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世增:孜孜不倦勤耕耘 默默奉献拓荒牛(上)
供稿:何林老师
一一记中国人民解放军原基建工程兵00019部队深圳战友联谊会常务副会长、深圳市浙江临海商会副会长、深圳机场公共区运行中心主任、深圳市文华音乐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顾世增战友。
顾世增,1962年8月出生于浙江临海,本科学历。1980年11月26日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00019部队,1981年3月来到深圳。1983年9月15日部队就地集体转业,先后在深圳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公司、福田公安分局任职。1991年3月调入深圳机场行政部;1993年 6月,任机场机坪部特种车队副队长;1996年8月,任机场服务公司环卫处经理兼城管队队长;1999年8月,任机场综治办环卫处经理兼城管队队长;2001年6月,任机场综治办环卫队队长兼城管队队长;2003年8月,任深圳机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队队长;2007年,任机场综合管理部场区综合管理科经理;2013年7月,任深圳机场(集团)公共区运行中心主任。从1993年起,他连年被深圳机场评为先进工作者,并荣获深圳市市容环境提升行动先进个人、深圳市爱国卫生工作先进个人等众多荣誉称号。2022年8月退休,现任深圳市鼎铭盛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深圳市鼎铭盛实业有限公司是中国企业(大湾区)服务中心理事单位。社会职务有:深圳市浙江临海商会副会长、深圳红色驿站名誉会长、原基建工程兵00019部队深圳一支队战友联谊会常务副会长、深圳市文华音乐中心常务副理事长理事等。
从临海到鞍山,再从白雪皑皑的北国,来到蔚蓝海岸的深圳,他和两万基建工程兵一起开赴深圳,成为特区建设的开路先锋和拓荒者;他是一名见证深圳发展繁荣的参与者、建设者;又是一位在特区高速发展阶段脚踏实地、孜孜不倦的实干家;他为了机场的畅通与安全、美丽和清洁,求真务实、默默奉献;他具有浓厚的军人情怀,铭记同甘共苦并肩作战的战友情谊,他就是深圳机场公共区运行中心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原基建工程兵 00019 部队深圳战友联谊会常务副会长、深圳市浙江临海商会副会长、红色驿站名誉会长、深圳市文华音乐中心理事——顾世增。
少年壮志不言愁
1962 年8月,顾世增出生在浙江省临海县一个普通贫困的农民家庭。出生时三年自然灾害刚刚结束,家中兄弟姐妹五人,他排行第二,下面还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在那个物资极其匮乏的年代,全家靠父母起早贪黑挣工分艰难地维持生计,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但父母依然节衣缩食勒紧裤带送他去上学,为的是他能有所作为。他尽管带着红薯到学校充饥,也没有轻易地说出愁苦,而是壮志满满,萌发了改变家庭贫穷现状的强烈愿望。每天放学后,他都急着赶回家帮衬父母干活,待稍微大点儿时,就利用节假日去生产队劳动挣工分,用稚嫩的双肩帮助父母扛起家庭重担。他从未穿过新衣服,都是大的穿小了小的穿,补丁摞补丁。家里常年是粗茶淡饭,一年四季见不到荤腥,有时甚至要挨饿。虽然他们拼命劳作,但依然缺吃少穿、一贫如洗。高中毕业后,他一边劳动,一边寻求改变现状的机会。
命运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1980 年11月26日,顾世增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基建工程兵。临走前夕,父母和他谈至深夜,将全家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父亲说:“老二,咱们这个家就靠你了!以后无论走到哪里,你一定要踏实苦干,吃得千辛万苦后,才会让自己大有出息……”这句话成为了他人生的座右铭,他要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顾世增和200多名新兵一起经过三天两夜的舟车劳顿,到达辽宁鞍山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00019部队驻地,被分配到新兵训练营一营一连接受新兵训练。他刻苦学习,勤奋努力,善于团结,与战友们打成一片,受到战友和领导的好评。短短三个月的新兵训练,就锻造了他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精神,孜孜不倦、默默奉献的风格,百折不饶坚毅顽强的品质。
孜孜不倦 拓荒深圳
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毗邻香港的深圳成为我国的第一个经济特区。当时的深圳百业待兴,基础建设几乎为零。市内没有多少基建队伍,广东省的施工队伍又有自己的工程在身,也不愿意到这个缺水缺电的边陲小镇来。因此,深圳严重缺乏专业施工队伍,深圳领导只能跟中央军委“借人”。为了迅速开展建设,国家决定抽调一支由精兵强将组成的基建工程兵南下深圳。
1981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00019部队奉命南下支援深圳经济特区建设,顾世增和2000多人的先遣队从鞍山市乘军列开赴深圳。从此,他的人生与深圳特区结下了不解之缘。
先遣队抵达深圳时,他们发现,特区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美好,放眼望去,满目荒凉,人烟稀少,到处是荆棘杂草,尘土飞扬,白天暑气袭人,夜晚蚊虫成堆,很多地方连内地都不如。
先遣队驻扎在老市委后面的山坡上,没有一栋砖瓦房,没有住处,自己用竹子搭建竹棚;没有路,自己修;没有水,自己打水井,可水井里的水又咸又苦,无法饮用,他们只好到很远的地方去拉;没有电,自己架电线;没有菜,开着生活车到淡水、东莞和虎门去采购。高温炙烤着几乎冒烟的工地,蒸笼一样的板房,严峻地考验着战士们的体能,磨炼着战士们的意志。台风和暴雨肆虐横扫着工程兵的营地,将竹棚掀翻,生活设施毁坏。在这些艰难困苦面前,基建工程兵官兵们牢记“劳武结合、能工能战、以工为主”的光荣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边保家卫国,一边建设家园。在工程建设中,他们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顽强拼搏,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顾世增是泥瓦工,任务就是砌墙,他吃苦耐劳,踏实肯干,有时为了赶工期而通宵达旦。1982年,他被调到炊事班,负责2000多名战友的伙食,吃饭时 15 个人一组,有大白菜、猪肉炒青瓜、青椒炒肉丝等,主食是一桶桶热气腾腾的大米饭,人人吃得津津有味。顾世增觉得部队的伙食不知道比老家强多少倍。
深圳市委办公大楼是工程兵进入深圳后打响的第一仗。没有大型机械就依靠手提肩扛,铁锹不够就两人合用一把,他们用铁锤、泥抹子、刮灰刀这些最基本、最原始的工具,硬是在一片烂泥地里盖起一座像样的办公大楼当时,深南大道,还是一片不毛之地。从上海宾馆到南头检查站路段几乎都是石头山,全靠工程兵徒手搬平。
在施工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基建工程兵挥汗如雨,夜以继日地工作。基建工程兵严格的军事化管理、顽强的军人作风、过硬的施工技术、优良的工程质量、高效的工作成果,建成了当时深圳第一座高楼电子大厦;创造出国贸大厦举世皆惊的“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建成了罗湖第一幢高层建筑国商大厦、深圳第一幢高档酒楼泮溪酒家、深圳第一座大型商场友谊商场,还有红岭大厦、工人文化宫、大戏院、电影院等大楼,还修筑了深南大道,人民路、爱国路等主要干道,以及披荆斩棘抢建二线巡逻路和清除深圳河又脏又臭的污泥等,这批二十来岁的毛头小伙子,给深圳人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赢得了社会各方赞誉。
正是先遣部队的卓越功勋,促使深圳市委、市政府多次打报告到中央,诚恳请求增调工程兵进特区,这才有了后来两万基建工程兵集体南下的壮举。
1982年7月,两万名基建工程兵奉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命令,肩负着党的嘱托和深圳人民的期望,分别从天津、上海、唐山、鞍山、沈阳、本溪、锦州、西安、汉中、安顺、遵义、荆门、郑州等地陆续开赴祖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担负起特区建设的任务。
1983年9月15日,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命令,为加快特区建设步伐,两万基建工程兵集体转业,改编为深圳市属建筑施工企业的职工。一纸命令,让赴深建设的两万名基建工程兵脱下了引以为豪的军装。告别三年的军旅生涯,顾世增对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充满怀念和自豪、感恩与感激!
基建工程兵克服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在荒山野岭上移山填海,拓荒造城,成为深圳早期建设中名副其实的拓荒牛,是深圳建设的主力军!拓荒牛精神是不屈不饶的精神,是改革开放的缩影,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同时也是一个时代创业精神!
1984 年6月,顾世增调到深圳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公司(现城市管理局前身)担任执法组组长,负责综合协调、监督、管理和指导全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以及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每天与5名组员一起风雨无阻,奔波在深圳的大街小巷,维护城市正常的秩序。后来他被调到中国深圳彩电总公司担任小车队队长。1988年调至福田区公安分局开车。无论是在绿色军营,还是前期深圳拓荒,亦或是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以及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工作,他始终牢记父母的嘱托,不忘初心,追逐自己的梦想,勤勤恳恳,孜孜不倦,一步一个脚印地工作,取得了突出的业绩,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何林简介】 何林 男 汉族 中共党员。 1948 年12月20日出生于四川省西充县呜龙镇,1969 年4月1日西充县应征入伍,在重庆市綦江县基本建设工程兵第206部队服役。 1978年7月调到北京基建工程兵冶金指挥部后勤部营建办工作,1982年7月申请到深圳00019部队物资科。1983 年 9 月15 日随深圳两万基建工程兵部队在深圳集体转业,志愿兵材料员,部队撤销后被分配在深圳市建筑设备材料进出口总公司创新实业公司做贸易业务,任贸易部部长、公司副经理,总公司第五支部党支部书记,是深圳初期建设的第一批拓荒牛,为深圳经济特区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贡献。2005 年 8月退休后,2012 年12月编写出版《岁月情怀》画册、散文著作,被国内100多家主要图书馆收藏。2021年庆党100周年华诞,先后接受中央电视台国防军事频道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香港凤凰卫视、湖南卫视、深圳电视台、深圳特区报等多家主流媒体、党政机关人员的专题采访和报道。何林出过书、办过展、拍过片、代过言、作过演讲,光荣在党52年以上,曾被新华社,人民日报,党报头条等新媒体有过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