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游凤凰城
文/彭素蓉
大学时,读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我做了个梦,梦见自己在美丽的凤凰邂逅一个像翠翠一般清纯美丽的苗家姑娘。若干年后,我来到凤凰,发现梦还在原处,而我已不再是当年的我。虽然处处有像“翠翠”一样的风景,但我早已过了追梦的年轮,成了纯粹看风景的人。浪漫的故事自然不可能发生,由于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甚至连我心仪已久的沈从文先生故居也没空去看一看。然而,上帝总在关闭一户门时,又给你打开一扇窗。没想到,仅仅相隔一年,由于编写乡志,我又一次踏上了湘西这片神奇的土地,和我的族叔及村里的两位书记造访了凤凰。
因为这次是吃过午饭直接从芙蓉镇过来的,开车的是村里的书记彭强,他今年三月随我县的县长和乡里的书记到此考察过,轻车熟路,所以,虽然我们达到古城的时候不早,但安顿好一切,离吃晚饭还有一段时间。因而,饭前我们便在古城逛了起来。
我们下榻的凤凰国际酒店位于凤凰古城内。据说,以前是一个政府机构的办公大楼,后来改造而成的。它附近有城内最为有名的凤凰广场。我们从酒店大门出来,朝左边的马路走几步,就到了。据介绍,它也叫从文广场。广场上有凤凰古城的标志物,即伫立在广场中央栩栩如生的铜凤凰。周边则是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如图书馆、古城墙和城门等,所有的一切都透着厚重的历史感,因此,这里成了游客留影拍照的打卡地之一。不过,我们去的不是时候,天气又冷又阴沉,游客比较少,广场显得有些空旷冷清。但是,也许大家很少看到这般有岁月感的景致,不免有些激动,纷纷拿起了手机,四处“咔嚓”起来。受他们的感染,我也情不自禁在展翅欲飞的“凤凰”前拍了两张,留作纪念。
然后,我便走向那紫红砂石砌成的城墙。因为我早听说,那紫红砂石可是龙血染红的。相传明洪武三年朱元璋做了个梦,梦见西南方向要出天子,夺他皇位,于是派人从四川一路寻来,到了凤凰,发现南华山就是他做梦的地方。为了破坏这里的风水,斩断了龙脉。当时此地流血三年,把两岸的石头都浸红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沱江两岸岩石还都是红色的。我本想上城墙瞧瞧是不是那回事,可看到书记带着我的几个长辈早已朝城墙下面的“上街边”门坊走去了,他们说说笑笑,看起来幸福指数爆满,便不好意思说什么,也跟了过去。然而,巷子没有标示牌,没有导游图,到现在我都不知道那巷子的名字。只清楚走了几步,有小河打路旁流过,再走几步,便是店铺林立的街道。不知是因为天气太冷,还是这边的街道有点偏僻,抑或现在是旅游的淡季,我们走了长长的一段路,竟没见着几个人,甚而有的店铺,门都没打开,有的即使开了,也门可罗雀,整条街显得冷冷清清。直到我们走到沱江边上的东城楼,情况才发生变化。虽说城楼处不像去年夏夜我看到的那般人满为患,但男女老幼样样不少。据介绍,东城楼也叫“东恒门”,是凤凰古城四大城门之一。城楼始建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上部分为古砖建筑,即我们所说的楼,下部分则为紫红砂岩砌筑的城墙。楼是砖木结构,重檐歇山顶,穿斗式构架,看起来古式古香,加上紧邻沱江,登上城楼,整个古城尽收眼底,特别是沱江一带的美景更是一览无遗,因而成了古城游客最喜欢的又一个打卡地。我们经过的时候,就看到一个肤色如雪、年轻貌美的女孩,穿着苗族的婚妙坐在城墙上,冒着凛冽的寒风在拍照留影呢,而背景则是沧桑的古城楼。这一灰一白、一静一动的画面,远远望去,就如一道尘封的风景,令人遐想连翩……
虽说走在街上,游人稀少,但丝毫不影响我们的游兴。大家说说笑笑,走走停停,好不欢快,特别是我和族叔洪亮老师,竟流连忘返。洪亮老师是一个书法爱好者,而且还是江西省书法协会的会员呢,因此对匾和盈联有着与我们不一样的兴趣,看到好的书法作品,自然要驻足一下。而我呢,更喜欢的是文字背后的故事,因而,凡有文字介绍的古建筑,我都想凑上去瞧一瞧。可这样一来,大家的节奏乱了。走着,走着,我俩便被远远地甩在了后面,最后竟然不见踪影。
由于追赶同伴,我俩没有出东城门,去看沱江的美景,而是沿着城墙下面的青石路往北走。不过,虽说是追赶,但该看的地方我们还是一个也不想错过。比如,经过杨家祠堂,看到大门侧开缺角,门匾上方还镶着一个已经褪色的红五星,更不可思议的是五角星下面“凤凰县”三个字中竟然出现了一个错别字,“凰”写成了“皇”,我们不禁好奇心顿起,停下了脚步。要知道大门石质门框上的对联“四知延四德,万里讋威名”,它纯粹是一副祠堂联,可以断定,这里是一座祠堂。然而,上面为什么还留有一颗红五星呢?我走进里面,本想一探究竟。可里面的服务员告诉我,要门票,一旁的族叔说,里面是个喝茶的地方。我信以为真,以为里面真没什么看头,便出来了。谁知,回来一查资料,才发现,这祠堂可不简单,它是杨家将的后裔太子少保、果勇侯、镇竿总兵扬芳捐资修建的,不仅规模宏大,而且做工精细,是凤凰古城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先前还一度成了凤凰县政府的办公所在地,难怪大门一侧的墙上还依稀可见马克思、列宁等字眼。现在想起来,才恍然大悟。这等要形式有形式、要内涵有内涵的风景,就这样打眼皮底下错过了,我真想抽自己几个耳括子。
顺道再往前走上几步,就到了古城的北门城楼,即“壁辉门”。据说,在清朝,凤凰是一座兵城,只有打了胜仗的士兵才能够从北门城楼进入。因为城楼保存完好,《湘西剿匪记》、《乌龙山剿匪记》、《边城》等多部影视作品都是在此取景拍摄的。它和东城楼一样也是采用本地紫红砂条石砌筑的,城门也呈半月形,甚而城楼的样式也没什么变化。如果硬要鸡蛋里挑骨头,那就是北城楼上少了一位穿着苗族婚服拍照的天仙般年轻姑娘。因为太过相似,我们爬上城楼,转了一圈,便下来了。
虽然我俩“马不停蹄”地追赶,但是最终还是不见他们的影子。等我们赶到南华门,已到饭点了。心想:反正晚上我们还会再来,不如索性回酒店。不想,我俩回到下榻的酒店,他们早已在门口的“田园”餐厅等我们。原来,他们走了一段后,也寻思:反正要看夜景,不如早点吃晚餐。大家都知道,古城的夜景,可是与酒吧,篝火晚会,是凤凰的三大特色。因而,虽然晚餐的菜是地道的本地菜,色、香、味俱佳,酒也清爽可口,但是我们喝酒的几位也不敢多饮,只想留几分清醒,享受凤凰的夜景。特别是我的几位长辈,大概是第一次来,更不敢放开酒量。诸不知,酒仍览胜的调味品,带着点酒意品山、赏水,更有一番滋味。
不知是酒精的作用,还是潜意识里想弥补我上次来凤凰的遗憾,吃过饭,我突然冒出一个浪漫的想法,请一位当地的导游为我们讲解一下古城的风情。然而,不知是因为我的族叔们上了年纪,不喜外人打扰,还是禁不住夜景的诱感,等我请来了导游,他们早消失在古城迷离的夜色中。导游成了我的游伴。
导游是一位二、三十岁的苗家女孩,个儿不高,微胖,看起来一脸的福气,但五官很是精致,丹凤眼,双眼皮,皮肤像这里大多数女孩一样如象牙一般洁白,从她的微信头像上看,这容貌,少女时绝对是苗家寨子里一道亮丽的风景。不知是前世有缘,还是她长得着实可亲又可爱。一见面,我便有一种宝玉初见林黛玉的感觉——似曾相识,她似乎对我也不设防,没几分钟,我们熟识得像爱情剧的情侣一般,有说有笑。以至途中她同事见了,投来异样的目光,似乎我们有什么故事。一家小吃铺的老板见了,错把我们当成了小俩口,劝我们吃这买那。诸不知,我们认识的时间还够不着用“时”来计算。这也许就是苗家女孩特有的纯朴和热情吧。
我们来到南华门,古城的灯早已亮起来了,到处人潮涌动。游客们似乎个个打了鸡血,不知道寒冷。明明冰冷的江风吹来犹如一把把利箭刺在身上,让人感觉刻骨的寒意,沱江两岸却还像火热的夏天一般浪漫。有的年轻人,三五一群,有的年轻人恋人一对,他们或立在桥头、或坐于江边,或荡舟水中,穿上一套苗服,披着一件婚纱在冷飕飕的风中摆出各种造型,看得行人都直打哆嗦。我呢,听导游说,古城最大的特点,白天古式古香,夜晚灯光辉煌。夜晚自然要看灯光。因而,沿江而行,我特别关注的是两岸的灯光。它们五光十色,光怪陆离,或悬于天上,或藏于地下;或置于水中,或挂于岸头;一会儿明,一会儿淡;一会儿有……如幻似梦,让人感觉好像置身于天上的街市,又好像来到了海市蜃楼,人如在梦中,分不清自己到底是身处天上,还是留在人间……行走在美仑美奂的灯光里,就像行走在梦幻的世界中。
除了灯,最难忘的就是桥。在这灯光摇曳的沱江上,桥是风景中的风景。据说,沱江上的桥有十二座之多,我看到的就有四、五座。从一号桥下来,我们首先看到的是雪桥。它是沱江上最美的桥,桥亭一体,下面如新月饮江,上部似亭阁凌空。在夜色中看起来就是一首朦胧的诗,一幅写意的画。难怪有人称赞它,与其说它是一座桥,倒不如说是一件艺术品。如果你站在楼上看风景,相信风景里的人也会不自禁地看着你……不过,雪桥虽说是沱江上最美的风景,但是我们却没有登楼,成为别人的风景,而是直接来到了人气爆满的跳岩。
跳岩是沱江上最早的“桥”。说它是桥,因为它是连接沱江两岸的一个纽带,但是为了不引起读者误解,我给桥字加了个引号。因为严格来说,它不是桥,只是浸入江中的一串石墩而已。也许就是这个缘故,人们给它取了一个形象的名字——跳岩,即人们过江,从石墩上一步一步跳过去。不过,现在它旁边搭建了一座木板桥。因为它位于雪桥与虹桥之间,上可欣赏美丽的雪桥,下可玩味古老的虹桥,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跳岩成了古城的又一个网红点。
我们来到这里“打卡”,对岸“翠翠”水上婚礼的表演开始了。于是,我们也屁颠屁颠地跳到了对岸。可不知是水面反光,还是我酒意未消,醉眼朦胧,虽说距离水中的“翠翠”并不遥远,但我却看不真切。无奈,驻足了一下,便恋恋不舍地离开了。不过,灯光亮起的虹桥,倒是很扎眼。听导游说,这座桥始建于明洪武初年。传说,桥的位置原为扎入水中的奇峰,因为与南华山一脉相承,被阴阳先生认定为龙脉,要出天子的,这可把皇帝朱元璋吓坏了,于是派人斩断了龙颈,从此一条巨龙就这样身首异处。凤凰人很信风水,为了把龙头与龙身连起来,因而有了这座虹桥。传说与紫红砂石差不多,只是不知是真是假,但桥下有个潭,自古以来当地人都管叫它“回龙潭”。这桥分为上下两层,一楼,中间是一条红岩板人行通道,两侧为一家家店面,经营着各种土特产和民间工艺品。上次来时,我还横穿过呢,这里热闹得很,有点像我们家乡的墟场。二楼呢,据介绍,它是民俗文化楼。登上二楼,凭窗外望,小城八景之中的五景“东岭迎晖、奇峰挺秀、梵阁回涛、龙潭渔火、南华叠翠”一览无遗。遗憾的是,我没能登上二楼,这般美景,对我来说,竟成了虚设……
说到桥,风桥是不能不提的。导游告诉我,雪桥在沱江上游,虹桥位于中游,风桥则是下游的标志。它虽然没有雪桥的高大挺拔,也没有虹桥的饱经沧桑,但是它蕴藉典雅,桥上三个飞檐翘角的亭子,在山水的映衬下,更是别有一种风韵。我们来到风桥,刚好遇上人工布雾,美丽的风桥在如烟似的雾里若隐若现,让人仿佛置身于烟雨迷离的江南,又似来到仙气飘飘的蓬山。整个人都要飘起来了。身旁的导游告诉我,“凤凰最美的时候,是下点小雨。雾锁云绕的凤凰,就像人间仙境”。只是,我有点弄不明白,当年画家黄永玉老先生设计雪雾风云四座桥,为什么唯独没有雨桥?雨是大自然的诗,特别是南国,要是没有雨,不也像北国的山水显得干瘦吗?还是因为风云雪雾本身就让人联想到雨吗?我未敢罔论,但是在湿冷的空气里,我的确闻到了雨的味道。
桥是沱江的胭脂,有了这一座座桥的点缀,美丽的凤凰变得更加飘逸灵动……
也许是江边的风太大了,也许为了让我多体验一下这里的风情,走了一阵子,导游便把我带到了旁边一条热闹的小巷。因为是晚上,又喝了点酒,晕乎乎的,也不知是啥巷子。但是,听导游说,这里的大虾饼,特好吃,是当地的特色小吃。它是用当地活生生的小米虾和米粉拌在一起油炸。油炸时甚而可以听到米虾撕裂的声音,因而吃起来脆脆香香的,还透着点米虾的鲜味呢。如果你喜欢吃辣,老板还会在上面蘸着点辣椒粉。自然,那味道又有点不一样。听她这么一说,我虽然肚子饱饱的,平时也不太吃零食,但还是禁不住买了两个,放入口中……
谈到吃,就不能不说一说这里的酒。因为差一点我们还闹出了一个笑话呢。那天晚餐,我们的书记拿出一瓶当地的散装酒,一本正经地跟我们说,从家里带来的,先前不好意思拿出来。起初我还有些疑惑,但是咪上一口,果然是家酒的味道,便跟着我的族叔也一个劲地夸起来:“好酒,家里的酒就是味道不同!”可没想到,打脸来得这么快,晚上我们走进当地的一家酒铺,看到装酒的瓶子,才发现,自己“上当”了,晚餐的“家酒”,其实就是本地土法酿制的粮食酒。由于水质和气候的原因,这酒口感就像我们家中的“糟皮烧”,非常顺口。特别是店里老板娘请我尝的“女儿红”,更是酒中极品。据说,这酒藏了十来年,因而看起来像刚泡出来的绿茶一般金黄,闻起来又似绽开的幽兰一般清远。喝起来更是如饮甘泉,下肚后,舌尖还会留有一丝淡淡的甜味呢。我虽喝过不少地方的酒,但像这样口感纯正、质地绵长的酒还真喝得不多,算是又长了回见识。
离开米虾店,我们继续在小巷溜达。不想,没走几步,就看见一个穿着盛妆的漂亮苗家女孩朝我们迎面走来,让人觉得眼前突然一亮,我不禁好奇地问身旁的导游:“你们苗族女孩戴这么多饰物,难道不累吗?”不想,她的回答让我大吃了一惊,她说,她们是把文化史书穿戴在身上的民族。她们苗族和这里的土族一样没有自己的文字,服饰就是她们的文化。“无银不结婚”,“无银无花不姑娘”是她们的习俗。接着她又饶有兴趣地谈起了她家乡阿拉营镇。说凤凰县城旧址,唐朝以来一直是在她家乡阿拉营镇,因为缺水,后来才迁入镇竿,即现在的凤凰古城。凤凰原是一座兵城,也是一座商城,一座山城。它有今天的名气,主要归功于沈丛文先生的书,黄永玉先生的画,宋祖英的歌。这些趣闻逸事,书本上可找不到,让人听得如痴如醉……
等我回过神来,不知不觉已来到江边灯光通明的万名塔。据介绍,这塔前身为纸炉塔,是读书人焚烧字纸用的。乾隆五十年(1776年)古城扩建,凤凰人发现古城就像个笔架。于是在江边修筑了这座像笔状的字纸炉宝塔,与之呼应,培植风水,意欲凤凰人文蔚起。结果呢,还真事如人愿,凤凰出了像作家沈从文、画家黄永玉等文化名人。可惜,文革时塔被毁了。现在我们看到的万名塔,是1998年黄永玉召集当地人募捐重修的。因为是民众资助修建,于是,改名为万名塔。现在它也成了古城的一个打卡地,特别是灯光齐放的晚上,远远望去,万名塔就像一棵璀璨的明珠,光芒四射,美得令人室息,为了记住这耀眼的一幕,陪同我的导游特意以塔为背景又帮我拍了几张照。
古城处处是风景,然而时不待人,不知不觉已九点了,而我最想看的沈从文故居却还不知在哪里呢。我有些着急,可导游似乎没看出我的心思,把我带到另一个打卡点——朱镕基总理题字的照壁处。导游说,朱总理很少题字,这是难得一见的墨宝。因为年轻时总理在长沙二中读书,学校迁到保靖,来到凤凰,生了一趟大病,是当地的百姓帮他康复的。2004年他游览凤凰城,特意题了“凤凰城”三个字,算是感谢当年善良凤凰人的救命之恩吧。虽然我不知道故事的真假,但是,照壁上的手迹绝对是真的。也许因为有了这字及背后的故事,来这里的游客总喜欢在照壁前留影拍照。像那天,虽然天很冷,我们也去得晚,但是昏暗的灯光下仍依稀可见游客们拿出手机在那里忙乎呢。甚而我也没能免俗,在照壁前“咔嚓”了几下。
此时,夜也深了,游客也渐渐稀了。我以为接下来就是打道回府。不想,她又把我带进了旁边一条几处还亮着灯的小巷。顺着灯光走去,我们看到了一家卖蜂蜜柚子茶的特产店,店门还摆着一些特产,老板正跟客人谈生意。因为从没见过这东西,我便也好奇地走了进去。真是不听不知道,一听吓一跳。听老板讲,凤凰人吃柚子,吃皮不吃肉。她们把柚子皮做成蜂蜜柚子茶,因为风味独特,还有保健功能,中央电视台都到她们这里做过节目,甚而习近平主席也亲自来考察过她们的柚子基地。怕我们不信,她特意叫我们看看张贴在收银台墙上他们的影照呢。听她这么一说,先前还有些犹豫的客人,随即掏起了腰包。我呢,因为怕甜,没敢尝,就出来了。
可没想到,出特产店,刚走几步,就看到一家店门开着的小书店。据以往的经验,这种地方往往有意外的收获。果不其然,我在里面找到了一本李中惠老师二十年前编著的《小城灵韵.凤凰》小册子。在我准备交费时,没想到,还收获了一份意外的惊喜呢。书店老板接过我的书,竟然像如明星义卖一样在扉页题写了这样一句话:“为了你,这座古城等了千年”,落款凤凰古城,完了之后,还不忘在上面盖上一枚刻着“凤凰古城”字样的章。字和章看起来,就是一幅缩微的书法作品。我不禁和她搭起了讪,由衷地夸了她一句:“你的字写得真漂亮,可以卖钱呢”不想,听我这么一说,她的话门打开了,热情地告诉我:“中央书记处的书记李书磊都在她这儿买过书呢……”我开始有些狐疑,心想:一个堂堂的中央书记处书记怎么可能跟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偏远小店联系起来呢?老板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解释道,他们是从旁边的沈从文故居过来的,而且李石磊书记还表扬了她呢。是什么原因,受到李书记肯定,我不清楚。但是,听到“沈从文故居”几个字,我才幡然醒悟,原来我们绕了这么一大圈子,最终还是为了看看沈从文故居。只是不巧,我们来到沈先生的家门口,大门紧闭,门前的灯也已熄了,不过,从旁边店铺透过的余光里还可辨识大门上方的匾额“沈从文故居”几个字大字。为了留个念想,我对着昏暗中的匾额按了按手机的照相框……也算不虚此行。
离开沈从文故居,我原本再想溜达一下,但路上早已看不到行人,加之,第二天我们要去绥宁拜访一下家门,还要赶江西老家。为了不影响休息,还是咬了咬牙,直接回到了酒店。可不知是心有牵挂,还是其他原因,我和同房的族叔竟都在六点钟左右就醒来了。想早餐是在八点钟,还早着呢,便想再看看凤凰的晨景。可没有想,这里亮得比家里迟,走在街上,除了昏暗的灯光下有几个环卫工人正准备打扫卫生外,整个凤凰似乎还在睡梦中,一切都显得那么安祥宁静。但我知道,如果我放弃的话,要等下次,也许不知道是何年何月,我不想学徐志摩别康桥,悄悄地来,又悄悄地走,我要把这里的青山绿水,以及古城淳朴的风土人情变成心中永恒的记忆,于是又走进了夜色还未完全消融的古城……
作者简介:
彭素蓉,笔名天华,网名物华天宝,江西莲花人。高级教师。中国乡村作家。江西楹联学会会员。萍乡市作协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