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他们目光坚定
华峰
紫砂和中国陶瓷,中国书画,中国京剧一样是标准的中国国粹。紫砂也是贵族化和大众化的双重载体,通过社会生活方式的变更,已经深入国民生活并满足艺术市场需求。在紫砂之都宜兴,养育着那么一大批热爱紫砂,献身紫砂的手艺人和艺术家。在追求紫砂艺术的路上,他们跋山涉水,不畏艰险,勇于攀登艺术的高峰;他们坚守手艺人的良心,通过做壶提升人格,在与时共进中树立紫砂文化自信,脚踏实地,目光坚定。
日月开新元,万象启新篇。新的一年里,紫砂人有着新的生活追求和艺术使命。他们将顺应市场需求,谋求更好发展,立足传承发展,弘扬紫砂文化。龙窑百年不灭的炉火,点燃紫砂人一代一代对生活和艺术的热爱。岁月的身筒需要一锤接着一锤的拍打,生活的炉火需要奋斗去一点一点升华,艺术的成就需要汗水和努力一步一步镶嵌筑牢,幸福的生活需要刻刀一笔一笔刻画。
在宜兴这片气象万千的热土上,从范小君,杭杰,谈文俊,鲍云耘,张赫城这些紫砂中青代身上,我们已经看到:他们正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坚定信心、埋头苦干,为新的一年开好局,起好步。紫砂文化的勃勃生机已经在孕育、蔓发。让我们迎着他们自信坚定的目光,作别2023,迎来2024,时间将再次刻印下紫砂人勇毅前行的不凡历程。
范小君:逸者的桃园
江苏省陶瓷大师范小君的工作室称为逸园,逸园艺品则是他的紫砂品牌。在平常和范小君的交往中,也感觉到他平淡,自然,话不多,人安静,无论是艺术还是生活习惯,都能够让人感受到南方文化中的细腻、儒雅和潇洒。用“逸”字形容范小君的壶艺和陶刻作品,应该是比较贴切的。

紫砂陶刻,不懂绘事,有碍章法,不悉书道,便失笔意。胸无文采,铭文便俗。范小君紫砂陶刻可称为逸品,是他以自然为美,以真为美,追求真朴淡远的艺术境界和冲淡自然的美学风格。这种紫砂作品中的书卷气,是文人一种特殊的审美体验,透露出清新洒脱的气息。范小君的紫砂作品,植根固厚,都来自于千锤百炼,而其气韵与价值自然高于普通的陶刻师。千金在手不如一技傍身,紫砂陶刻,涉及颇广,道不深者难以深究此道。在这有限的园地里,早已印满了前人殚思极虑的足迹,各个流派,各种风格,林林总总,留给后人的空间是相当有限的。范小君在紫砂陶刻上是下过苦功的。笔者曾见到过范小君用紫砂陶板摹刻《八十七神仙卷》,他以刀代笔表现出八十七位神仙出行的宏大场景,形神刻画细致入微,线条遒劲洒脱,刀痕下展现了紫砂陶刻的生命力,如行云流水,充满韵律感。我也曾见到过他摹刻的《溪山行旅图》,更多是在刀法上体现绘画中的层次和块面。有了点线面的锤炼,范小君挥刀如剖玉,锋指意随,莫不如志。再加上少年时期他绘制连环画的基本功,使范小君在造型上更能够得心应手,人物花鸟山水,往往不用起稿,挥刀而至,恣肆之溢,拟如临阵酣歌,痛快淋漓。他对紫砂陶刻的理解,他以刀代笔的从容,连同他的那份悠然,足以说明他紫砂美学思想的无尽生命力。令观者感觉他刀下的情境画面,伴同他的那份悠然清刚浑朴之气扑面而来,己达人艺融通之境。

有一次偶然问起小君兄“逸”字的来历,他的说法却让我感到很意外,范小君是属兔的,而“逸”字本身就有兔子逃逸和隐居的意思。他用“逸”字,是感觉自己缺少和社会沟通交流的能力,就只能在紫砂的天地“躲进小楼成一统”。诗人李渔曾言:“略带三分拙,兼存一线痴,微聋与暂哑,均是寿身资。”真正的智者懂得放下琐事,保持心境愉悦,宽恕他人,也宽恕自己。事实上,真正厉害的人,是善于“躲避”的人。在“放弃”的选择中,成就更好的自己。古人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与其在缺点上消耗自己,不如把优势发挥出来,做自己最熟悉的事情,做自己最感兴趣的事情。范小君的工作室,常有一些领导、客户、艺术家前来参观拜访。小君总是认真做好自己的份内交流,然后脱离社交情景,回到自己的作品前。他从内心深处去躲避那些不心甘情愿的事,珍惜时间,执着的朝着既定的方向努力前行。范小君逃避的是世间的勾心斗角,人情世故,这让他更有时间和精力在专业上精益求精,迎难而上。壶如其人,他的作品呈现出的不止是技术问题,更有气格的涵养,人文的内涵。

范小君紫砂作品的内容题材多是些文房雅器和传统祥瑞文化的体现。品味他的作品,能让人写想起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能用这样一把壶去冲泡岁月的茶香,那也一定是乐而忘忧,安乐祥和的。
杭杰:意与古会 熔古铸今
杭杰的生活很简单,也很有规律: 做壶,陶刻,喝茶,课徒,锻炼。简单的人做的事情就比较单纯,单纯的人做出的壶让人轻松,生活有规律的人做出的壶讲究规矩,杭杰的这种生活状态决定了他的作品必定超脱尘俗,饱含古意。

意与古会,被很多艺术家奉为座右铭。意与古会体现在紫砂作品的审美中,主要面向个体的精神生活、渗透入充满审美情趣的个体生命。意与古会的艺术追求表达了杭杰对紫砂艺术的敬畏之心,又体现了对前贤大师的敬佩之情。这种敬畏与敬佩,实属紫砂人内心深处的一种勇气、一种魄力的再现,更是一种锲而不舍地精神。
杭杰的意与古会,首先是致敬经典,学习经典,实践经典。杭杰是一个质朴而坚定的人,1993年从艺,潜心耕耘二十余载,从紫砂矿料、造型设计、紫砂壶器制作、以及陶刻装饰、窑炉烧成等都深入研究。杭杰的紫砂艺术有两大特点,第一是开门,泥料开门,手艺开门。杭杰做壶泥料必是本山料,工艺必是全手工。这源于他出生于紫砂之都宜兴丁蜀,从小耳染目睹,先后在宜兴紫砂厂学艺,又随江建祥大师学习制壶,后又拜毛国强大师门下学习陶刻。跟随两位紫砂大师的学习使杭杰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杭杰紫砂艺术的第二大特点就是朴素自然,手艺走到极致,是素和雅。杭杰一直在规规矩矩,老老实实的做壶、刻壶,没有花哨和跟风。他作品的语言平淡,但这平淡是把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平易的语言表达出来,所以这种平淡表意易读懂,其内涵还需细细品味。

杭杰的意与古会,其次是熔古铸今。当代紫砂艺术被不断延伸、不断扩展。因此,即使是同样赞赏意与古会者,他们内心对古意的指向也可能稍有出入,杭杰在紫砂艺术的实践中,并非泥古不化,而是通过融会贯通古今紫砂艺术,逐渐走向了熔古铸今的高度。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艺二·沧溟蔡姬》中讲:“葆真履素,取则先民,熔古铸今,蔚为代宝。”杭杰的创作实践取向多样、从规矩中生变化,由范围内出个性,作品是师古人之心,而不师古人之迹,立足当代而又不失古意。器型还是出自于传统经典的器型,但经过杭杰的理解,变得更富有情致和趣味,那种平淡不露斧凿的艺术韵味就是古人所讲:绚烂之极,归于自然。
杭杰的情感很朴素,朴素到让人感动:他放弃了令人诱惑的紫砂作品订单,每周坐高铁自费去中国美院学习书画一年之久;他每年都会给自己心爱的女儿留一把当年做的自己满意的壶……这种朴素的对艺术的追求,对家庭的情感,让我觉得他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我们也很快就成为了朋友。对杭杰的交往日深,才知道他的素和朴掩盖不住他紫砂艺术的魅力:他被上海文史馆工美研究社特聘研究员,紫砂作品在上海文史馆展出,书画大家权希军、薛永年,李一,邹立颖对他的作品评价颇高,著名歌唱家杨洪基从艺60周年,和他合作了60把纪念壶……

中国人喝茶喝的是文化,是生活,是人间烟火,是从岁月的缝隙里透出的老味儿。而这时候茶桌上最应景就是一把意与古会的紫砂壶了,这是人类文化的历史感在艺术交流和传播中所能达到的和谐境界,此时此刻,用杭杰一把饱含古意,自然朴素的紫砂壶去喝茶,心里肯定是踏实的,茶香也必将是悠长的。
谈文俊: 初心如磐 铅华洗尽
我每到宜兴,常去谈跃伟大师的工作室喝茶。谈大师的茶桌上时常有他儿子谈文俊的壶。第一次看到的是一把掇只壶,壶容量不大,200cc左右。壶身浑圆,壶盖微鼓,线条流畅,比例得当,压盖略微浑厚,点线之间见出魅力。那个时期,我正迷恋谈跃伟大师600cc的大亨掇只的工艺,猛的看到这把小壶素面朝天摆放茶桌,润如古玉、光可鉴人,印相深刻。后来,又陆续看到谈文俊做的壶和紫砂杯,感觉每一次看到都有惊喜,壶的风格虽然没有变,气质上更高古有韵了。这就产生了想见一见作者的想法,并有了对紫砂艺术的交流。

谈文俊2008年完成学业后,即随父亲谈跃伟学艺,谈大师教子师法乎上,让谈文俊了解各个时期紫砂壶的造型,泥料烧成的变化,装饰方法,并拿自己收藏的一些名家的作品进行比较,让他从多方面细心观察泥料,造型制法的不同变化,及一些紫砂名家的个人特点专长,并领他去紫砂博物馆和宜兴紫砂大师艺术馆去观赏不同历史时期的优秀紫砂作品。父亲的言传身教,使文俊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并有了更高的审美眼光。他的作品多以传统造型为基础,在有限的范围内追求无限的变化,潜心研究紫砂各种表现手法,确定目标主攻光素器、花器,作品风格恰如其人,低调内敛,却极富意蕴。
董其昌说,气质变化,学问深时。是指后天学养对艺术家个人气质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前人提供的文化营养对艺术家个体天生气质造成由度到质的升华。谈文俊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沉淀,紫砂技艺得以升华。他深知紫砂壶之美,不仅只停留在工艺层面,气质与灵魂才是核心。他认为紫砂壶的气韵,与作者的艺术造诣与文化底蕴密不可分,这是一种由内而外、厚积薄发的人生积淀。父亲谈跃伟塑造了经典,自己也应该有自己的独创。近两年,谈文俊又得到了父亲谈跃伟高徒,实力派代表人物高旭峰的指点和教导,受高旭峰的影响,他的作品越来越倾向于独立的设计创作,于传统器型之中,加之自己的创作语言,以简练的线条勾勒造型,以全手工的技艺构建器韵,将古今之美糅杂得恰到好处。

不同同一类型的紫砂壶在世俗的眼里会有不同的认识。要想真正了解紫砂壶艺的雅俗之分,最关键的是造型。他对紫砂造型艺术做倾心研究,工艺技法更趋完美。造型古朴端庄,稳重,气度不凡,大气秀逸,庄重饱满,连通流畅,转折舒适。另外他对泥料,工艺装饰,烧制也在延续传统器精髓的同时,赋予其个性内涵。他的壶越发具有沉雄博大的精神,寓壮阔雄健于含蓄,隐激情于冲和,藏内秀与外拙,作品是外相平谱,初不惊人,却耐人品赏。

唐代杜甫的《登高》诗中有句:洗尽铅华始见真,归来依旧香如故。这句话挺适合谈文俊壶的气质,当我们洗去了浮华的表面,才能看到真正的本质,才能品味到单纯的高妙,即使经历了岁月的沉淀,我们依旧保持着最初的香气和本质。相信在紫砂艺术追求的路上初心如磐的谈文俊,定能够登上新时代紫砂艺术高峰。
鲍云耘:知性的从容
知性常是对知识分子女性的雅称,指的是一种介于“理智”或“悟性”的认知能力。从容是一种大境界,用在男士身上,从容是一种潇洒,用在女士身上,从容是一种优雅。在我看来,年轻的紫砂工艺师鲍云耘便是具备这两种品质的艺术家。解读鲍云耘的作品,知性,是她对制壶技艺的理解,从容,则是她陶刻艺术的气质。

鲍云耘是紫砂世家,祖父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鲍志强,自幼耳濡目染紫砂传统文化。同时在父亲周志君、母亲鲍燕萍的指导下学习制壶技艺,并跟随高级工艺美术师厉上清研习刻绘技艺。同时,鲍云耘也是根正苗红的学院派出身,她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她的先生屠博渊也是大画家周京新的研究生。鲍云耘的从艺之路走的还是鲍志强大师所讲的:父母恩养,师父授艺,夫妻并肩,师门同行的从艺之路。

家学渊源和学院派经历,使得鲍云耘紫砂艺术的起点高于许多同龄人,同时她的努力也比同龄人更多,这让她在年纪轻轻便在紫砂艺术圈崭露头角。鲍云耘制壶技艺重视传统,向传统学习。制壶技艺归根结底是一门造型艺术,鲍云耘十分重视基本功训练,有着艺术学院的造型基础,她做的壶擅长于表现紫砂的文化性和艺术性,最大的特点是强调作品的整体设计完美,主题精神和内在气韵,所以她的紫砂作品端庄大气,温文尔雅。宜兴紫砂壶有着悠久的历史,古往今来积累了丰富的制壶经验,鲍云耘制壶是沿习对紫砂这门古老技艺的尊重,承担的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职责,所以她的壶既壶型精美,又是实用重器。
鲍志强先生大半生致力于陶刻艺术的传承、探究和实践,取各派之精华,用其独特的“乱刀”陶刻装饰将诗、书、画融入紫砂壶之上,开辟了一条鲍氏风格文人壶之路。受祖父的影响和教导,鲍云耘的陶刻艺术题材极为广泛,不仅注重题材的形式内容,手法,刻绘技巧,她更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让陶刻拥有它本身独立存在的表现形式,而不是把书法绘画搬移到陶壶体之上。在刀法的运用上,她熟悉掌握陶刻传统的双刀,正刀技法和祖父鲍志强创新的乱刀技艺,使紫砂作品的整体效果得以全方位的呈现。同时,她讲求表现书画的运笔,深入了解书画作品的笔意墨情,在她刀下一点一划的转折顿挫,一根线条的起承转合,都能够游刃有余,从容应对。她的陶刻作品,便显得沉着有力,筋骨顿现,古浑秀穆。

先天的优越没有让鲍云耘骄傲停滞,她从磨刀到书法和绘画的练习,在追求紫砂艺术的路上,从来没有松懈过。鲍志强先生独创的紫砂乱刀刻法是一种酣畅淋漓,胸有成竹的心性表达。这种刻法,必然需要一种从容的状态。不慌不急、镇定自若、安之若素、稳如泰山的心理素质和精神状态。从容才有文化自信,只有从容才能够接受鲍氏乱刀刻法的衣钵。唯有知性和从容,让鲍云耘的紫砂作品越来越赏心悦目,颐养心性。
张赫城:道器同贯 格物致知
每一个在宜兴成功的外地人都要付出加倍的努力。张赫城是山西平定人,于2012年考入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开始学习紫砂壶制作技艺。来宜兴打拼的年轻人有个称呼叫“宜漂”,“漂”则有漂泊之意,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背景,但有着共同的目标:在宜兴立足发展。“宜漂”也意味着一种生活方式和精神态度:积极进取,勇于接受新的机遇和挑战,追求更好的生活和发展前景。经过十余年的打拼,如今的张赫城已经在宜兴扎根,成为宜兴紫砂新秀的杰出代表,也是宜兴市新文艺群体的佼佼者。

人们通常把具有潜力的可以培养的人,称为“可塑之才"。把有出息成功的人称为“成器”了。张赫成就是那个有着很大成长空间和可能性的器。《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发现,挖掘他这个可塑之才并培养他成器的正是范家壶庄的范伟群大师。在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教导下,张赫城在紫砂工艺的制作技法和创作手法上有了更大提高,光素器、花塑器、筋纹器样样精通。一个学习紫砂的人必须通过一条时间隧道与进入与先贤同呼吸的时空,才能够成为一个优秀的紫砂艺术家。范家壶庄历代紫砂收藏作品丰厚,使得张赫城有机会潜心研究历代先辈的紫砂珍品,深切感悟其艺术气息,积极汲取传统艺术的精髓。他的作品也得以在各类紫砂大赛中争奇斗艳,在专业紫砂拍卖会上崭露头角。

香港西环青莲台鲁班庙有个对联:规矩常存,绝巧工而溯神圣。道器同贯,由格物以阐治平。道器同贯,诠释了道不离器、道器相依的观念。紫砂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 它所呈现和表达的是作者的思维和情怀,是人文精神和文化人格完美结合的道场。而这个道场的存在是依靠紫砂艺术家制作的千变万化器型。张赫城把道寓于器中,对于紫砂壶造型的五大类型,了然于胸。他的壶形态各异,变化万千,方非一世,圆不一相。格物致知,是指穷究事物原理。张赫城对于紫砂众多的加工工具,对于成型的技法,圆器打身筒,方器镶身筒,筋纹器或花货搪身筒,各种技法长期修炼,已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地步。所以他的作品周正,线条清晰,徒手制作任意发挥。对紫砂的天份加勤奋,使张赫城年纪轻轻,便被评为山西省陶瓷艺术大师,并荣获“陶艺文化交流贡献奖”。

张赫城少年老成,独在异乡拼搏,培养了他持重,遇事沉着干练的性格。虽然专心于制壶,但他胸襟开阔,待人以诚,善于交往,假以时日,必成大器。
(本文作者系山东省国画院副秘书长,济宁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济宁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