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笔/夸一夸三原龙桥(上)
文/刘玉伟
近日,我们跟西安和爱西铁店去三原泡温泉,又顺便去了三原的城隍庙和龙桥。三原龙桥分古龙桥和新龙桥,都在县城北大街的最北边,离城隍庙也很近,站在新龙桥上,就能看到城隍庙里的古建筑。
三原古龙桥俗名“三眼桥”,始建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横跨于三原南北两城间的清峪河河谷半坡上,是由当时的工部尚书,三原人温纯集资倡导修建的。温纯官居工部尚书后,他为了造福桑梓,报答家乡父老,就集资建成了这座方便三原县南北二城民众的石桥。因此,人们也称这座桥为“尚书桥”。
三原古龙桥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宋,当时是一座木桥,名为“崇仁桥”,有一次人们看到,有一条龙在桥下,但随后就消失了,人们因此传言此龙为龙,桥也因此得名“龙桥”。但清峪河水上涨后,就会把木龙桥淹没掉,天长日久,木桥已经腐烂,成了一座危桥。

明朝工部尚书温纯集资建成的这座石桥桥长110米,宽11米,桥面由青石铺筑而成,两侧的石雕栏杆上刻有人物花卉,桥体造型宏伟壮观,是陕西省内保存比较完善的古代石拱桥之一,也是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水从碧玉环中过,人在苍龙背上行”,就是人们对古龙桥的形象描绘。当时,“龙桥夕照”也成为县上的一景。
我早在上中学时,就知道“天下县,泾三原”和“金周至银户县,下来就数泾三原。”的民谣。1968年知青下乡时,我们学校只有初六八级的学生才可以到泾阳和三原下乡,我们初六六级的学生,只能选择陕西省内更远、更偏僻、也更穷的农村下乡。我1970年8月,参加工作来到西安铁路局三原工务段后不久,就来古龙桥上看过,我看到在古龙桥石栏的外侧,就雕有龙头龙尾各三,头东尾西,形制意为以龙驮桥,这就是“龙桥”名字的来历。我站在古龙桥上,想到如果没有这座石桥,三原南北二城的群众来来往往会有多么的不容易。

三原古龙桥虽说建了六百多年,但在当时,甚至在以后的几百年里,对三原县南北二城的群众,不论是走亲戚还是赶庙会,都起到了很好的交通便利的作用。但是,古龙桥始建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历时十一年才竣工。它建于清峪河谷中,距南北二城地平线低十五米之多。我以前只要来三原,只要去城隍庙就一定会到古龙桥上看看。我有时也会从南面的大坡下去,走过古龙桥,再上大坡到北城去转一转。因为桥两边的土坡都很长,一上一下最少也得半个多小时,就是不拿东西,空着手走上一圈也会累得气喘吁吁。我当时就想,有人要是拉架子车从北城去南城,或者是从南城到北城,没有两三个人是上不去的。

我在那几年里也看到,古龙桥因年久失修,桥面和桥栏杆已经破旧不堪。站在古龙桥上,向两边望去,清河两岸也是杂草丛生。改革开放以后,有当地村民就在清河两岸开了好几家渔塘,给周边喜欢垂钓的人在这里边垂钓边游玩。我1996年到段工会后,就多次组织喜欢垂钓的职工在这里钓鱼。
随着时代的演进,古龙桥日益见拙,更不利于现代交通运输的需求。三原县南北二城的人民群众,早就渴望在两城之间建一座平桥,以满足大家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刘玉伟,2024年1月10日于西安市大明宫铁路小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