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未动 粮草先行
作者:杨新鸿
“紧步兵、慢炮兵、松松散散后勤兵,”这是大多数人对部队后勤兵的片面看法。我在部队时,两次调入团后勤处工作,后勤工作的特殊性和艰辛程度也非局外人能理解的。成语“秣马厉兵、枕戈待旦”即磨快兵器、准备战斗的前提首先要喂饱战马,后勤工作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1991年我从指导员岗位上到团后勤处任副处长,这是我重返后勤工作岗位(上次是85年底,我部整装待发即将奔赴云南老山前线参加对越作战)。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国家安全需要,年初我们红军师被中央军委确定为全军三个应急作战师之一(国外叫快速反应部队),应急作战,顾名思义就是要快,第一时间阻止事态扩大和问题发展,建设标准为:“拉得出、走得动、联得上、展得开、打得响、救得下、能取胜”。
我到后勤处后,正赶上各项应急工作如火如荼的准备着,应急建设首要是“拉得出、走得动”,很大程度上是对后勤工作提出的要求,全团两百二十多台车接到命令能不能第一时间出动,将部队运送到任务区域是事关任务完成的基础。而当时我部装备的车辆是85年百万大裁军由各部队调配的,车型老旧、使用年限长、故障多(运输车全部为解放--10和东风--140,牵引车为解放--30和东风--240),有的车轮胎行驶时间长都磨平了,而驾驶员队伍由于几年的和平建设,大多技术生疏、缺编严重,各级后勤部门将车辆技术状况恢复、驾驶员训练列为重点工作。我的工作职责是协助处长抓后勤处应急建设,刚到岗第二天,上级演练紧急拉动,我随即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91年6月底,经中央军委批准,我部赴宁夏青铜峡地区进行训练,摩托化行军前,为了解沿途行军道路现状、每天宿营地情况和沿途的社情民意,司令部彭育生副参谋长和我先期进行了详细的勘察并制定了摩托化行军计划。部队在开往宁夏时,团决定我带领收容队断后,由于第一次组织这样的演练开进,很多事都带有摸索性,收容队里有油料车、物资器材车、吊车、工程维修车、救护车和电台车,浩浩荡荡的一个车队,各种人员三四十号,到了饭点,即没有热食,又没有供给,各自吃自带的干粮榨菜。部队刚经过秦安云山,炮兵营一台122火炮牵引车离合发生故障,修理工经过两个多小时才抢修完成,赶到当日宿营地时已是晚上十点多,几十个人还未吃晚饭。
第二天我建议精简收容队规模,由我和运输股柳耀荣、修理所马秉章、屈明华和汽车大修厂两位师傅组成,保留了一台材料车和一台工程维修车,其余人员全部归队。一路上分别在庄浪县南湖乡、隆德六盘山盘山路和同心县等地抢修了发动机、油电路和烧机油等故障车四台,还帮助部分驾驶员处置了车辆发动机点火故障等训练,在同心县境内抢修一台因漏油拉缸的解放--30的发动机,到凌晨一点多才修好,晚上十点多团政委从宿营地赶到途中给我们送来了吃的,到同心县时从天水出发带的饼子已经馊了发霉了,经过全体成员努力,第四天下午全团二百多台车齐装满员到达宁夏青铜峡驻训点。

我们后勤系统借住在青铜峡铝厂供应处的一处仓库,安排好住宿后,除保障部队正常供应供给外,
一是突出驾驶员训练,在等级道路驾驶的基础上,对戈壁沙漠地形驾驶、夜间闭灯驾驶、紧急抢修、野战条件下更换轮胎等课目进行突击训练,逐个考核评定等级,提高驾驶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是突出炊事员队伍野外保障能力训练,军需股钟光期着力在炊事员盲切刀功、热食制做和利用地形散烟隐蔽等基本功上下大力培训,提高快速保障能力。
三是主抓连队战场救护和野外生存训练,我和卫生队罗顺友军医依托三连,从基础动作练起,使每个官兵熟练掌握战时自救护救对不同部位的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动作要领,减少死亡率和伤残率;在生存训练上,发挥军队优良传统,因陋就简、利用地形地物和各种器材及战时现有物品,制做出各种香味十足的熟热食,训练场上有用工兵锹烙饼子的、有用子弹盒焖米饭的、有用饭盆炒菜炖野味汤的,有利用石坑石缝生火做饭的、有挖坑埋锅做饭的、有用煤油炉做饭的,一个连几百米的防御阵地上,食物做法五花八门,品种有几十种,端出来的成品美味可口,洽巧师政委张海阳来训练场检查部队训练,观看之后对训练方法和成果作出了充分的肯定,并在全师推广。


部队从宁夏返回营区后,上级给我部每个作战连队配发装备了第一代炊事拖车(由于该车操作面在80公分高的车厢内,不到两平方米的狭小空间极不方便作业,三年后便换装了二代炊事车),团后勤针对其性能和特点对野战炊事车展开及作业采取培养试点、普及推广、定时训练、考核通过等训法,使全团各个炊事班均能熟练使用炊事车在四十分钟以内完成四菜一汤一主食制做。
92年上半年后勤处围绕部队任务还突出以下几项工作,一是结合列装部分解放--141型运输车狠抓驾驶员复训和车辆紧急拉动,保证全团所有车辆在接到部队出动命令后能在半小时内紧急启封到装载区域(车辆是带油封存,水箱清空、电瓶和车分离在充电间统一充电管护,车身整体抬起,用枕木垫在前后桥钢板处,轮胎离地减少受力老化),半个小时启封车辆,驾驶员必须争分夺秒操作,首先放下车体,加水、安装电瓶,检查油电路,发动予热,按序列驶出车库。二是指导汽车连、修理所、卫生队等后勤分队狠抓训练落实,不断探讨和创新实战情况下车辆通过单双边桥、蛇形路等野外驾驶技术;加大军医卫生员救护、静脉输液训练竞赛,强化修理工抢修枪械火炮和车辆的技术培训考核,不断提高后勤整体保障能力。三是完善机关战备工作的制度、计划、方案,进一步落质条令条例和规范化正规化建设,规章制度、图表计划上墙、机关干部个人战备物资入囊、办公资料入柜、部队保障物资入库,一声令下,能随部队立即出动。


92年8月下旬,我部赴宁夏进行合成训练和演习,在摩托化开进中,我和运输股柳耀荣仍然负责断后收容,在途经固原六盘山区域时,上级决定行军路线为:避开六盘山主峰,路线从山河镇向西北方向绕过隆德县城和六盘山,走西吉县境内狭谷地带,经西吉县张义村(宿营地),出六盘山脉后在固原西北上固银公路。可是部队行进至庄浪县时突降暴雨,为确保行军安全,上级导演组决定改道庄隆路,在隆德县城宿营,次日翻越六盘山。我们收容的两台断后车到达山河镇岔路口导调哨时,调整哨已经撤离,我们仍按原计划路线向西北方向的西吉县行进,一路上没遇到抛锚车辆还很纳闷,到张义村时已是下午六点多,我们反复询问村子的老乡下午是否有军车车队通过,得到含糊不清的结果,决定继续行进寻找大部队,由于大雨的冲刷,未硬化的乡村道路泥泞不堪、边坡松软、有的路基已经塌陷,一路上险象环生(事后回忆,上级更改行军路线很及时也非常正确,大部队走这样的乡村路,载重车和火炮牵引车是很难通过的),好不容易走完了二十多公里的乡村路,仍然没见到大部队的踪迹,晚上十一点多了,在路边找场地停车休息只能到第二天联系部队,一整夜大路上死一般的静寂,根本听不见车辆行驶的声音,我们几个人忐忑不安在车厢上休息了一下,早上不到六点赶忙出发,前往固原西北路口,四连的调整哨刚好布置到位,才得知部队改变行军计划正在翻越六盘山,我们从“后卫”变“先锋”了,闹了一个大大的乌龙。
驻训时后勤处借住在中宁县渠口乡政府院内,经全体人员努力圆满完成了外训期间部队保障和演练任务,返回天水时,已到11月份,宁夏早晚的气温已降至零下,摩托车驾驶员手脚第一天行军就被寒冷冻的失去知觉,无法驾车,后勤及时调整运输车将摩托车装载返回,由于气温下降,每天早上出发时,总有几辆老旧车辆点不着火掉队,一路上忙坏了修理工和我们收容队,虽然辛苦但仍然保证了齐装满员和安全准时的返回到营区。

92年11月处长调任,由我负责全团后勤,应急部队建设工作日趋紧张,后勤人员全力以赴做好各项保障工作,我们处党委着重抓好连队饭菜质量的提高,提高战斗力。冬季时令蔬菜品种单一,步兵伙食标准比较低,很多反季节蔬菜就是尝个鲜,餐桌上主要是萝卜、白菜、士豆等,如何贯彻落实军委领导提出在现有基础上每个官兵每天要保证“斤半加四两”饮食标准,即一天一人一斤半蔬菜、一两油、一两肉、一两蛋和一两豆制品。反季节蔬菜大多出现在报纸电视上,塑料大棚等还是新鲜事物,当地很少见,如何提高现有条件下伙食保障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发挥我军优良传统,各伙食单位扩大养猪规模、开荒租地种菜改善伙食,另一方面探讨食品加工制做的方法,提高饭菜色香味,二机连炊事班在司务长王德娃带领下,土豆和豆腐各能制做出三十多道菜,牛肉面味道能和饭馆酒店媲美,连队伙食是官兵人人称赞,军师后勤部部长现场调研后勤工作后,对我们做法和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93年4月在21军召开的后勤部(处)长学习培训班上,我是会上唯一一个做工作介绍的。车辆紧急启封拉动一直是工作的重点,是重中之重的工作,5月份总后勤部首长调研检查战备工作,点名步兵三营紧急出动,接到命令后,三营驾驶队只用了28分半钟,28台运输车(含1台牵引车)、2台摩托车、1台指挥车整齐列队到操场,总后首长对我们的训练、管理和战备工作非常满意,当即表态,给我师奖励油料一百吨、训练经费10万元。由于我在后勤工作岗位上扎实认真,上级在93年6月任命我为二营教导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