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第二母校》一文曾刊登在长春市政协文史委创办的刊物《往事》2024年1季期刊)

“消失”的第二母校
文/老革
那是1964年暑假的一天,我在家接到通知,让我明天早上八点整务必去学校报到。
第二天早饭后,当我来到学校时,班主任崔老师早已在教室里等候。
崔老师告诉大家,暑假过后我们全班同学要从西安大路小学校调出,被安排在新成立的长春市朝阳区春郊路小学校上课。今天召集全体同学到校,就是先去熟悉一下新校址的环境。
春郊路小学校的地点,就在春郊路与普阳街交汇处。
来到新的教学楼后,我们随同崔老师一起来到了二楼我们班级所在的教室里。
就见教室内窗明几净,雪白的墙面把整个教室衬托得更加亮堂。
为考虑同学在打扫卫生擦拭窗户时的安全,木制的双层窗扇都是朝里面开的,给人感觉,特别的人性化。
教室里的课桌椅都是崭新的,也是两位同学共用的那种课桌。
天棚顶上还安有六个圆形大吊灯,把整个教室装扮得漂亮的同时,教室里的光线会更加清晰。
让我感到惊奇的是,教学用的黑板竟然是采用绿色玻璃板制作的。这在以前,我不但有见过也没听说过。
教室后面的墙上则是采用胶合板制作的黑板,据说那是班级用来搞宣传的。
为考虑学生下课时安全疏散,在每间教室的前后各安装一个门。
说心里话,自从上小学后,我还是头一次见到这么好的教学环境,能在这样的教室里学习上课,让我欣喜万分。
我们的学校是一座混合结构二层教学楼,屋面采用人字架,红色粘土瓦做的防水。外墙是红砖勾缝,而一楼的窗台下面,抹有80公分的水泥墙裙。在东山墙的墙裙上清晰刻有“吉林省第三建筑工程公司第三工区于1964年8月竣工”等字样。
虽说教学楼已经竣工,但还没有正式交工。尤其是教学楼内部水电不通,而锅炉房还在施工中,所以新教学楼暂时还不能使用。
9月初,当学校开学时,我们全班同学暂时被安排在安达街小学临街的一间教室里上课。直到11月初,进入冬季时,我们这才回到新的教学楼。
坐在有暖气的教室里面上课,感到特别的温馨、舒服。此刻,每个同学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地笑容。
当年,从西安大路小学调入春郊路小学的共有三个班,我们班被编为6年级3班。
那时的春郊路其实就是一条土路,也是我们上学的必经之路。晴天还好些,要是遇到刮风天气,路上的尘土被风刮得在空中打旋,尘土中夹杂着许多砂砾,打在脸上很是疼。
尤其是赶上下雨天,道路非常泥泞不堪很不好走。在那艰苦的岁月,由于家中生活窘迫,没有雨具,所以,我都是光着脚丫子,头顶着雨水去上学。每到学校时,浑身上下都被雨水所淋透。
从我家到学校估计有三里的路程,但令我最害怕的,那就是在上学的路上还要跨越一条“长大铁路干线”。
每当穿越铁路时,要仔细观看铁路“上线”与“下线”是否有火车在通过,只有这样,才会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在上音乐课时,另有一间单独的音乐教室,教室里面还放有一架崭新地脚踏风琴。
从此,再不像以前在西安大路小学校上音乐课时,同学们把脚踏风琴抬来搬去了。
那时,我和其他同学一样,都喜欢跑跳、互相间追逐玩耍。而新教学楼后面的操场非常之大,而且还设有一座篮球场,这让我们非常开心!每逢上体育课或下课时,我们经常会在那里打篮球。
1965年春季的一天,学校曾组织一场篮球比赛,我很幸运成为班里篮球队的一员。在我们全体队员共同努力下,我们班级最终获得学校篮球赛6年级小组赛的第一名。
新的学校、新的教学环境确实不错,同学们都很喜欢。可美中不足的是,教学楼内竟然没有厕所,这令我们多少有些遗憾!无论是晴雨天,如果内急的话,都得到室外厕所解决,很是不便。
在那个艰苦岁月,国家经济还处于非常困难时期,所以,建教学楼的资金十分紧张,这一点,同学们都予以理解。
由于没钱修建围墙,学校的大门是采用圆木杆和铁丝网制作的,教学楼四周也是用铁丝网给围挡起来的。
1965年的清明节这一天,学校内运进来许多颗小树苗,其中以柳树和糖槭树居多。我们六年级三个班的同学利用一整天的时间把这些树苗全部栽种在教学楼的门前和操场的周围。而让我们欣喜的是,这些小树苗的成活率竟然达到百分之百。
每天上学和放学,看着我们亲手栽下的小树苗伴随着我们一起快乐地成长,心里感到特别地高兴!
在春郊路小学都是全天上课,而且每一科都有不同的教学老师授课。也就是从那时起,我才开始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小学六年级即将面临小升初阶段。平日里,母亲就经常叮咐我,要好好学习,必须要考上中学。
那时,我也非常热爱体育运动,尤其赛跑是我的强项。1965年学校召开春季运动会时,100米和200米赛跑我都是第一名。根据赛跑成绩,我被录取到学校田径队,并代表学校参加朝阳区小学生田径运动会。
我们班参加学校田径队的同学除我外,还有班长石文高(石坚)、李永远、孙福利、王克花(女)等四名同学。
1965的8月间,长春市朝阳区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在长春市南岭体育场召开。我参赛的项目是100米 、200米赛跑和4乘100米接力。
由于家庭贫困,导致我营养不良,身体非常瘦弱,那时的我身高才148公分。
头一天参加100米预赛时,我获得小组赛第二名。等第二天参加复赛,当我站在起跑线上时,我旁边站着一名“东北师大附小”的运动员,我不经意地仰起头看他时,不禁令我大吃一惊!原来,我的身高才到他的肩膀,还没等比赛,我早已泄气。最终获得小组复赛倒数第二名,没能进入决赛。
记忆中,学校操场北侧的铁丝网外,有一条不是很大的小河。在河的西岸有一条拦河坝,河坝上的铁闸门被浇灌在混凝土中,上面刻有“阳光水库”四个红色大字。
清晰记得现在的普阳街上有一小段路,那就是当年“阳光水库”的大坝。而跨过普阳街的西面,则是一大片水稻田,稻田里面的水都是从“阳光水库”流经稻田里进行灌溉的。
据说,那些稻田,都是郊区西长青大队的朝鲜族社员在那里种植的。
当年的普阳街,其实就是一条非常狭窄的土路。每当晴天,有汽车路过时,尘土飞扬,路人都会捂鼻避而远之。而阴天下雨时,道路更加泥泞,不但路人出行不便,即使有汽车行驶在那里时,经常会发生打於现象。
为期一年的学习很快就要结束了,为给我们留下美好的回忆,在毕业前夕的7月18日这一天,学校组织我们三个班的首届毕业生和全体教职员工一起在教学楼后面拍毕业照,以做留念!

1965年8月,我荣幸地考上了长春市第十七中学。至此,离别了长春市朝阳区春郊路小学校。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经长春市政府规划,把阳光水库里面的水抽干,下面铺设大型涵管作为暗渠,阳光水库被杂土所填埋,并在那里建设“阳光小区”。
从那时起,“阳光水库”在长春市的版图上彻底地消失了。
自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受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人口逐年递减,这也使得长春市内有许多小学生源逐步减少,同时也关闭多所小学校。
2000年后,春郊路小学校由于没有生源,教学楼一直在那里空闲。后经长春市政府批准,某建设开发商出资,规划在学校原址建设住宅小区。
然而,令人遗憾和惋惜的是,也就是从那时起,我的第二母校——长春市朝阳区春郊路小学校的教学楼,就此荡然无存!
我的第二母校虽然彻底“消失”,但他在我的记忆中永远永远也抹不去!
作者:张文革(修改于2024年1月)

【作者简介:张文革(笔名老革)、老三届知青。
虽已到古稀之年,但始终不渝地酷爱文学。闲暇时也爱回忆陈年旧事,经常坐在电脑桌前,装模作样地写写回忆录、小说。偶尔在报刊或杂志上也会出现自己的名字。
人生宗旨:在文字里寻找快乐,在快乐中安度晚年!
现为:长春市朝阳区作家协会、长春作家协会、吉林省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文、编辑、制作:老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