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通山有百年荣耀世纪名茶的瑶红,盛名早于祁红、滇红,白银计价的百年前,每箱白银63.5两。
李专醉心于通山,自会精心梳理史上熠熠生辉的瑶红。本栏曾刋发黄自华的李专印象一文,点击量过七万。

潜沉时空深处,独领通山神韵。这是黄自华的文题,也是对李专的评价。
散文《瑶山红茶并不遥远》节选《路自通山》一书,读李专的美文,让我们感知他是如何潜沉时空,如何独领神韵。
瑶山红茶并不遥远 (散文)
李 专 (咸宁市作协名誉主席)
“由船埠塘而入,山盘路曲,林谷葱蒨,染人衣袂。越郭家岭,达杨芳林,则平畴壤接,到处烟村。南北山高,芙蓉嶂列,虬松凤竹,苍翠欲流;双双白鹭,散于田间,如绿盘点雪。真绝境也!”这是同治七年《通山县志》对杨芳林的环境描写。
杨芳林位于县域西南部,原为江西与崇阳通衢途中小镇。明末清初年间,江西巨石巷人杨芳林来此开饭铺,他把饭铺开得深入人心,来往客商以其姓名代地名,久而久之,“芳名”流布。
所有的美名都不能孤立成就,而要有众多的美好元素共同加持。加持杨芳林美名的至少有牛肝豆酱品,当然,更有瑶山红茶。
杨芳林地处通山九宫山至崇阳龙泉山两百里茶园通道中段,又有富水船筏可直接运茶出长江,因而在清后期近百年间,成为富水上游茶庄林立的茶叶重镇。
一
鄂南茶事甚古。
陶渊明在《续搜神记》中写道:“晋武帝宣城人秦精,常入武昌山采茗”。晋代鄂南各县均属武昌郡,“武昌山”当指鄂南所在的幕阜山区的大山。陆羽《茶经·八之出》有“江南茶,出鄂州”之语。今鄂南是唐鄂州的主体,也是当时的主要产茶区。唐代书法家李邕品过钟台山桃花绝品茶。鄂南无疑是我国古老茶区之一。
“茶道一味,茶禅一味”。九宫山自晋代即为道教胜地,南宋则成为中国四大道教名山,道士茶也兴盛起来,宋代山上便有“茶寮观”。《九宫山志》载:“稚三峰高地,有茶一顷。……道徒拾柴采茶,锅炒之,手搓之,阳干之”。
唐代李肇《唐国史补》:“三界尖……煎片茶入贡”。宋代《宋会要·食货记》“进宝、双胜、宝山名片茶入贡,以杨芳之茶为名”。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片茶皆出兴国军,……近则蒲圻、崇阳,通山为最。”《湖广通志》:“武昌茶出通山者上,崇阳、蒲圻次之”。《康熙通志》曰:“茶出通山者上,……而杨芳林为最”。
综上文献之意,鄂南是湖广的大茶区,质量上乘,质量最优者则是通山,通山茶名气最高者是杨芳林茶。
鄂南茶事之古,还事涉一个古老的民族。北宋范致民《岳阳风土记》说:“龙窖山,在(临湘)东南,接鄂州崇阳之雷家洞、石门洞。山极深远,其间居民谓之鸟乡。语言侏离,以耕畲为业,非市盐茶不入城市。邑亦无贡赋,盖山徭人也。”
山徭也称莫徭,意为不负担徭役赋税的民族。因瑶人祖先为朝廷(汉朝)征战有功,又因为瑶民占据的是山间瘠地,所以能免徭役赋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制定的《天下郡县赋役黄册成》规定,龙窖山也即今天临湘、通城、崇阳、赤壁四县交界的药姑山一带,人均负担一石粮,而瑶民精制的茶叶另被列为贡品,户平“岁贡芽茶十六斤”。既要纳粮,又要贡茶,瑶民不服,朝廷则严刑重罚,官逼民反。《明史》记载,自洪武五年至三十一年,“蛮叛”、“讨蛮”、“平蛮”事件就有33起。最后“蒋大官人发大兵”,镇压瑶民。瑶民被迫又一次南迁,迁离他们的幕阜山故里。
瑶民的先祖是蚩尤部落的山地民族。黄帝和炎帝联合大战蚩尤,蚩尤部落战败南迁。他们在鄱阳湖与洞庭湖之间的幕阜山区生活约十个世纪,在这千年时光里,由族群概念不明而形成了瑶族。所以,鄂南今天已经没有一个瑶族人了,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却授予咸宁市“中国古瑶文化之乡”。瑶族,正是以茶为“支柱”产业的民族。瑶人常居的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地,正是优质茶叶的产地。鄂南至今还有漫山遍野的野茶,或许就有瑶人所植。
最富瑶族特色的地名有峒和排。鄂南现有雷家峒、羊楼峒等。排则更多,崇阳雨山上有一、二、三等三个排。在通城小小的大柱山周边就有古铜排、大垅排、佘家排、余家排、杨家排、姜家排等六个排。通山杨芳林这座小山直呼为“瑶山”还真少见,但是,她绝对是广西大瑶山的祖先。广西大瑶山的北端起自金秀瑶族自治县的一头排断裂谷。一头排属于头排镇,而头排镇与相邻的荔浦市一片共有十个叫排的地名。
生活在幕阜山区的瑶人和汉人,多有种茶能手。
二
通山茶最响亮的品牌是瑶山红茶。
瑶山红茶发源地在杨芳林乡晓泉村瑶山。瑶山首先是一座美丽的山,山不高,一条长形山上有三个小山头,形成了那种典型的笔架山形状。瑶山紧邻杨芳林街市,山顶森林覆盖,山腰坡缓平坦,山脚下有一条叫晓泉的山泉环绕。瑶山虽然不高,因有晓泉环绕,常年云雾弥漫,所产茶叶色泽乌润、汤色红亮、滋味醇厚甜润。
把瑶山红茶推上国际舞台的重要人物是黄贻中。
道光二十八年(1848),杨芳林商人黄贻中将红茶运往牛庄,卖给英商怡和洋行,通山红茶从此进入英国伦敦。至咸丰四年(1854)黄贻中的资本由原来的纹银数百两增至3000余两。这一年,他干了人生中最大的一件事,与九江英商代办方春源在杨芳林合资开办“春源和”茶庄,制作并销售红茶。当时局势动荡不安,太平天国运动正风起云涌,本地商人只想捂紧自己的钱袋子。当年二月,太平军石祥祯部攻占通山县城,藕塘一役,全歼知县陈景雍所率团练兵勇。可谓兵荒马乱。知县的命都丢了,黄贻中却敢大手笔投资。
黄贻中素来敢冒风险,因为老婆的一句吉言如吉星高照着他。
黄贻中原是杨芳林株林坳下塆的穷汉,挖过煤,卖过柴禾卖过鸡蛋。妻子陈氏在村头开个小杂货店。两口子积累了一些本钱后,就想到杨芳街做生意。一段插曲给了他积极的心理暗示。那天吃过早饭,他挑一付担子出门,一头是衣物用品,一头是一桶米。刚迈出门槛,米桶的底掉了,米撒了一地。他当时就傻了眼,这个兆头真不妙呀,他马上就打起了退堂鼓。他的妻子心里也着急,但是,气可鼓不可泄,妻子马上圆场:“你这是发财无底(底止、止境)啊!最好的兆头了!”
于是,黄贻中又迎着朝阳出发了,来到了杨芳林街上先从杂货铺开起,兼收茶叶。此后,虽不能说是一片坦途,但在披荆斩棘中前行,还是脱颖而出了,成为杨芳林有头有脸的茶商和首富。
“春源和”是通山历史上第一个中外合资企业。“春源和”茶庄一进六重,两侧有耳房,面积达2400平方,可同时容纳500多人制茶。制茶设备齐全,有大杆13把,广车(风车)30部,烘笼50个,炒锅100口,捆袋500条,茶盘1000个。黄贻中一年获利上万银洋。
“春源和”的建成,直接效果是瑶山红茶可以直销英国伦敦。
机遇到来之时,黄贻中紧紧地抓住了。杨芳林乃至通山县的茶业,不断走向辉煌。
黄贻中时代,杨芳林一镇茶庄达“十个半”。它们是:春源和、协和祥、同生、人大唐、先人大、先顺兴、唐德大、乾得祥、郑常大、永丰祥,还有一家小庄,旺年开淡年停,故称“半个茶庄”。在杨芳林镇,仅制茶工人就有2000多人。每逢茶季,家家户户,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上山采茶;山山岭岭,村村塆塆都飘荡着欢乐的采茶歌。茶庄人来人往,收茶的、制茶的、拣茶的、装茶的忙忙碌碌,进进出出,到处都幽香四溢。
在中英合资的“春源和”成立的第二年,清政府在通山县设立茶税分局,茶税分局延伸到杨芳林,设立专门茶税办事处。
杨芳林以外,富水两岸和支流上的横石、湄港、燕厦、厦铺等地也有茶庄。横石的“同太和”、燕厦的“洽和隆”规格最大。
瑶山红茶,成为英国人的尤物。英国皇室和贵族争饮。英国的报刊,经常写到杨芳林的瑶山红茶。后来一份英国出版的世界地图,上面没标通山县却只标了杨芳林。英国人对瑶山红茶达到了迷信的程度。光绪二十九年(1903),英商在杨芳林购买带土茶篼500株,准备运回欧洲栽培,并请知县押运。秀才金济清率茶农数百人,在杨芳河蔡坪打桩设障,制止了茶篼外流。
黄家发财不发人。黄贻中英年早逝,独子也青年早夭。上天对黄家还是有所眷顾,这家摊上了个好儿媳谢氏。谢氏请了贞节表,立志守寡保住茶庄,全心抚养遗腹子黄健纯长大成人。黄健纯后来成长为远胜其祖父的商业奇才。黄健纯生育了七个儿子,第四个儿子更是将茶庄开到上海大都市。
宣统二年(1910),英商协和洋行代办关乾风与黄贻中的孙子黄建纯合资开办“协和祥”茶庄。“协和祥”茶庄大门镌刻了一付楹联“协心协力利从协出,和中和外祥以和生”。雇请制茶工人600余人。此后,英、德、意、法、美、日、萄、俄八国茶商的资本,与本地茶商合作。黄健纯时代,杨芳有十二个半茶庄。上街有黄建纯的“协和祥”茶庄,朱运碧的“同丰”茶庄;中街有唐德大的“德大”茶庄,郑常泰的“常泰”茶庄,谢宝成的“宝成”茶庄,吉涌祖的“涌祖”茶庄;下街有谢儒海的“仁大堂”茶庄,郑其祥的“乾德祥”茶庄,舒正煌父亲所设的“永福祥”茶庄。因“永福祥”茶庄规模最小,被称半个茶庄。汉口茶商在遂庄设立“福太祥”,在晓泉设立“福兴和”,在株林设立“永太源”,在大平庄设立“义富祥”。
茶庄在每年清明前开业,接洽茶商,招收工人,维护机器,整理厂房。清明后开枰收购。每到这时,杨芳林两里长的街道就到处人头攒动,川流不息。茶庄里机声隆隆,人声鼎沸。江西修水、武宁的,湖南平江、岳阳的,湖北通城、崇阳的,采茶制茶男女成群结队,甚是热闹。
瑶茶红茶,马上迎来它的最高光时刻。
宣统二年(1910),汉口“厚生祥”茶庄以通山红茶参加南洋赛会,获二等镶金银牌奖。1911年8月出版的《最近汉口工商业一斑》统计:杨芳林这时年产头春红茶22214箱,二春红茶1433箱,合23647箱。杨芳林茶区的茶叶经济成了那时通山一县的支柱产业,使通山达到“民以茶为业”的盛况。
民国四年(1915),汉口“同太和”茶庄以通山杨芳林红茶参加巴拿马赛会获一等金奖。此后,通山红茶价格大涨,每箱值白银63.5两。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通山茶业有直接冲击。但通山茶业“树大根深”,顶住了最初的冲击,并且逆势上扬。巴拿马金奖的1915年正是开战的第二年。不过,巅峰过后开始走下坡路了。
给通山茶业造成毁灭性打击的是日本侵华战争。
日军侵占通山后,著名的茶镇杨芳林,遭遇一次日机轰炸和一次日军部队抢劫,茶庄停业,熟练制茶工人被迫另谋生路,茶园大面积荒芜。直到解放前夕,全县茶庄无一幸存。
通山的茶业历史上很长的时间处于鄂南的翘楚,战争之祸结束后多年,通山有识之士深感再不能怨天尤人了。
程繁杨四兄弟名字分别为:盛杨、茂杨、繁杨、衍杨。因为他们是杨芳要人,父母希望他们热爱杨芳林服务杨芳林。
赋予繁荣杨芳林使命的程繁杨,把自己的有梦想锁定在瑶红茶上,要让百年瑶红重出江湖。
春季的茶园,是一幅美丽的画。采茶姑娘的倩影,是茶园的标配。
采茶能手大多是心灵手巧的姑娘。当然,也有另外。读小学时,学校组织在乡办茶场勤工俭学一周,每人每天交茶叶15斤。大多数男孩子完成不了这个任务,但是,程繁杨可以超额完成,能拿到难得的奖金。记不清从几岁开始,妈妈在地里干农活,程繁杨跟着去玩。如果是采茶季节,他不白玩,小不点的他就在田边地头摘野茶。所谓野茶,就是没人采的茶,过去茶盛时遗留下来的三三两两的茶树。
程繁杨后来上大学学的茶叶专业,毕业后在农科院从事茶叶科研及开发工作,并且在职创业建立了自己的茶场,创立了自己的茶叶品牌“瑶红”。他现在是有教授级专业职称的茶叶大师,象他这种集产学研一身的茶叶大师,全国也不多见。
杨芳林自唐宋以来便盛产绿茶、黑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使茶叶品质极佳。1850年前后,瑶山红茶进入盛期,比祁红、滇红都要早得多。1915年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一等金牌奖,与国酒茅台同获殊荣。
曾经茶庄云集的古街,而今只空留下破败的房屋和青石板,让人感叹世事难料,兴衰无常。
2012年,梅雨季节,杨芳河水涨流急,程繁扬的心情就像杨芳河的水流激荡澎湃。此番回到家乡,他是特意去拜访瑶山红茶目前唯一在世的传人、黄贻中的重孙媳郑清娴阿婆。
虽然生长在杨芳林,程繁扬此前并不熟悉瑶山红茶辉煌的历史,也不知道幼年经常去玩耍的郑阿婆家就是瑶山红茶世家。
在历史变革中,黄家屡屡受创,甚至被抄家,不愿再从事红茶生意,也绝口不提瑶山红茶。
2007年,金骏眉红茶横空出世,使得红茶受到广泛关注。国内红茶消费市场逐渐成长起来。于是,瑶山红茶的历史也被挖掘出来,程繁杨这才知道,黄家阁楼里落满灰尘的茶风车,原来见证了杨芳林茶庄的过往;被细心收藏的奖章,原来镌刻着瑶山红茶的辉煌。“我当时就欣喜若狂,决心一定要复兴瑶山红茶。”
当他找到郑清娴阿婆时,老人已经百岁高龄。她依然精神矍铄,对程繁杨传授制茶技艺的请求欣然应允,手把手地将技艺传授给了程繁杨。程繁杨本来就是有20多年从业经历的制茶高手,又创办了逸思园茶业公司,一点就通。他把传统工艺与现代化的机械设备有机结合,进行了科学的工艺调整,经过上百次的试验之后,新的红茶终于诞生。程繁杨制作的瑶山红茶口感绵甜,花香浓郁,滋味醇厚,汤色红亮。
在巴拿马博览会100周年之际,上海国际茶业博览会特组织当年获奖名茶进行再次评比,瑶山红茶与西湖龙井、信阳毛尖、黄山毛峰、坦洋功夫、大红袍、宁红、太平猴魁等顶级名茶齐聚一堂,并荣获“百年荣耀,世纪名茶”金品牌奖。程繁杨终于让“百年瑶红重出江湖”了!瑶山红茶后来还在多届国际名茶评比中荣获“国际金奖”,咸宁市首届“十大名茶”评比中获第一名。
咸宁种植桂花历史悠久,是全国闻名的桂花之乡,桂花面积、产量和品质均居全国第一。咸安区拥有全国92%的古桂资源及60多个名目的已知桂花品种资源。
中医认为桂花性温无毒,健胃、化痰、生津,具有温中散寒、平肝健脾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胃痛、食欲不振、咳嗽多痰、风湿麻木和妇女闭经腹痛等疾病。桂花是药食同源食品,桂花茶保健功效更佳,咸宁桂花茶生产历史悠久。
研制瑶红桂花茶是程繁杨开辟的新天地。传统工艺的桂花红茶,通过鲜桂花窨制成品红茶。程繁杨的创新工艺则利用桂花花型细小的优势,在红茶加工的揉捻阶段加入适当比例的鲜桂花,利用茶叶与鲜桂花同时揉捻,使茶叶内含物与桂花内含物充分融合并进行生化反应,综合了红茶和桂花的香气类型并兼具两者的保健功效。程繁杨研制的桂花红茶,茶叶与桂花的香气、滋味达到了完美融合。香气鲜灵度好且花香浓郁持久,滋味醇爽。
2012年,程繁杨将“瑶山红茶”简化注册为“瑶红”商标,这样商标名与商品名达到一致,更有利于市场宣传推广。2014年,“瑶红”被认定为“湖北省著名商标”。2016年,瑶山红茶传统加工技艺被认定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瑶红”茶入选中国茶叶学会编写的《中国名茶大系·红茶传》,是被权威机构认可的国家级名茶。
如今,咸宁生产的瑶山红茶外形条索紧细苗秀、金毫显露、色泽乌润,花香浓郁持久,滋味鲜醇,汤色橙红明亮,叶底红匀明亮。瑶红被称为“茶中闺秀”。
瑶山红茶,再展辉煌会有时。

李专,湖北省咸宁市作协名誉主席,湖北省民协古瑶文化专委会主任,湖北科技学院兼职教授。已出版散文集《岁月的痕》《行走的歌》《风雅二十四节气》和文学评论集《卷中岁月》等。散文《列宁格勒的树》入选北师大版初中语文课本八年级上册,广泛流传的作品还有《父亲的抚摸》《你的目光令我热泪长流》等。从2018年开始,着手长篇散文“幕阜山家乡书”创作,已出版《崇山之阳》《幕阜长歌》《路自通山》等三部。
《路自通山》正处热销中,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