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是有差别的。一个人的酒量大小,与年龄、体质、遗传等等因素紧密相联。有的人,喝一斤或更多些,不醉也没事。这种人有,但我认为并不多。有的人沾一点酒都会面红耳赤、反应强烈,这就是差别。再说,有的人有时能多喝点,有时尽管喝得不多也感觉受不了……这与心情和当时的身体状况也有关系。
我在这里分析分析什么是“逼”?
因为酒席上主人也好,朋友也罢,总会出于热情,劝客人喝点酒。我认为这个“劝”字很得体,体现了主人和敬酒者、倒酒者(以往称“酒司令”)的美意。但是这种“劝”,往往会演变发展成为“强劝”。这种“强劝”,其实就是“逼”的行为了。
“强劝”,就是说各种各样的“激”你的话。如什么“感情深、一口闷”;什么“不喝就是不给面子,瞧不起我”;什么什么…这种话说多了,再有同桌的其他人跟着附和的,就形成了强烈的“强劝”氛围与强劲的压力,这种“强劝”难道不是“逼”吗?
还有,就是往你的酒壶或酒杯中“强斟”,口头说“点个头”,实际上斟了真不少。酒宴最后要求“满堂红”必须“小杯倒酒壶,一口推”…这难道不是“逼”吗?
酒席上这种热情的主人或友人,本意是好的,但是很容易让不胜酒力的人“过量”而醉酒,很容易造成严重的后果。那青海的六厅官上演的悲剧,不就是你“逼”我、我“逼”你、互相“逼”的结果吗?六个人喝了七斤白酒,能好受吗?那绝不是什么愉悦,而是自虐!导致丢命丢官丢人,怪谁呢?怪他们自己,自己作贱自己,自作孽不可活!
在此,我要奉劝各位朋友:酒量不行,谁劝都不要多喝!不管劝的人是谁?说了什么样的话?就是不喝!保护自己的健康!保护自己的生命!
在此,我更要奉劝各位朋友:不要强劝别人喝酒!不要用各种语言与各种手法去“逼”别人喝酒!喝酒任意,是对别人的最大爱护与尊重。
不强劝,不相逼,更是一道自己保护自己的“红线”。如果你热情过火,强劝人家喝酒“逼”出命来,岂不是自找祸端?何苦呢?
2024.1.9




作者简介:
胥全迎,笔名:羊羊有草。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课程班毕业。副研究员职称。1955年8月出生,1971年1月入职、1975年12月入党、1976年2月入伍。曾任设区市市属国企淮阴热电厂厂长兼党委书记。现为中国散文网创作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特约研究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中国散文学会、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淮安市政协特邀文史委员,淮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淮安市作家协会党支部委员,清江浦区作家协会顾问,《清江文学》编辑部总编。著有22万字的《忆清江》纪实散文集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作品多次获中国散文网金奖、一等奖等。获“2022年度淮安市书香家庭”荣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