支配为基础、而是以调和为基础。
关于“管”字,字典解释是古代一种像笛的乐器,泛指圆而细长且中空的东西。“管”的原意是四周被封堵,中央可通达,使之闭塞为堵,通行为疏。所以,“管理”有管理统辖的意思,是指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手段,达到既定目标的过程。它既强调用制度“管”,也强调用政策“疏”,以管为主、管疏结合。
从国家对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概念的转变不难看出,这是基于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国家宏观管理取得明显成就,社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做出的理性判断。但不容置疑的是,在社会治理实践中,基础设施硬件建设和制度建设软件提升取得不菲成绩,但在城市和乡村治理、教育和卫生治理等方面,老百姓最关心的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仍未能有效改观,尤其是城市管理引发的一些负面效应,影响了政府部门依法行政的成效。
管理变治理,首先应是传统观念的转变。要破除管理就是先管死、后理顺的思维定势,不要把治理作为一种活动,而要当成一个过程,不应以支配人的行为为基础、而应以调和利益矛盾为基础,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都要体现承天意、顺民心,遵循规律、求同存异,不能重堵轻疏、急功近利,否则很可能失人心、落民怨。
管理变治理,其次应是思维方式的转变。在社会管理实践中,不能像大禹的父亲一样 ,不惜从天庭盗取息壤,并捏成堤坝进行堵水;而要像大禹治水一样,采取疏泄的办法,符合治水规律,最终取得成功。因为水在转弯的过程中就会不断卸力去势,就会收敛它洪水猛兽的本来面目;而一切事情在随圆就方、随直就曲中,也会发生正向的改变,从而达到校正方向的目的。
管理变治理,最终应是服务品质的转变。咱们的掌舵人讲“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古人讲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官员们都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一方面,治理也好,管理也罢,核心是站位和立场问题,是为谁负责、为谁办事的问题。老百姓最讲良心,你在位谋其政、尽其职,管好该管的,不伸手管不该管的,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他们就不会骂你“回家卖红薯”。另一方面,管理就是服务、治理是服务的提升,老百姓最讲实惠,不管你打的“组合拳”还是演的“连续剧”,只要顺应他们的期盼,符合他们的诉求,只要衣食住行有改变、教育医疗有提升、心里话儿有地讲,他们就打心眼里拥护你,就会为你治理有方、管理有道双手点赞。
有首叫《咱老百姓》的歌曲唱得好:“家道盼富裕,国运盼昌盛,老百姓盼的是祥和万事兴,谁只要为了咱老百姓谋幸福,浩浩青史千秋万代留美名”。
作者简介:李向宝,男,生于1968年12月,大学文化,中共党员。《世界文学》签约作家,曾长期在党委办公室和国企综合管理部从事文秘和管理工作。系商洛作家协会会员,商洛音乐协会会员。喜欢文学,爱好写作,曾有多篇散文在《商洛报》《华商网》《陇源文学》等平台发表。
🍀🍀🍀🍀🍀🍀🍀🍀🍀🍀🍀🍀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942251831@qq.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