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法的临摹与创新
陈希文
中国的书法艺术千姿百态,博大精深。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空前繁荣,书法艺术进入了鼎盛时期,流派纷呈,风气日盛。
盛世的书法亦有乱象丛生,无门无派的这家那家,都称书法大家。真是让人眼花缭乱,难以适从。有人主张遵循传统,临帖为本。抓住名人名帖不放,刻意临摹,却一味的拘泥于传统,其结果酷似名帖的复制品,实则摹其形而失其神。这种刻意机械地临摹,往往看不到作者的创作意境和个性风采。也有人从书发艺术的发展上主张创新,追求个性、猎奇、异化、时髦,这种创新出现了千奇百怪的艺术形态,往往让人费解,难以接受和认可。书艺上的传统与创新,对我学习书法产生着较大的影响,也带来了深深的困惑。
自学练书法以来,我买回了不少的名人字帖,收集了一些名人作品,订购了书法报刊,闲暇时学习临摹。′也常以文会友,交流互鉴。积极参加省、市、县举办的书画展,并多次组织书画下乡,为老百姓书写。尤为春节前夕,都要在县城举办义务为群认写春联活动。
经过几年的习练,我的书法作品在同道们眼中认为短期内提高很快,长进不少。我总觉得很难如愿。其原由除了个人悟性差,不得要领和功夫不到之外,还有一个直接的因素,就是书论政出多门,林林总总,目前尚无统一的书法艺术规范,让人在学习中难以掌握上乘的艺术标准,不辩优劣。有时竟无所识从,感到茫然。
临帖是我学习书法的首选。但实际下工夫的临摹很难做到,临不好还觉得气馁。帖中一些我喜欢的字就很欣赏,临摹的主动性和热情自然会高。一些不合胃口的甚或认为是"败笔"就不愿去效仿了,或对那个不赏眼的字为何那样写不理解,就跳过了。因而临帖断断续续,未能坚持下去,也没狠下功夫,只是学个皮毛。
书法先贤留传后世的名帖,确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精髓,是指导人们学习书法的经典之作。临名帖很重要,不可不临。临帖就是要对字的间架结构、笔法技巧、粗细变化、章法布局等下笔仿写。可从名帖中学习大师们的创作意境、创作特点和艺术风格就不那么容易了。这就要靠悟性,靠揣摩。我体会要慧眼读帖,提高悟性,掌握要领,更重要的还是学习大师们广博的学识,高超的智慧,严谨的治学精神,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丰富的创造力。"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就是要通过临帖掌握其艺术精华,临出字的神采。一味地照葫芦画瓢,或用薄纸覆盖在上面不走样的临摹,那就是摹贴,拘泥于帖的束缚。如果说临摹者的书法作品都和名帖“一模一样″,那书法行道就没有百花齐放可言了,就会失去生机与活力,书法的空间亦难有新的拓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书法艺术亦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创新应以汉字为基夲素材,通过线条的运动形式,来显现人的创作意境、性灵境界和审美情趣,体现时代特色,彰显创造个性。但这种创新不能脱离了汉字这个基夲素材,去追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创造。我和有个书法名人交流,我说你的字,十个字我有九个都不认识。他言道:书法是高雅艺术,不是给凡人看的,你越不认识,说明艺术水平越高。他的回应让我惊愕。冷静沉思,这种观点我不敢苟同。笔者以为,书法作品是供给人们观赏的,就应得到多数人的认可。如果你的作品创造得谁也不认识,连同识货的同道们都不认识,那还能称之为是成功的名作吗?
经过多年的学习实践,不论是临摹也罢,创新也罢,最终二者都是殊途同归,都是为了追求书法艺术的美,获得成功的作品。什么是成功的作品?谈些粗浅体会愿与大家商榷:一要有美感。美即俊美、俊秀,就是要把字写得秀气、漂亮、好看,让人赏心悦目。字体既有形态美,笔法又有自如美;艺术风格既有技巧美,又有布局章法美。人看了觉得舒舒服服,自然得体,从视觉到心理上有一种美的享受,美的意境,美的陶冶,美的回味。二要有动感。动即动也,处于动态,不呆板,不凝滞。字要写得富有生气与活力,形体姿态要呈现动态感。通过线条运动和笔法技巧来表现出错落有致、虚实搭配、刚柔相济丶疏密得当、大小相宜、阴阳巧合、笔力遒劲、洒脱自如等效果,让人看后觉得有节奏感,有韵律感,既有抑扬顿挫、跌宕起伏,又有行云流水,富于变化,切忌固定和对称。三要有灵感。灵即灵性、智慧和神采。就是要把字的神采彰显出来,给人以启迪、深思和回味。我在练习中常感到中国的方框汉字,总有一主笔为提神之笔。只要娴熟自如地把控好这提神之笔,整体字的神采就会凸显出来。当然字的灵气,要不断地探索和创造,挖掘笔法、技法的潜能,切忌落入俗套,人云亦云。四要有情感。情即高尚的情操,这是最要紧的。大凡成功的书法家首先是酷爱书法的情种。有了这种难以割舍的书法情,就会对书法艺术悉心钻研,反复琢磨,深切领悟,就会锲而不舍地去追求艺术的更高层次。
当然仅有书法情还是很不够的,要练好书法,还必须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尚的道德修养。广博的学识是基础,良好的道德可提升创作的境界。艺海无止境,学艺先做人。很难想象,一个缺乏高尚情操和道德修养的人能创作出好的作品来。只有做好人,才不会被名利困扰,才会为艺术的创造和发展提供不竭的力量源泉。那种在书法艺术上一味追求功利的,最终是会被历史淘汰的。
作者简介:
陈希文,陕西乾县人。大学本科,高级政工师,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員,咸阳市职工作家协会顾问。一生务过农,当过铁路工人,从事党政工作四十三年。曾先后任过乾县团县委书记,乡镇长,党委书记,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县委宣传部长。后又调任永寿县委常委,纪委书记,县委副书记,县人大主任等职。多年的职场生涯养成了酷爱学习,勤于思老,务实敬业,笔耕不辍的好习惯。曾出版文论专集《情怀》和纪实文学《驿路心雨》。《品茗幽香》《人到中年》《青出于蓝》是作者花甲年后的散文诗歌专集,真实地记录了退休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和人生感悟,弘扬了主旋律,充满了正能量,对后代人的学习、成长、进歩、做人有一定的励志作用。
🍀🍀🍀🍀🍀🍀🍀🍀🍀🍀🍀🍀
纸刊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