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中长忆那份情
文 / 欣 宁
2023年10月,我在中部战区总医院汉口分院3次住院。
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耳闻目睹了一个个医者与患者的故事。有太多的感动、感慨与感叹,这些故事每天都在心间长驻和萦绕着。
有时就想,把这些世间的美好与感动、辛酸与病痛写给医者仁心的医者,写给苦雨凄风的患者,让每一份感动得以长存,让每一份伤痛得到慰藉。
人生中的偶然或者必然,让我在术后的艰难康复中遇到康复师徐普慧医生。这是一个30多岁的大男孩,有着“社会主义微笑”的面容,内秀中透出真诚,其康复手法几乎达到炉火纯青。但凡有问,其必答以既专业又科普的骨科康复知识点,真的是不厌其烦,诲人不倦。
康复师:徐普慧医生和池医生
这里的骨科康复室是提前安排做手法的。每天接待患者人群约50人次。每半小时一位患者,5位康复师的工作量几乎都在满负荷状态,基本没有喘息时间。每位康复师的手法俱是柔韧与点面结合,准确与进退相间。医者的辛苦与患者的治愈,是渐行渐近、密切相关的。每一位医者的尽心付出都是患者伤痛康复的希望。
我看到一些部队的干部和战士,他们积极的配合,坚持做康复,曲伸手法中没有一声痛苦的呻吟,而是直面相对。有位军人,甚至用笑声掩盖曲伸角度的痛苦矫正,留给我深深的印象与感佩。
作者与康复师合影
其实,每一位康复师都对患者给予了最深沉和真诚的爱,那种对病患的大爱,总是给每一位患者都留下最难忘的记忆与感动。
很多患者出院后纷纷送来锦旗,一排排挂满了整个康复室外的长廊。走过去读来,扑面而来的都是深情无限,感恩满怀。
与康复师带来的所有关爱的同时,患者也必须承受一定或者相当之痛,才能共同完成康复目标。一位臂肘粉碎性骨折术后的患者,曾痛定思痛,坚持到不能承受的最后,体验到“灵魂出窍”,那种感觉,是一种死亡之痛。这种痛,只有患者知。
徐医生为患者做手法工作照
我本人是膝关节置换术后曲伸角度。的确,坚持到最后一刻的体验,是一息尚存之痛:天昏地暗、天旋地转……松缓所掰角度之后,只感觉人影憧憧,听力尽丧。这种痛,只有自己知。
其实,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并不知晓这些术后康复的艰难之路。而只有在经历过,才能深切感受。
作为康复医生,他们体贴、体谅着所有患者,着实是难能可贵!这些解救患者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医者,身体力行着医者的仁心仁术。这种爱,医者知,患者知。
或许医生不知道,患者眼中的医者是自带神圣光芒的存在。每一位患者都期冀着一束暖光能照耀自己的病体,切盼着早日康复。
有幸在人生晚霞中,遇到我的康复师徐普慧医生;还有:总是用一双纯纯的小鹿眸无辜的望着你的胡惠莉医生,和温柔文静的邓医生。
或许是我的敏感度吧!一直都感受到徐医生在手法中的张弛有度,那种缓慢推进的速度与距离,都能感觉到几乎是以毫秒和毫米级计量的,每一次推送、回缓与停顿术肢的时间与力度,都是恰如其分、恰到好处。
而其实,康复师对每一位患者都是从肌体的松与弛状态多方衡量、对每一寸肌肉的手法松解,直到曲伸,都在精心尽力,他们用双手、双掌、双臂,或坐或蹲或站着去做各种手法松解、毫无怨言的付出。每一个揉的功力、每一回捏的力度、每一处按压的点位、每一次弯曲的角度,直至把患者的术肢竖立或横端于康复师的怀抱之中,而后奋力用功力去拉伸和弯曲。一套手法下来,是人都会累。这种累,只有康复师知。
徐医生为作者做手法康复
我曾问过徐医生,对于康复工作的忙碌、疲累的看法,他说:是累,但他喜欢这份康复工作。所以全身心和忘我的投入,是来自一份“热爱”。
“喜欢”,“热爱”,不知为什么,几乎泪目。一瞬间温暖和融化了我的心……
是啊!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是大爱无疆;而他所热爱的康复事业,所热爱的每一位患者,就在大爱之中。
我深深的感谢徐普慧医生以及他的团队所有的奉献与付出。
“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感谢徐医生成就并支撑起我和每位患者大写的“人”字,让我和所有患者都能和常人一样正常行走与生活。
匆忙中码放这些文字,是想用心呈给这些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付出的医师,是想在他们还没有忘记他的患者的时间里,知道我和所有患者的感恩、感激与铭记。同时,也存在我记忆的U盘里。
期待所有美好长留世间,所有病痛不再有。
( 2024.1.4)
我的三位康复师(左:胡医生,中:徐普慧医生,右:邓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