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在三九 热在三伏”
——“三九”“三伏”的内涵与文化
林占东
民谚“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数九。”意思是说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入伏,冬至后遇壬日数九。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三九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段。一个是热得要死,一个是冷得要命。
“入伏”是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的。庚日就是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的第一个十天是“初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起的十天为“末伏”,从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它有的年份是十天,有的年份是二十天。初伏、中伏、末伏总称为“三伏”。在每年公历的7月中旬至8月中旬。“伏”所表示的就是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伏天里天气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雨水多、湿度大、风速小、天气闷。《汉书·郊祀志注》:“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这是古籍中见到的伏天名字的由来。
进入伏天以后,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地区,气流下沉,天空少云,阳光充足,地面接受太阳辐射时间多,地温高气温高,天气炎热;另外我国背靠大陆、面临海洋的地理位置,又处于亚热带温带季风带上,受季风影响暖湿气不断涌入,降水增加,地表湿度大,空气湿度大,天气潮湿闷热。高温、潮湿、闷热是我国南北方大部分地区伏天的主要气候特点,而北方西部的内陆地区,由于距离海洋远,降水少,其主要气候特点是高温、炎热、干燥。
人们在伏天里要注意降温防潮避暑。在养生保健方面:一要少吃冰镇食物,少喝冷饮,以免引起胃寒体寒造成身体不适;二要清淡饮食,少吃油腻食物,多吃蔬菜,以利于脾胃食物运化消化;三要注意防晒,午间午后尽量减少外出,预防强烈紫外线强光造成皮肤灼伤和眼睛刺盲 ;四要多吃水果,来补充因大量出汗流失的钠钾等离子,防止维生素缺乏给身体带来的损害。
“数九”是从冬至后遇壬日算起的(另一说是从冬至日算起,我国现行的历法阴阳历即是),每“九天”算一“九”,第一个九天叫做"一九",第二个九天叫做"二九",依此类推,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冬至交节时间在每年公历的12月21-23日,以冬至逢壬日为起点数到“九九”八十一天,约到次年公历3月下旬,此时北方寒气已尽,大地回春,桃花盛开。而数九中的三九天是一年中气温最低、天气最冷的天气,所以人们三九天要注意御寒保暖。
数九是古代先民口口相传下来的,其有历史渊源,但乏史料记载,至于起源何时,目前尚不可知。那为什么要数“九”呢?而不是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呢?这主要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阴阳消长观念有关:阳长阴消就象征着暖来寒去,“九”为“至阳”之数(也称老阳),又是至大之数,“至阳之数”的持续积累意味着阴气的日益消减,累积至九次已经到头了,即意味着寒尽暖生。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域广大,各地气候相差悬殊:与数九“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春深日暖”相对应的只有我国南方部分地区,而春分前后我国北方很多地方仍然阴寒未尽,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此时天气冻人不冻水,杏花开前后还有一场冻。
立冬过后虽然表示进入冬季,但并不就意味着开始寒冷,因为此时地表在下半年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能量,天气还不是很冷。所以民间有“十月小阳春”的说法,因此立冬之后冬至之前,一般来说风和日丽、温暖如春。但随着冷空气的不断南下,气温的持续下降,冬至之后的“三九天”“四九天”成为北南方一年中最冷的时段。
这主要是因为:在冬至时期,北半球白天最短,太阳直射角最小,单位面积地面受到的日照强度也最小,因此地面每天得到的太阳热量最少,地面日热量收支逆差尚未达到最大值,所以这之前还不太冷;而冬至以后,虽然白天日趋增长,但增长的速度还很缓慢,从冬至到“三九”这一个月中,平均每天只增长约一分钟,同时太阳直射角增加也很缓慢,地面日热量收支仍处在逆差状况,所以地面继续失去热量,地温继续下降,地面总热量收支逆差到“三九、四九”时段才将达到最大值,又因为气温主要受地温影响,这就形成了“三九”(北方)“四九”(南方)时段气温最低,另外“三九”天前后,西伯利亚寒流多次南下,强冷空气频繁入侵,这就造成了我国南北地区此时天气最冷。
三九期间养生保健主要方法是御寒保暖、进补锻炼:一要温肾健脾。三九天是阴气盛极而衰,阳气开始萌生之时,重点要调护好脾肾二脏。温肾则肌体的代谢能力增强,健脾则人体气血生化促进,此时要多吃一些山药、芡实、枸杞、薏米,狗肉、海带、羊肉、木耳、白扁豆、牛奶等温肾健脾食物;二要吃一些坚果。如瓜子、开心果、板栗、核桃等。 对补肾健脑、强心健体、御寒保暖将起到一定作用;三要吃一些含蛋白质高的牛羊肉,补充肌体蛋白,增加肌体免疫力;四要早睡晚起,保证睡眠,适时增加衣服,并坚持身体锻炼。岂不闻“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如果在这两个极端的天气里身体尚能适应,其它天气里还有什么不能适应的呢?
“三九”“三伏”天气特点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也有反映。魏晋时期无名氏《子夜四时歌 其十九 夏歌二十首》“轻衣不重采,飙风故不凉。三伏何时过,许侬红粉妆。”诗意是女子夏天不穿两层彩色的丝绸衣裳,因为大风本来也不凉爽,三伏天什么时候才能过去,允许我穿上红粉色的女儿装。表现出女子渴望炎热的夏天快点过去、凉爽的秋天快点到来的迫切心情,可见三伏天对人们的穿着、心绪、情愫影响之大。
宋代杨万里《尝瓜二首》“病骨那禁暑,衰年更作愁。有风依旧热,初伏几时秋。”“瓜果谁新饷,馋涎小忍休。金盆井花水,且看玉双浮。”我的病体哪里禁得起酷暑的炎热,年迈体弱面带愁状,虽然有风,但天气依旧炎热,初伏几时来?凉秋何时到?瓜果熟了先招待谁?口中忍不住流出涎水,金盆井中的花朵像在水面上双双漂浮的玉。既给人一种宁静美好的感觉,也暗示了作者对未来的期待和希望。表达了作者对夏天的痛苦和对秋天的渴望,展现了他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伏天虽然酷暑难耐,漫长煎熬,但是心态也至关重要,岂不闻“心静自然凉”,心宁而神安。
祖咏《终南望余雪》“终南阴岭重,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诗意是终南山的北面山色秀美,山上的白雪与天上的白云好似相连。雪后初晴的林梢之间,闪烁着夕阳的余晖,傍晚时分的暗淡天色,增添了城中几分寒冷。足见天气够冷,积雪够大,城里够寒,风景够美,尽管是数九寒天,冰天雪地,但到处都充满着诗情画意。
白居易《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诗意是新酿的米酒,色绿香浓;红泥小火炉,燃烧得殷红。天快黑了,大雪将至,能否过来寒舍,共饮一杯暖酒?天气虽然寒冷,又面临降雪,但醇香的米酒、通红的火炉,给人带来无限温暖、无限诗意、无限美好。
三九天虽然严寒,人们计日以待其去,但如果有一份好心情,生活中也会充满浓浓暖意;三伏天即便炎热,尽管人们酷暑难耐,但假如有一份好心情,生活中也会呈现出一份清爽。唐代诗人白居易有诗《苦热题恒寂师禅室》“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可是禅房无热到?但能心静即身凉。” 我们不否认物质世界外在的影响,但我们更应重视自己内心的修炼。

作者简介:林占东,内蒙赤峰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对文学历史哲学及国学经典稍有偏爱,不时写一点文字,来抒发内心感受。先后在《文苑》《田园》《山河》等纸质报刊和《中国诗歌文学精品》《作家美文》《锡伯河文学》《凤凰城文学》《作家》《红豆原创文学》《世界文学传媒》等公众号平台以及深圳头条、广州头条、北京头条上发表散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