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池的传说
曾顺和/作
在青神,现在的天池村,过去的天池乡。你现在走进去看看,那儿,除了高山,沟沟坎坎外,连个大点的水塘都没有,怎么就叫“天池”泥?按理说,既然名为“天池”,至少说也得是个高山湖泊啥的,才能叫“天池”吧。
其实,天池地处龙泉山脉中南段,是一个极神奇、美丽的地方。传说,天池原来确实是个神奇、美丽的地方。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秀丽青山环抱着,一洼大大的清澈湖泊。
青山抱着秀水,秀水倒映着青山,抬头看蓝天,天在水上方,低头看蓝天,天又似乎在水的下面。清清池水,共长天一色,同西天王母娘娘的瑶池琼水一般,故而人们呼之曰:天池。
天池,与其说它是池,不如说它是一个湖,是一汪位于莽莽龙泉山系中南端,且青山环抱的一片大大的海子,更确切一些。说它大,是因为它有几千顷的水面,大得足可以装下四五个村子。天池不仅在于大,更在于美。
天池美,美就美在那,成年累月总有成千上万的各色水鸟,飞到湖里来捕食,游弋,嬉戏,和着那高翔于蓝天的雄健苍鹰,构成一幅极美极美的山石水鸟画卷,给天池平添上极多,且极令人难以言状,极能使人视之欲醉的美丽景象。

白天,各色水鸟在湖里游戏、捕食。晚上,有的飞走,远远地飞走,如白鹤、老鹳;有的就近,就近得索性就栖息在湖周的林子里,山岩上,如点尾、水湖鲈。老远老远的,你就能听到各种鸟声唧唧成韵,和鸣山林,不绝于耳,彻夜不息,几里外就能听得到。
天池美,美就美在那,蔚蓝色的天空偶尔会飘过几朵形状奇特的白云,天上有一块,水下就有一块。景随人移,影随时变。映到水下的那块块白云,还时不时地被好动的鱼儿,水鸟给拨动、揉皱、搅碎,变为移动的,跳跃的,美丽的闪闪波光,一点两点,一片数片,远远地扩散开去,或先或后地消失在湖边青山脚下,消失在那大大小小深深浅浅的山湾湾里。
相传,有个姓赵的放牛娃娃就出生在天池边,由于家里贫寒,在他还小的时候,就被送给有钱的东家,做娃子工。待他稍大后,就给东家割草放牛,担水砍柴。热天,赵娃子就常跑到天池里洗澡退凉。每当到池里洗澡,他总是脱得光光的,一丝不挂,赤条条地在岸边跑上一段,然后像水猫子似的,“扑通”一声,栽进池水里,然后从在远远的地方浮出水面,用手抹一把脸上,正在流淌的湖水,就在水里游来荡去的。他一到了水里,就像鱼到了水里,灵活得很。游的样子也是满多的。一会儿打剪水,一会儿踩压水,一会儿浮仰鱼船儿,一会儿又来点狗抱沙。

据说,每当他赤条条地跳进水里时,被搅动的天池水波传到湖底,不一会儿,就有一头犀牛从水底冒出来,陪他游戏玩耍。这让贫穷无助的赵娃子,感到了些许的安慰和乐趣,一次回到家里,赵娃子就把他多次遇到的,这件稀奇古怪的事情儿,从头到尾讲给他妈听了。刚开始,他妈不信,就问:“娃子,你说的是真的吗?”赵娃子回答说:“妈,真的。我骗谁也不能骗你萨,你是我的母亲大人,哪个敢啊?”赵娃子母亲接着说:“唧个,要真是你说的那个样子的话,妈我就有个想法:你就快点到我们祖坟山上去,把你老汉儿的骨头挖一块出来,用芭叶包好,下次再到天池里洗澡时,如果那犀牛,再出来同你玩时,你就抓着机会,你就把你带到身上的老汉儿骨头,赶快挂到犀牛的角上哈。”“妈,你要做啥子嘞?”赵娃子听后不解地问。“不要问,你照妈说的去做就是了。”
却说有一天,天很热。赵娃儿照常又到天池里洗澡退凉,不一会儿,那条犀牛果真又从水底冒出来同他游玩,这当儿,赵娃儿就按他的妈妈的吩咐,抓紧把他老汉儿的尸骨挂到了犀牛角上。这次,犀牛没有像以往一样,要陪赵娃儿玩多久,而是,当赵娃儿把那个芭叶包挂在犀牛角上时,它背着尸骨就钻到水底去了,从此以后,犀牛就再没有浮起来陪赵娃玩过了。
且说几年后的一天,赵娃子正在天池里洗澡时,就听到从附近的山上不断传来清碎、急促的鸟叫声:“赵晓大,赵晓大,山崩石来榨!赵晓大,赵晓大,山崩石来榨……”听到这般奇怪的鸟叫声,赵娃子心里虚了,就赶忙上岸穿上裤子,连上衣都来不及穿,抱起来就往家里跑。说时迟那是快,只听得天空突然电闪雷鸣,接着,黑风黑雨的就来了,哗哗的瓢泼大雨声,由远而近按过来。那场大雨后紧接着一场大灾难就发生了。山洪瀑发,天池靠西边的龙神凹裂开了一大口子,天池里的水咆啸着,从这条大口子里,像野马一般地奔流进岷江。从此,天池里的水位就年年下降,湖面越来来小,就这样,天长日久日,天池里水,慢慢流干了。人们把那裂开长长口子的山,叫龙拖山。盛传是因为山里的龙脉极想出来,顺岷江而下,游回东海,才把慈母山拖垮的。时间长了,那条长长的裂口,被雨水不断的往下冲刷切割,自从龙拖山之后,当初的裂口就逐渐变成一条,有几十丈深的小峡谷。后人为镇住山里的龙,不让它再出来作怪,拖垮山岭,造成灾难。就在小峡谷的出口处,并面对峡谷上游方向的高高山岩上,开出一小块平地,在上面修造了一座小庙,取名龙神庙。庙里塑了一头张牙舞爪的龙,而龙背上却骑着一位威风凛凛,虎目圆睁,黑脸红眼的凶神,一手高举铜锤,另一手紧擒着龙头上的角,一副欲将龙置于死地的样子。据说那黑脸神就是雷神,人们希望用雷的神威,镇住山里的龙,使它不能再出来兴妖作怪,带给人间灾难。

就因那次的龙拖山,引发了大洪水,把赵娃子的东家给冲光了,连个人种也没留下,赵晓大的家也被垮塌的山岩给深埋了。他的左邻右舍,也都被山洪走了,只有他和堂家小叔,因为在远处的山上放牛割草,因而幸免于难。没有办法,还没有完全长大成人的他,只好跟着小叔到下河去挑盐卖,赚点小钱度日。后来,小叔挑盐在过笔架山时,因天快黑了看不清路,不小心踩虚了脚,掉进悬岩下深沟沟里摔死了,连尸骨都没找到。从此,赵晓大就只好独自一人,挑着盐巴走村蹿寨叫卖,捡几个小钱儿,维持他极简单,又极低水平的生活。
却说自从龙拖垮西山后,天池的水面就越来越小,以至于后来完全干沽。天池干沽后,湖边的那座原本不怎么高大的山,反倒显得高大雄秀起来,比周围的山都要高出一截,如尖刀直指青天,人们把这座山叫住尖尖山,与它相对的是猫儿山,有两三百仗高。后来,天池人看好这座山的风水,在山上修了一座庙子,并请来一尊青衣神(蚕丛)像,供奉在庙里,供人们观瞻祭拜。后人就依山取名叫 “尖山寺”。尖山寺由于一再而再地遭到盗匪抢窃,以至于后来,一伙盗匪竟然一把火,把个小庙给烧了个精光,只剩下些残墙断壁。尽管庙子没有了,人们还是一直把那儿及其周边都叫做尖山寺。尖山寺被烧光后,也就再没有大善之人,牵头重修恢复了,后人一直管那里叫尖山寺,习惯成自然了。
但在尖山寺的一旁有一座稍矮一点的山,在接近山顶的石岩上有一口奇特的水井,终年清水不断,冬暧夏凉,井水甘冽甜润。过去那些朝山的人,来来回回经过这儿时,都爱在水井附近坐下来息一会儿,取口水喝,润润喉咙,解解伐。盐贩子赵晓大挑盐经过这儿时,自然也少不了放下盐挑子,到井边取口水喝,润润干渴的喉咙,息息酸沉的脚,再用竹筒筒做的小水筒,满满地灌上一筒,挂在盐挑子上,晃晃悠悠地走村窜寨。口渴时,就把挂在盐挑子上的水筒筒取下来,双手捧着送到嘴边,仰着脖颈,美美地喝上几口。少许的水会从两嘴角流出,他就用袖子由左向右揩揩,继续赶路卖盐。
看客,你现在知道了吧,这就是流传久远,而又美丽动人的,关于天池的传说。
2024.01.09 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