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瞻中原历史,话少林禅宗
(王红军)
河南简称豫,因大部分地区位于黄河以南;故称河南。《尚书禹贡》将天下分为九州,豫州居中心;故有中原、中州之称,也是华夏民族重要发源地。
从夏到北宋有记载的有20个朝代在此建都或迁都与此。也是全国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曾经所讲的逐鹿中原,就是指的争霸黄河中下游一带。自古地理位置很重要,连接东西南北,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乙未年春季,中原之旅开始,行程是开封‘清明上河园’---‘洛阳牡丹园’---‘登封少林寺’---‘洛阳龙门石窟’,也是我们这次景点主要行程。我曾听过一种说法:“三十年历史看深圳,二百年历史看上海,五百年历史看北京,一千年历史看开封,三千年历史看洛阳。”这准确性几何?未考证!但是作为十三朝古都的洛阳,是华夏民族,从商代开始的古都。去洛阳实质就是一种文化之旅,古有乾隆皇帝烟花三月下杨州。我来个烟花三月赴中原,可天公不作美,让我们行程中出现在小雨中进行....
首站行程是登封市景区少林寺,少林寺据记载建于495年(北魏太和19年)32年后名僧达摩祖师,来到少林寺传授佛教禅宗。史料记载:少林曾有十三棍僧救唐王的美誉,太宗李世民一统天下,特下旨少林可征招僧兵护寺。在封建王朝那个时代来讲是最高荣誉,对于我这曾经习武之人,最熟悉不过的嵩山少林这个武侠胜地,一批批小说家,电影人赋于这片禅宗主庭,神圣而神秘......乔峰、令狐冲、黄飞鸿、方世玉、洪熙官、海灯法师、许世友将军、范应连、一龙等都出自少林,影响力最大的要数中港合拍的李连杰主演武侠电影《少林寺》名扬海内外,也兴起了全国的习武热。
中岳嵩山是太室山,少室山合两山二为一的;看上去并不高,因贴地面太大,看不出高度。根据我了解佛教文化、寺与庵的区别,如寺庙里有和尚如没有大雄宝殿就不能称寺,只能叫庵;如有大雄宝殿,就是尼姑在内修行也叫寺。少林寺其实并不大,只不过出了不少武术大家来自于少林,又受过帝王诰封;普京总统拜访少林,也为少林增添不少色彩。

游少林寺,也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是一场禅意的邂逅,是一段历史的穿越。在这里,我仿佛能听到古代僧人的诵经声,感受到武术大师的汗水滴落,触摸到岁月留下的痕迹。我们一行人带着对少林寺的向往和敬畏,踏上了这片神秘的土地。嵩山如一位古老的智者,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圣地,而少林寺就像一位含蓄的少女,隐藏在山林的怀抱中,不愿轻易示人。
走进少林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座历经千年风霜的石牌坊,它静静地诉说着历史的沧桑。穿过牌坊,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来到了这个武术与禅宗并重的年代。眼前是一片开阔的广场,广场上矗立着一尊尊英姿飒爽的武僧雕像,它们仿佛在默默地展示着少林功夫的威猛与灵动。随着人流,我们走进了少林寺的深处。大雄宝殿、藏经阁、方丈厅……每一座建筑都庄严肃穆,每一尊佛像都慈眉善目,仿佛在默默地传达着禅宗的智慧。我在这里驻足,闭上眼睛,深深地吸一口气,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檀香味,那种宁静和平和,让人心旷神怡。
游览过程中,最让人震撼的是少林武术的表演。那些年轻的僧人们,用他们的身体诠释着“刚柔并济”的武术哲学。他们的每一个动作都精确无误,每一招每一式都充满了力量与美感。我仿佛能听到他们内心深处的呼吸,感受到他们与武术的和谐共生。看完演出,我们来到了塔林,这是历代高僧安息的地方。一座座宝塔静静地矗立在松树之间,它们有的古朴典雅,有的精致华丽。宝塔分为一、三、五、七层四种,其中最高的是七层塔。
导游告诉我们,塔的层数是根据和尚的威望和功德来决定的。漫步在塔林中,我们不禁对这些高僧大德心生敬意。塔林是中国佛教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和尚们的安息之地,也体现了佛教文化中对功德和威望的重视。不同层数的宝塔象征着和尚们生前的成就和贡献,七层塔作为其中最高级别的葬身之地,通常是为那些在佛教界具有极高威望和重大贡献的高僧准备的。
出了少林寺我们行程第二站,奔赴开封市清明上河园景区。自古以来,历史的长河中涌现出无数辉煌的文化瑰宝,而清明上河园则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更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基地,进入景区开始了穿越千年的时光之旅。漫步在清明上河园的青石板路上,仿佛一步踏入了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生活。园区依照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蓝本1比1建造,真实再现了当年东京汴梁的风土人情。眼前的古建筑、雕塑、河道、红桥,无一不体现出古人的智慧与才情。我感叹于古人的精湛技艺,也为我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所折服。

园区内的表演同样让人陶醉。包公迎宾、杨家将、岳飞枪挑小梁王等实景演出,生动展现了北宋时期的历史故事。演员们身着华丽的古代服饰,激情演绎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观看演出的游客如痴如醉,仿佛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也感觉一脚踏入画卷,梦回北宋王朝意境。此外,清明上河园的美食也是一大亮点。开封特色小吃琳琅满目,黄家灌汤包、羊肉汤等美食让人流连忘返。在品尝美食的同时,我也感受到了千年之前宋朝百姓的日常生活,那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令人向往。
因为对花草不是太敏感,在游牡丹园时较短,因为下了小雨,打伞观看牡丹园。洛阳牡丹园中的牡丹品种繁多,有白色的、粉色的、紫色的、红色的,它们在雨中竞相绽放,各展风姿。花瓣在雨水的滋润下,更加鲜艳夺目,犹如一幅幅水墨画卷,让人陶醉其中。小雨给洛阳牡丹园增添了一份静谧与安宁,使人心旷神怡。游客们在雨中静静地欣赏着牡丹的美丽,仿佛身心也得到了一种洗涤。雨水轻轻地拍打着树叶,发出沙沙的声音,与牡丹的芬芳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首美妙的交响曲。
在春季的小雨中游览洛阳牡丹园,不仅可以欣赏到牡丹的美丽,还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温柔与力量。小雨如丝,给牡丹园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使这里变得更加迷人。让我们在小雨的陪伴下,尽情地欣赏这美丽的洛阳牡丹园吧。因时间关系到园中拍一阵标志性片片,转悠着,走动间看到白居易先生66代孙,在园中厅室作画拍卖。

出了牡丹园、小雨渐停,导游带我们驱车只奔洛阳龙门石窟景区,这是一座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的石窟艺术宝库,距离市区约12.5公里。它和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岗石窟一起,被誉为中国的三大石窟。龙门石窟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经历了东魏、西魏、隋、唐等朝代的扩建和雕刻,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走进龙门石窟,仿佛走进了一座艺术的殿堂,一座历史的博物馆。这里有青山绿水,东西两山对峙,伊水从中流过,犹如一道天然的门阙,因此古称“伊阙”。这里有石窟2100多个,造像10万余尊,最大的造像高达17米,最小的仅2厘米。这些造像神态各异,有的庄严肃穆,有的慈眉善目,有的威风凛凛,有的翩翩起舞。它们是东方雕塑的典型,是艺术的瑰宝。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奉先寺,这是龙门石窟中雕刻最大、艺术最精、最具代表性的寺庙。奉先寺内有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面相丰满圆润,方额广颐,美若弯月,双目俯视,炯炯有神。你可以看到万佛洞,洞内有15000尊佛像,洞的形状是方形平顶,顶上雕有莲花,主尊佛为阿弥陀佛,他一手贴身斜举胸前,一手抚膝,正在向弟子们说法。你还可以看到古阳洞,这是龙门石窟中书法艺术最为丰富的洞窟,喜欢书法的游客一定不要错过。
在龙门石窟,你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感受到古代艺术家们的智慧和才华。你可以看到窟龛像蜂窝一样,密布在伊水两岸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余。你可以看到造像题记和碑碣2600块左右,佛塔40余座。你可以看到飞天,或在流云中自由翱翔,或手捧圣果凌空飞舞,或奏乐高歌,或布撒花雨,姿态轻盈,神情优雅,令人叹为观止。

这里共有九躯大佛,中间主佛为卢舍那大佛,为释加牟尼的报身佛。据佛经说:意思光明遍照,佛像明显体现了唐代佛像艺术特点,面形丰肥,两耳下垂,形态圆满,安详温存,并且亲切,极为生动。据导游介绍卢舍那大佛,就是按一代女皇武则天面相雕的,我想当年媚娘在世,也会是如此和蔼亲切吧...……
我们游了香山寺没有停留,据资料查阅,我敬仰的大诗人白居易先生,去世时安葬于龙门石窟内的白园,询问景区人员,告诉我方位,直接按所指方向半小时内到了白园。白居易(公元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生于郑州新郑(今属河南),他是唐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被誉为“诗史之神”,其诗歌内容丰富,语言通俗易懂,深受后人喜爱。
白园依山而建,峰翠水碧,秀丽古雅。园内占地面积约44亩,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墓区,下层为园林。步入白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苍翠的古树,枝叶繁茂,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沿着青石铺就的小路前行,可见到一座座古朴的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宛如仙境。漫步在白园中,仿佛能感受到诗人的气息。你可以看到白居易的墓冢,墓前立有石碑,上面刻有“唐白文公之墓”的字样。墓周围环境幽静,绿树环抱,让人心生敬意。在墓区的一侧,有一座名为“琵琶亭”的亭子,亭内有一块石碑,上面刻有白居易的《琵琶行》诗篇,让人不禁想起诗中那悠扬的琵琶声和动人的故事。
沿着小路向下,来到白园的下层园林。这里有一片湖泊,湖水清澈,碧波荡漾。湖边有一座名为“乐天亭”的亭子,亭子飞檐翘角,古朴典雅。坐在亭中,你可以欣赏到湖光山色,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园林中还有一座“醉吟楼”,楼内陈列着一些关于白居易的文物和书画作品,可以让游客更加了解这位伟大的诗人。白园不仅是缅怀白居易的场所,也是一座美丽的园林。园内的景点布局合理,错落有致。游客在这里可以欣赏到古树、亭台、楼阁、湖泊等美景,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在白园中漫步,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千年前的那段历史时光。
游白园,不仅是为了缅怀白居易这位伟大的诗人,更是为了感受那份浓厚的文化底蕴。在这里,你可以沉浸在诗人的世界中,品味他的诗歌,领略他的风采。你也可以在这里放松心情,享受大自然的美好。白园,是一处兼具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旅游胜地;晚年的白居易居住洛阳18年,也算山水有意,天缘巧合。死后居然安葬于香山琵琶峰。于是有了今天的白园,小学到中专一直没少学他老人家作品。他一生写过多少长诗......还数《长恨歌》《琵琶行》我印象最深。中原之旅这趟旅程却在不知不觉中走完了。

作者简介:王红军、曾用名王子,江苏连云港市海州区板浦人,业余喜读各领域书籍。爱好登山、器械运动、旅行、摄影、美食、研习中医药。敬仰文学,擅用文字与图片抒发情感,追求文学里蕴藏的哲理与美好。在文学的世界里,聆听先贤的低语,感受岁月的沉淀,共享文学的盛宴;今生宏愿足迹踏遍神州大地。中国摄影网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网会员,江苏省摄协会员,江苏摄影特约采编,江苏省民协会员,连云港市镜花缘研究会理事,连云港市新闻摄影学会会员,连云港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连云港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海州区民协副秘书长,连云港市文物保护学会会员,连云港市武术协会会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