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千里的馕香
我们一行人,九点钟走进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广场,就被眼前繁忙的免费餐饮场景震撼。
自2023年12月19日凌晨积石山发生地震灾害后,短短几天,一波又一波来自全国各地的民间救助力量,拉着物资涌现到最需要的地方。
最早设摊的牛肉拉面最给力。快速,便利,实惠,暖心。
来到悬挂“清真食品”标志的部队帐篷前,电锅里飘出的羊肉味弥漫半个广场上空。二十岁的舟山籍小伙子热情麻利,他为灾民们递过去一碗碗热腾腾的肉汤,那笑容足能驱散孩子们受惊吓的恐惧,温暖大家的心。
我问他,来几天了。他略有腼腆地说,当天就奉命赶到。看看他们几位的疲倦的脸庞,再问,你们一天能休息几个小时。他回身望望后面的战友,才吞吞吐吐回复,每天能睡四个小时。我明白了。握紧他粗糙有力的右手,由衷的送过去一个“感谢!”子弟兵这称呼,在此刻最贴切。
大寺门口摊位前,排起的队伍最长。我顺着足有五十米的蜿蜒人群刚挤到最前面,就听到响亮豪迈的维吾尔族普通话:
“来来来!又一碗新疆炖肉,您快接着!”
悬挂帐篷上方的一幅红色横幅写着:“抗震救灾,心系灾区。”另一面横幅文字多,是“甘肃别怕,我们紧握你的手。新疆红石和田地区阿迪力公益基金献爱心。”
老奶奶小心翼翼地双手捧着白色纸碗,鼻子深吸着羊肉,胡萝卜炖出的醇香,脸上绽开牡丹花。回望人群,男女老少都伸长脖颈注视着那足有一米半直径的铁锅里散发出的诱人美食。
掌勺的竟然是感动中国人物阿里木。他宽阔的面庞,慈祥的笑容,特别是那顶蓝白相间图案的维吾尔族四角帽,令人过目不忘。他忘却了这是零下十六度的室外。汤锅里的热气,老百姓的期盼,急得老公益人阿里木帽檐下的汗水直淌。微笑从没有在他的脸庞上消失过片刻。
我决定采访新疆红石阿迪力公益专项基金秘书长麦丽开。
她标志性维吾尔血统的高鼻梁,大眼睛,笑相迷人。一口好玩的新疆普通话:
“地震发生了,我们新疆和田地区的公益基金得到消息,当天就发出捐赠物资,支援灾区的倡议。很快,四周的各族志愿者都把救援物资集中到我们指定的地点。有羽绒服、棉手套、围巾、帽子,还准备了5600个馕和1000公斤麻糖。当地最有名的馕饼师傅还特意给我交代;‘我把最好的馕给你们带上,送给最困难灾民手中’。第一时间报名的是农民志愿者麦麦提阿卜杜拉·热杰普。他说:‘我甘肃的同胞遇到困难了,我的心都碎了。我必须去,尽点心’。他的儿子穆太力普,是当地有名的厨师,做抓饭很多年。也要来。他跟着说;‘走,我们一起去给灾区的人民做抓饭吃。’他们这样善良,我们咋能拒绝?
“21号的凌晨4点钟,我们开上汽车,从墨玉县出发,带着新疆各民族的心意,昼夜不停地朝这里赶。到了这里,我们顾不上休息,买了六只羊和一头牛,每天做满满四大锅抓饭。我们做的炖肉、手抓饭,供不应求。特别是带来的馕,大家都说香!吃不够。当地人对我们也特别好。给我们安排住房,送过来热腾腾的兰州拉面。想不到这里像家一样温暖。”
我们请年轻漂亮的姑娘说说她是如何从事公益事业的。
她先是羞怯地转了下头,红晕布满白皙的脸蛋,笑着说:
“其实我做公益的时间并不长。去年才从新疆大学毕业。不过我小时候家庭经济困难,八岁的时候,做公益的阿迪力,就一直用自己并不多的工资在资助我上学。我想来想去,自己有能力的时候,必须回报社会。大学毕业就被公职单位录取。就在此时,看到公益机构招聘员工。感恩的机会来了,我对自己说。在全家支持下,我开始从事公益工作。深受阿迪力会长的影响,是他的无私的爱心精神感动了我,引领了我。”
麦丽开接着说:
“你们知道吗?‘阿迪力’在我们维吾尔语里是公平、公正的意思。世界上都在追求公平。其实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每个人都应该公平公正地做人做事。只有这样,全人类才会美好。”
他指着自己工作服上的公益机构标识说:
“我们就是要把爱不停地传递,相互感染。”
我接上她的话:
“是的!谁都不愿意看到灾难发生。在中国,灾难出现便是考验。这不仅是一个地区的灾难,一个族群的灾难。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灾难,只要各个民族齐心协力,不分彼此,团结援助,这个世界才感受到真正的温暖。这个民族才有希望。”
看我们还没有吃饭,麦丽开跑过去从汽车后备箱取出一个纸箱。
看到她取出递过来,大家马上惊呆的伸长舌头。她低声说:
“这是我们留下准备自己吃的‘和田馕’。你们从外地赶过来支援灾区,我们就是战友。不多,算是我们的一点心意。”
大家被这位维吾尔族姑娘的真诚彻底感动了。顾不上洗手,忘却了斯文,每个人捧着一个金月亮,大快朵颐。
多次到新疆,我格外喜欢不同的馕饼。
馕是维吾尔族人的主食。两干多年前,吐鲁番人就会做精细美味的馕了。
古代称馕为“胡饼”。“炉饼”。白居易在《寄胡饼与杨万州》这首诗中说:“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出新炉。”
新疆大如锅盖的馕叫“艾曼克”馕,中间薄,边沿略厚,中央戳有许多花纹,被称为馕中之王。最小的馕只有茶杯口那样,制作最精细,叫“托喀西”馕。
麦丽开送给我们的是和田馕,是这个地区维吾尔族最喜欢吃的一个品种。这种馕外表金黄,光泽温润,油酥可口,老少皆宜。由于面粉中加了鸡蛋、酥油、牛奶、糖盐,即使久放,味道依然不变。在金黄的边缘掰一块,放进嘴里,酥软脆香,这一刻我终于明白“新疆美食甲天下”的赞誉。
对于我们来说,这从六千里外带到灾区的和田馕,是最醇香,最难忘的一种情,一个爱,一份无价的珍贵礼物。
忽然想起原文化部部长作家王蒙说过的那段公正的话:
“新疆人民对我恩重如山,尤其是维吾尔族同胞,他们乐观开朗,热情奔放,给了我很大帮助。”
王蒙先生真诚地希望新疆越来越好,也希望每个人都为新疆做点事,那就是在心里清除掉由于无知和狭隘而带来的民族隔阂,以友善、包容的胸怀来正确看待一个民族、一种文化。
作家介绍:孙玉安,作家,中国民族学会副会长,南京郑和研究会副会长。
穆红,女,回族,笔名 伊月儿,原籍陕西,旅居义乌,义乌市作协会员。喜欢徜徉文字间,与灵魂对话。现为笔墨天方平台授权作者;京津沪头条主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