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第九届“新年新作”文学作品征稿
在那油花盛开的地方
文/周健
戴上塑盔,我就拥有了石油人的气质和标识。第一次戴上塑盔的日子是新鲜和兴奋的,虽然这兴奋是短暂的。我终于由一个白面书生即将蜕变为一名修井工了,这蜕变的过程,如同金蝉脱壳,会是一个痛并快乐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我的生命里有了与石油最美丽的遇见,在那油花盛开的地方,在那诞生了铁人精神和石油精神的地方,有了我的身影和远方。
钢铁为伍 打磨劳动的底色和荣耀
记得海军诗人李纲在《蓝水兵》一诗中写道,“学会在巨涛狂澜中走荡木吧,学会晕船,学会呕吐,让海魂衫上的海浪翻滚起来......凋谢你的蔷薇科的中学时代吧,让海水冲刷掉你的学生味,象一条鱼一样热爱大海吧,否则不是好水兵。”这首诗虽然是写海军的,但很容易引起我的共鸣。一名学生转化为修井工,也要学会象游戏机里的通关一样,需要一道道过关、通关,才能象鲤鱼跳龙门一样完成身心的转换。修井工的劳作,更多的是在烈日下进行的,一口井的原油不断地从井里喷出的同时,无数的汗水也会从汗毛孔里爬出来。每个修井工一米左右的地方,都会预备一个水碗,用来补充水分。当你流出的汗水超过一缸的时候,你差不多就是一名合格的修井工了。
除了汗水能记录一名修井工的履历,还有蚊虫的叮咬、寒冷的威胁和老乡的干扰。几个关口下来,修井工变得更有棱角了,有着浮雕一样让人羡慕的胸肌、黝黑的比农民还要质朴的脸庞和有点诗人气质的眼神。
在我眼里和心里,在一个井场上,每个正在劳作的修井工,都是一尊会移动的雕像。修井工挥动大锤,你就会联想到名画《打石工》。井上遇到难题,工序无法进行下去,你会在井场上看一位托着下巴思考的修井工,让你马上联想到罗丹的雕塑《思考者》。更为重要的是,井喷时,你会在井工看到一群舍生忘死制服油龙的人,你会感叹,这就是电影《创业》时铁人带队战胜井喷的镜头回放。
井场上,一批批修井工,像一年一季的花木一样,换了一批,又换一批,但总有一些坚持留下来的。他们在井场上拼搏,让不断加厚的履历表里,增加了大树年轮一样的沧桑。修井工本身,似乎就是一棵棵拥有神奇魔法的树。而每一次劳动,都是在为自己修枝、浇水、剪叶,而每一口起死回生的油井,都是他们结出的硕大的果子。
井场为家 寻觅春天的钥匙和锁孔
工装上写满石油人的奉献和付出。计算一个人一生曾做过多少事情是困难的,计算一名一线石油人的工作量也不太容易,而最直观的计算方法,就是要看一个石油人一年里有多少时间在穿工装。工装是特为在井场、井站和旷野里劳作的人准备的,你很难会在繁华闹市、大型商场和矿区公园见穿工装的身影。而一个普通人的生活质量往往与这些穿工装的人息息相关。朋友,当你一早打开燃气炉准备今天的早饭时,当你为汽车油箱加满天汽油准备出行里,当你冬天坐在暖暖的沙发上避寒休息时,你是否意识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也许你会说,“这是很平常的呀!”朋友,这正如一句格言中所说,哪里有什么岁月静好,是有人为我们负重前行。因为每一方燃气里都渗杂着重石油人的呼吸,每一滴石油的身上都融汇着石油人的汗水。
工装上装满石油人的记忆。一件工装身上体现了石油人的一生。一件崭新的工装红红的,像是刚入职的小伙子的羞涩的脸庞。他开始熟悉井场,熟悉老队长的风暴脾气,熟悉几十米高的井架和几十吨重的大卡车,熟悉风里来雨点里去的人生,熟悉与月亮对话的夜巡,熟悉地层深处油脉的走向和油藏的胎动。慢慢地,他成熟了,由新手变成行家,由新员工变成老师傅,身上的工装也渐渐褪色,遇见前来挑事的不法分子能从容应对,赶上几十年一遇的井喷也能迅速降服。后来,穿工装的人退休了,那件工装与他的鬓角一样被岁月的风霜染白,不变的是融进血脉的石油精神,永存的是战天斗地的宝贵记忆。
工装上折射出干群同心的上产节奏。随着油田推行一线工作法,你经常能在井场上看到干部的身影,你经常能看到干部和员工同吃同住同劳动。过去,我们常讲“工人身上有多少泥、干部身上就有多少泥”,现在,我们常讲“二线变一线、一线变前线、饭桌变会桌、现场变会场”,就像有的老师傅所说,“有干部在现场,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一线工作法让干部、员工有着同样的工装、同样的激动、同样的汗水,油田的春意也在这一片片红工装的跳动中逐渐显现出来,展现出动人心魄的效果。
铁人激励 奔涌上产的春潮和脉动
你问我阳光是什么颜色的,我的回答是“黑色”的。在井场,阳光的颜色,也就是修井工肌肤的颜色。那些手上长满的老茧,就是修井工四季紧握在手心里的花朵。修井工中党员的比例是比较高的。他们中一些是劳模,更是铁人精神的继承者,他们中有“精益监督为油井生产保驾护航”的集团公司优秀共产党员任考君,有“打造金牌修井队”的公司劳模李志刚,有“舍生忘死战火场”的公司级优秀党员石光远,有“争分夺秒创造修井速度”的厂劳动模范李子胥。其中我曾经与李子胥在一个队呆过,所以最为熟识。李子胥不但能带好队伍,还能在工作中提炼不和巧招、妙招为油井增油助力。他摸索出来的“检泵作业最佳防冲距研究”,首次从调整防冲距为切入点来提高泵效,累计为厂里增油上百吨。
修井工的履历里总会写满抢喷、抢险、创造生产纪录等让人感叹的故事。每个修井工都是一本书,都是有故事的人。在工作和生活中,我慢慢体验到,劳模与他所在的队伍是一种加乘关系,我所在的原华北油田公司第三采油厂作业大队作业九队建队以来,不仅打造了集团公司金牌队荣誉,更是有9名干部分别获得集团公司、公司、厂先进榜样称号。如今,这个大队由于改制需要,已经演变为现在的应急抢险站,只保留了三个队建制和一百人的队伍规模,但无论如何变、如何改,修井文化、劳模文化会如同血脉一样融入每一代修井工的骨子里和灵魂里,这就如同铁人王进喜同志最常说的一句话“我们争的不是自己的一面小红旗、我们争的是全国这面大红旗”,继续激励一代代修井人为油而战、不辱使命的行动和决心!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写道,“劳动让人有一种崇高感”。从修井工身上,折射出石油人身上不变的初心。
阳光总在风雨后,如果说修井工身上的汗水是雨水,那么他质朴的笑容就是阳光。修井队伍中涌出来的重大典型靳占忠、苏国庆等,始终是修井工心目中的旗帜和阳光。
一枚劳动奖章一旦戴到修井工的胸前,修井工的心跳就会加快起来,与之一起加快的还有劳动的节奏和不断刷新的生产纪录!在那油花盛开的地方,永存我难忘的记忆和牵挂!
作者简介:周健,男,1972年出生,现在油田某企业从事党群工作,系河北省作协会员,华北油田作协副主席。1993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在传统纸质媒体创作发表方面,至今已经在《工人日报》、《中国石油报》、《地火》、《石油文学艺》《现代班组》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400余篇(首),其中省部级以上报刊发稿60多篇。散文《从井场到采油站》获得“中国梦石油情”文学征文三等奖,散文《井场断章》获第六届中国石油艺术节文学大赛优秀奖,诗歌《我所知道的石油》获得“东风汽车杯”全国职工文学大赛优秀奖。诗歌《一口口油井盛开的灯蕊照亮了我辽阔的祖国》获得河北省职工文化“五个一”精品创作大赛二等奖。
创作感言:石油给我粮食和灯盏,歌颂石油和人生是我创作不变的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