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间的口耳文化
文/张 勇
我国自古以农立国,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同时也创造出许多概括这些经验的农谚文化。农谚文化口耳流传,世代相继,它押韵顺口,语言生动,易记易懂,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成为深藏在乡间的口耳文化。

农谚文化来源于农业实践,产生在文字之前,它伴随着农业的发生而出现。《辞海》释“谚语”:熟语的一种,是流传于民间的简练通俗而富有意义的语句。《说文解字》说“谚”:“谚,传言也”,是农家或农民流传的语言。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己藏有农谚,早期著名农书《齐民要术》亦有引用,以后各代农书如《便民图纂》、《田家五行》等多有记述,如“寸麦不怕尺水,尺麦只怕寸水”、“无灰不种麦”、“麦收如救火”、“六月不熟,五谷不结”、“人多力齐推山倒,众人拾柴火焰高”……。案边一本由农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农谚》,将选录古今众多农谚,分为农作物、增产措施、林牧副渔、天气和农村社会生活等5个大类,可谓是目前见到的比较齐全的中国农谚文化大荟萃。
农谚文化种类繁多,覆盖面广,包括农业生产各个环节,诸如时令、节气、耕地、播种、施肥、灌溉、田间管理、收获、农产品加工以及农家日常生活等。农业生产注重农时,看天种地,这方面的农谚俯拾皆是,如“梨花白,种大豆”、“白露白,种荞麦”、“立冬蚕豆小雪麦”、“立了秋,雨水收,有塘有坝赶快修”……强调要按节气适时耕作,安排农活。一旦错过农时,“小满花,不回家”,必定造成损失。土壤耕作方面的农谚有:“深耕浅种,强似上粪”、“耕地深一寸,胜似一茬粪”,这是要求深耕;“冬犁金,春犁银”、“秋耕深,春耕浅,旱涝不用管”,是强调秋冬耕的重要。田间管理,离不开肥水:“种地没巧,粪灌水饱”、“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种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在农活中强调人的作用:“人勤地不懒”、“苗多欺草,草多欺苗”、“不怕天旱,只怕锄头断”、“秧田能除三遍草,种出稻谷格外好”。关于开展多种经营的农谚有:“农家不种菜,白饭莫要怪”、“不养鸡猪鸭,肥料没处发”、“家有三红(红薯、红枣、红萝卜),肚皮不空”;其中也重视经营林业:“一年富、拾粪土,十年富、种树木”、“栽个花果山,强似米粮川”、“养蚕不栽桑,年年受饥荒”、“栽桑植桐,到老不穷”。可以说,农谚中丰富的文化内涵,涉及农、林、牧、副、渔等的方方面面。

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光照、雨量等自然环境条件不大相同,地域性是农谚文化的突出特点。如种麦,华北是“白露早,寒露迟,秋分前后正当时”;而江浙是“寒露早,立冬迟,霜降前后正当时”。同是种棉,又相距不太远的地方也不同时,如河南是“枣芽发,种棉花”,而河北是“清明早,立夏迟,谷雨种花正当时”。另外,还有陕西是“麦黄种糜,糜黄种麦”,湖北是“春分期,犁秧田”,山东是“平地种蔬菜,洼地种高梁”,广东是“肥田种粳,瘦田种粙”,浙江是“头伏芝麻二伏粟”……反映地区特点的农谚十分鲜明,不胜枚举。
农谚文化是生产实践的智慧结晶,又经世代反复验证,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如“麦盖三床被,枕着白馍睡”,是说雪多滋润麦田;“瑞雪兆丰年”,预示丰收好年景。“锄头底下三寸水”、“锄头有三宝:一水二火三除草”,用锄头铲除杂草,切断土壤中的毛细管,减少水份蒸发,能起保墒、抗旱、防涝的作用。“玉米去了头,力气大如牛”,指玉米打顶后,可抑制上长,营养集中,使植株结棒粗壮。“沙压碱,黄金板”、“河沙压碱土,一亩顶几亩”,因盐碱地土质板结,用沙压碱,实践证明是改良碱地的好办法。还有“山上开荒,山下遭秧”、“山上和尚头,清水断了流”,都是说随意开荒和乱砍滥伐,破坏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危害,强调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绿水青山资源。这些农谚很有科学道理,对农业生产起到指导的作用。

农谚文化的产生和流传离不开特定的环境条件,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旧社会,阶级矛盾尖锐,广大农民受压迫被剥削,生活艰难,那时有农谚:“种田造不起新房,种粮讨不起婆娘”、“乡下没有泥腿,城里饿死油嘴”、“人怕老来穷,稻怕秋来旱”……全国解放后,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当家做主人,农村经济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开展农业技术革命又产生一些新农谚:“种子田,好经验,忙一时,甜一年”、“家有水车转,不必靠老天”、“玉米结婚(指授粉),子子孙孙”……。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民群众发扬创新精神,积极探索脱贫致富奔小康门路,在农谚中也表现出来:“种粮不如种棉,种棉不如种瓜,种瓜不如种花”、“山要绿化,人要文化”、“现在人养树,将来树养人”……。这些都说明,不同的时代产生不同的农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乡村振兴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一定会在生动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涌现出更多更好反映农民心声的新农谚,使中国农谚这座文化宝库更加丰富多彩。
【作者简介】张勇,笔名訥言,1964年生人,热爱生活,喜欢悦读写作,陕西商州人,大学文化,政工师、经济师。《世界文学》签约作家,文化自媒体学人。《灞柳文苑》顾问。已有500多篇论文、散文、杂文随笔、报告文学等体裁文章在《陕西日报》《当代陕西》等数十家报刊平台发表。有20多篇论文、散文、杂文随笔及获奖作品入选《中国“八五”科技成果选(三卷)》《商洛文学·获奖卷(1978~2022)》等版本。出版有个人文集《案牍笔谈》。
🍀🍀🍀🍀🍀🍀🍀🍀🍀🍀🍀🍀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942251831@qq.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