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时的蒸菜饭
特约作者:饶晓辉
在我的老家一带,但凡年龄过了五十岁的人,对“蒸菜饭”一词,肯定不会陌生,而且还一定有吃过。

所谓的蒸菜饭,跟现时有些酒楼排档的水煮饭有点相似。不同的是水煮饭内容比较单一,仅仅是在饭里加点青菜,或些许荤配料。而蒸菜饭则是将米饭连同芋头、青菜、红薯、萝卜等食材(想放什么就放什么)的一锅烩。家庭条件尚好的人家,则会加点鸡蛋或些许剁碎的猪肉。但前提是在待锅内的物品全部熟透后,将锅铲把这些食物捣烂成浆糊状,然后出锅食用。这在当时那个经济匮乏的年代,算是农村人秋冬季节,餐桌比较常见的一种食法。为什么说是秋冬季节呢?这是因为像芋头、红薯之类的农作物,只有到了这个时节才成熟。那年月,不像现在的市场上,什么反季节的菜果都有卖。这蒸菜饭呀!虽说比不上山珍海味,但一家人倒也吃得津津有味。现在想起来,我倒觉得套用赵丽蓉老师小品《打工奇遇》里的一句经典台词:“群英荟萃,萝卜开会”还挺适合的。
让我真正对蒸菜饭有印象的时候,是打我开始上小学那会起(以前肯定有吃过,可能因为年龄太小的缘故,记忆不多)。记得有一天放学回来,母亲说,今天吃蒸菜饭。“啥叫蒸菜饭?”我一脸疑惑地问道。“待会就知道了,如果想对它有更深的了解,你就帮忙生火,可以看得到。”母亲一边说一边忙着,我赶紧说:“行”!但见母亲往洗刷好的锅里加了两瓢水,嘱我把柴火烧旺点。待锅里的水临近沸点时,母亲便将先前煮好的米饭和芋、薯等放到锅里后,手持锅铲不停地在锅里捣鼓。一会儿功夫,只见锅里所有的食物,都被弄成泥浆状时,母亲随手抓了一把洗好的青菜叶放进锅里后说:“马上就可以吃了。”“窝三搞四,会好恰?”(东乡话:乱七八糟的,能好吃)听到我的话,母亲先给我盛了一碗,说“吃了就知道”。我接过母亲递过来的那碗蒸菜饭,起初只是试探性地吃了几口。让我没想到的是,味道还真是不错,丝滑中带着一股淡淡的清香。“哇,还真的好吃耶!”“没骗你吧!好吃就多吃点。”“以后可以多做几次这种蒸菜饭来吃吗?”看着我满脸期待的神情,母亲笑呵呵地说:“当然可以。这年头,大鱼大肉没有,想吃这东西,管饱。”后来的后来,母亲还真的会隔三差五地做上一顿蒸菜饭,来给我们打打牙祭。

再后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餐桌文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蒸菜饭,这种在解决温饱都成问题的那个时代而有的“产物”,也随之淡出人们的视野。哦!回不去的童年,忘不了的过去,还有那盈满了母爱味的蒸菜饭哟!只能存活在我们的记忆里。

作者简介:饶晓辉,笔名:筱野,网名:竹林听雨,江西抚州东乡区人。1981年10月至1985年10月在福建厦门某部服役。1982年开始文学写作,先后在《解放军报》、福州军区《前线报》以及厦门、泉州等新闻媒介发表稿件。1992年南下广东汕头,就职于一家工艺进出口公司,任公司中层管理。期间,在《羊城晚报》、《汕头日报》、《特区晚报》等发表各类稿件千余篇,并被南方报业集团《汕头特区晚报》聘为特约记者。都市头条采菊东篱文学社执行副社长、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