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毕昇酒醉古泉清
作者/马民权
梦溪笔谈有记载,北宋科技屡创新。
泥板活字传千古,淮南布衣扬美名。
文化宏扬全世界,人类社会始昌明。
偏乡僻壤钟灵地,毕昇酒醉古泉清。
老朽今来再踏勘,仰山禅寺祭英灵。

古泉清酒的历史传承
作者/马民权
英山这块地方,自古即为古岳衡山,《山海经·中次八经》“龙山……又东南五十里,曰衡山”,《中次十一经》:“宣山,沦水出焉,东南注于视水……又东四十五里,曰衡山”,前一衡山,亦称霍山,在今霍山南含英山全境,古称衡山。《尔雅》云:“霍山为南岳”,郭璞注:“霍山即天柱山”,刑丙注:“乃指衡山,一山二名”。汉武帝之后,以潜山、岳西二县交界之天柱山为衡山。原衡山,改称霍山和英山。《中次十一经》与《中次八经》的衡山为连麓,即大别山东端南北分向之今霍山、金寨、岳西、英山等县山脉。其主峰称多枝尖,亦称之为天柱山者。位于密迩英山县数十公里之霍山、岳西二县交界处,英山即其东南逶迤之支脉,今英山县地昔霍山县所辖。衡者,制衡也。
大别山自东向西绵延千里,一脉擎天,界分鄂皖,水派江淮,位于腹地核心的英山,三山夹两河,北宽南窄,自东北向西南倾斜,形如北斗,实乃太、岳、霍、金、罗、浠、蕲七星拱月之县,自古即有狮龙之相,南北制衡的地理形势。《史记》云:“北斗七星,所谓‘旋玑玉衡以齐七政’杓携龙角,衡因南斗,魁枕参首,用氏建者杓,杓,自华以西南;夜半建者衡,衡,殷中洲河、济之间;平旦建者魁,魁,海岱以东北也。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英山全境,乃北斗、狮龙之形,帝车所在。地征其瑞,车之辕有东、西、南、北四大温泉以应四季如春之帝官之兆。
大别山地处江淮之间,在历史进入氏族社会末期,即人类进入文明的时期,这里的先民逐渐形成了以氏族为基础的小国。据汉·刘向《列女传》和宋·罗泌《路史》说:以英山的英为中心的西边有江、黄、弦;东有淮、奄,群舒还有皖,北有六、蓼等国。春秋时期,齐楚争强,江、黄等迁徙不定。这些国家是偃姓,乃皋陶之后。皋陶有三个儿子,大的叫伯翳,次子叫仲甄,小儿子叫封偃。《绛史》云:淮、奄、江、黄是伯翳之后,舒庸,舒鸠《鸠鹅》乃封偃之后,英、六、蓼是仲甄之后。群舒在今皖西,江、黄在光(山)、黄(州)之间,英在今英山,六在今之六安,蓼在今之霍山,惟奄、淮远在鲁苏。由此,早在春秋时期,英山乃江淮古国。早在公元前21世纪的虞舜时期,皋陶部落与禹同事虞舜。当时,已出现了私有制度,氏族之间的矛盾日增,正如《史记·五帝纪;舜纪》所说:“蛮夷猾夏,盗贼奸轨”。舜就叫皋陶从事“士”的工作,也就是主管司法部门,治理社会。皋陶是东方的重要方伯,
是有着相当实力的部落联盟长。据《史记·夏本纪》所描述的皋陶,是一个公正无私而又有辨才的人,宜胜司法之任,而开人类刑法之先河。当时,皋陶即提出“道德教化”、 “刑法治民”,由于他的业绩显著,在禹为帝以后,首先“举皋陶荐之,并授以政焉”,主持政务。英山包括六安这带地区,即是皋陶部族繁衍生存之地,即古夷人之祖地。皋陶死后,封其后于英、六。英、六在民国以前,一直密迩相邻。六之古字,开如覆钟,其音近“独”,疑六即今独山,在今六安南六十里。独山与英山有二百多里长的峡谷相连。
《英山县志》载:“文字山在英山县南十五里,相传为皋陶故里”,在山之东,地名曰“陶坊”。又说:“皋陶山(亦称皋定山)在县北三十里,在天人山下,相传皋陶曾居此,有墓。”英山,古为皋陶部落,早有史载。但,英姓仍在。《汉书、地理志》载:“英布(鯨布)是其后也,”《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中说:“英氏城在英山县东北”,传说在英山三门河与六溪冲之间。英、六、蓼先后被灭亡,鲁藏孙氏闻而有“皋陶不祀”之叹。禹封皋陶之后于英、六,见于《史记》所载。为什么英之封君叫英?显然是其地本来叫英。这里氏族叫英,其国叫英,其姓亦为英。这个英的小国,历夏、商、西周、春秋一千四百多年,才被楚所灭。据史书记载,公元前635年楚成王十七年“楚令尹子文率师灭弦;公元前648年楚成王二十四年楚灭黄。”接着,公元前645年楚成王二十六年“楚灭英”。这个英山被灭之后,仍有相当实力,以国为氏,史称“英氏”,仍与楚善。故公元前643年楚成王二十九年,《左传·信公十七年》这样记载:“春,齐人为徐伐英,报(楚)娄林之役也”,从此以后,英氏亦不存。凉布就是英布,秦末汉初人,历来学者对他都非常看重。《史记》、《汉书》都为之立传,北魏高允在定刑律的时候,也曾感慨地说:“皋陶至德,英六先亡,刘项之际,英布鲸而王,经世虽久,犹有刑余之衅”。英布是英国之后,司马贞《索隐》注《地理志》说:“六安国六县,皋陶后偃姓所土封国(偃、英之近音);英地阙,不知所在,以为踪布是其后也”。英布幼时,有相者说:“当刑而王。”后坐秦法,受鲸刑,布自窃喜,起兵反秦,为楚之九江王,汉为淮南王,人以鲸布称之。汉诛韩信、彭越,惧祸及已,起兵反,为番人所灭(其妻为番君之女,故居此),其首级为其部属周某(疑为周殷)偷携回故里,列英山之巅(见《周氏宗谱》载),即今英山尖下王家界,《英山县志》载:“英山上有英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