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植物园的前世今生
毛兴武
天进三九,似乎至寒至冷时令已过去。这几天不算太冷,无雨无凝更无雪,但天色总是灰白阴冷的,就像一张欠钱未还的脸。
闲暇时,偶尔会花点时间,看着老天出神。干枯的树枝,像一支支记忆的铅笔,似乎在这张净如一色的天空上素描着,轻轻地勾勒出尘封久远的回忆。
其实,一直想写写我家附近的贵州省鹿冲关植物园,它是我孩提至今难舍的情节。有幼时的纯真,青春的情愫,涉老的感慨。
位于贵阳市鹿冲关路86号的省植物园,树木参天,道路蜿蜒,农舍星点,栈道残旧。有众多的梧桐树摇曳着孤独的叶扇,也有稀少的银杏树在路边述说当年。荷塘临水几处,薰衣香草簇拥。偶有一阵惠风吹过,骚首弄姿的莲叶藕蓬,香艳热情的灵香绀紫,会让人心猿意马,魂不守舍。
除了盆景囿枝,塔松装嫩,草坪软鞋,巨缸水叶。还有环阶丹墀上的玻璃囚屋,里面沙砾土垛,雾霁涓水,四季亲近,昼夜难辨。多肉低调,宽叶高声,树针自卫,鲜花率真。园外,回廊幽深,示牌自荐;情侣勾肩,掩笑窃语。广场羽飞,快步轻喘;松吹留恋,纸鸢摆尾。
沿右上行不久,便来到了残破的天主堂修道院“圣母升天堂”。该院是1854年,由一个法国人童文献(音)历时两年建成。分主教堂和住所两栋楼,砖木结构,青砖碧瓦,木门拱窗,一层十牖,总共三十。现如今早已人去楼空,藤蔓侵扰,残垣断壁,破门锈锁。
记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将天主教堂改成敬老院,让贵阳黔灵公社所辖的孤寡老人在此“自给自足”。开荒种树种菜,自助食堂管所。政府每年不定时地组织干部职工老师学生,到此参加义务劳动,扶贫助残。包括我校学生在内,吃吃老人们做的粗茶淡饭,听听年近百岁刘院长的忆苦思甜。而修道院的住所,则改成了精神病院。钢门铁窗,圈锁狷狂。
这里是1964年,由贵州省科委改建成植物园。1989年,将该院划归天主教会。可现而今,人烟稀少,疏于管理。虽有部分是新建人居,但很多地方依然是历史故事欲说还休,凄怨欲泪。不禁让人心生悲凉,痛入心扉!
作者 毛兴武,男,现年59岁,大专,贵州省贵阳市人,曾在银行报社街道办等单位工作,现为贵州省诗人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