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己利官”的评奖乱象如何正本?
作者 董惠安
武汉大学书画协会曾在去年下半年举办了一场面向全校参加的书画评奖,结果爆出了丑闻。据一位网友爆料,一共44名获奖人员中竟然有39名是武大书协的干部,剩余5名则是武大书协前任干部。网友质疑这样面向全校的比赛完全成了“武大书协”的“自娱自乐”。网友爆料还称,在之前的第二十八届学生社团文化节中同样出现了类似情况。当此事掀起舆论风波后,武汉大学团委于去年年底向媒体回应,学校对此事已作了处理。但拒绝透露处理结果。这真可谓——
奖杯只为官员铸,平民百姓拒门外。
获奖先要做高官,有才无权别进来!
“据说”武汉大学已对此事做了处理,这就说明校方已经认为此事不妥、不雅不正、不合时宜,但处理结果秘不示人,让人不免猜测浮想。以我愚见,不妨把获奖的书画作品公示于众,让全校师生或全国书画爱好者共同欣赏,品判评析,如果那些获奖干部们的作品真正堪称上乘,名副其实,自然会令人心悦诚服,拍手称奇,同时也有效地回击了爆料网友的“恶意质疑”,不亦乐乎?可惜啊,校方静悄悄地处理,看似低调,却有“遮丑”护短之嫌。

此番操作,何丑之有?首先,名为“面向全校参加”,实为武大书协一小撮头头脑脑“排排坐,吃果果”的私密活动,让全校师生只有当看客的份儿,不觉得滑稽可笑吗?正如爆料网友所质疑的:武大书协的成员既是主办方,又是获奖选手,等于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自己给自己颁奖,实在有失公平。我始终没看到获奖作品,估计武大师生也大多没看到,只看到了获奖名单。这名单与其说是一份按作品质量评选的顺序罗列,倒不如说是一份“官员身价地位排行榜”。当然,这件事的出现,也不是初次发生在象牙之塔中的“孤案特例”,而社会上鱼龙混杂的各类艺术类评奖活动,也有类似“吃相”。究竟是高校校园里的此类“风骚操作”影响了社会,还是社会的此类乱象影响了校园?蝇营狗苟,一时难辨先后。但高校校园的这种“骚风”,肯定会随着学生群体的流动刮向社会,影响到中华健康文化的传承,让“一切荣誉归官员群体”的精致利己“利官”主义横行,丑莫大焉,害莫大焉!
这些年来,翰林院外的各类评奖中的“利己、利官”主义的泛滥,已经不是偷偷摸摸的事儿了。
有一篇名为《文人都穷疯了?文联副主席席卷3300奖金,作协主席包揽一二三等奖》的帖子称:文坛乱象,由来已久。2024年1月2日,贵州岑巩县举办的诗歌摄影大赛获奖名单揭晓,在现代诗歌奖项,共有16篇作品获奖,名单显示,一位叫“姚瑶”的作者,有4篇作品囊括一二三等奖。
姚瑶的身份是黔东南州作协主席,一个地级市的作协主席,顶着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中国诗歌学会、中国电力作家协会、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的头衔,居然堂而皇之参加一个县级征文,与一帮热血文学青年同场竞技,席卷金银铜牌而去,这种“吃相”不仅难看,而且还贻害无穷。
无独有偶。河南方城县纪监委与文联举办了一个主题为“清风方城”的文艺作品有奖征文活动,获奖名单一公布,惊掉一地眼镜,引发网友热议。其中一位叫“乔君笠”的作者,竟然有12篇作品获奖,占获奖作品一半多。县级征文一等奖500大洋,仅凭这个赛事,乔某人一夜进账3300元。仅从数字上来看,3300元似乎算不上巨款,但方城县曾经是国家级贫困县,去年刚刚摘掉帽子,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57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15元。乔某人在这次征文活动中所得的奖金,相当于该县城镇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10,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5。
而且,乔某人既是方城县文艺刊物《裕州心声》的主编,还是该县文联副主席,《裕州心声》也是是这次征文的承办单位。这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近水楼台先得月,这种事得多强大的心理素质才能干出来啊。所以,这次获奖作品中,有多达18篇文章的作者来自《裕州心声》编辑部成员。
这次征文的组织者之一是方城县纪委监委,征文主题是“清风方城”,乔某人的所作所为,是不是让“清风”蒙上了一层沙尘啊?
不仅是艺术类作品评奖出现如此“吃相”。再看看什么“五一”劳模、奖章获得者,也大多都成了领导成员、经理等管理者的“盛宴”。凡此种种,此处就不再赘述。
目睹这些年文坛、书坛、画坛以及歌手大赛的各种乱象,耳边不由回荡起起刀郎的《罗刹海市》,眼前浮现的是“又鸟”“马户”们,把评奖的蛋糕通通切给同伙的“分赃”大会。人说的“既当评委又当选手、自己评奖自己拿奖”的批评话都算客气了,用一句民间俗语,那就是“狗咬狗爪自吃自”。
翻开古今中外“自己给自己评奖授勋”的历史,此类典型还真不多见。好不容易找到一个,那就是前苏联的勃列日涅夫同志,他经常给自己评奖授勋,胸前经常是金光闪闪,奖章都快挂到裤子上了,结果是前苏联的真正掘墓人就是他。再看看,我们身边有多少贪官被打回原形时,除了大量赃款财物之外,身上还抖落出多少奖章、荣誉和高校学历证书?其中也不乏书画、诗作奖杯。这可都是得势时依靠权利和金钱攫取的荣誉啊!而一些名家字画的“收购商”,面对这些落马丢权的名家字画,亏得一塌糊涂。
话说到这儿,我想到了早些年我在老家宝鸡市的几个小作品获奖,记忆中那种评奖过程还是挺公正与宽宏的。影响最深的是评奖活动的主办者宝鸡市文联、作协成员都不参与评奖,而评奖过程充满着一种对新人的关怀。而我也参与过一些小型的文学作品评奖的评委,当时是《三秦都市报》文学副刊举办的散文评奖,我作为赞助企业的代表出任评委,有幸和陈忠实、肖云儒、张书省、方英文等作家一起评选参赛作品。此次评奖给我的记忆最深的就是作品的作者都是隐去了姓名的,有点像高考的阅卷。评委也是各抒己见,我清楚地记得陈忠实在表述自己对参评作品的意见时,先说了一句“人说英雄所见略同,我不是英雄,所以和各位的见解不同”。整个评选过程自然是公正的。
这已经成了遥远的美好的难以复制的记忆了。如今人心不古,丑作美时美亦丑,香变臭时臭也香。一些评奖现场,活生生的黄钟毁弃、瓦釜雷鸣!一些真正的艺术家捧着自己的作品只能一声叹息,几时冷笑,黯然离场。一些以伟人名人命名的文学奖项,因评奖乱像而污名化,如鲁迅文学奖。早在十年前,人民网就载文称:“从几个月前的‘跑奖’传闻,到‘打油诗’《将进茶》的获奖,再到某作家的零票落选,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自评选至公布结果一直备受质疑。有人说:‘鲁迅文学奖的权威性和公正性在摇摇欲坠。’有人说:‘鲁迅文学奖折射文坛乱象’。还有人说:‘鲁迅文学奖已经成为利益分配的筹码,奖给谁都不重要。’”至于“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的质量如何,大家都可以上网查看,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其中的“羊羔体”诗歌一定要看看。如果鲁迅泉下有知,一定会气得活转过来,高声呐喊“救救文学”!
物极而必反。在这种“文学不以作品质量论英雄”的状态下,不参赛不失为一种智慧的选择,不获奖有时也是一种莫大的荣耀。记得早些年,有好事者在一次画坛获奖作品展览厅对面开办了一个“落选作品”展览,居然观者如潮,好评如潮!而“正品”展厅却显得寂寞冷清。所以,我曾对当面一位水平很高但获奖很少的作家说:祝贺你没有获得××奖!语气虽有调侃,但态度是很真诚的。
评奖的“利己利官”乱象如何遏制?评奖活动如何正本归真?
这还真是挺考验国人智慧的。我斗胆建议有关部门和单位,一旦搞什么评奖活动,如果要利己利官,就在参评资格中堂而皇之地明示参赛人员的“身份、官职级别”要求,公开声明此奖项是专门为某协会主席、副主席而设,一般布衣之士趁早哪儿凉快就到哪儿凉快去。如果声明是专为基层“布衣”而设的奖项,譬如“最佳清洁工”“最佳外卖骑手奖”“最佳临时工”的书法、歌手、诗歌大赛,需特别声明“官员、正式工”谢绝参加。为了保证公开公平性,同时需特别“温馨提示”:此项活动的评委、组织方官员不参与奖项竞争。
董惠安
2024.1.10

董惠安,男,汉族,祖籍辽宁海城,出生于陕西宝鸡,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2000年以来在网络上发表纪实文学《一个东北军后代的回忆》、长篇小说《书生沦落半官场》《谁主公平》,在报刊发表大量针砭时弊之杂文,并公开发表历史政论专题片脚本《追寻盛唐雄风》、社会调查纪实《大创启示录——陕西大学生创业与就业的现实与思考》、长篇小说《神泉》《斜谷》、以陈忠实生平为题材的20集广播剧《呦呦鹿鸣》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