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游江心屿
文/王秋芳
时值仲春,雨过天睛,难得的好天气。突然心血来潮,因为有卢老师开车,有幸与家人一起在匆忙中再次畅游享有“鸥江蓬莱”之盛名的江心屿。
我们到达江心屿时,已是午后两点。登上码头,举目看到英国驻温州领事馆旧址前的黄葛榕树正郁郁葱葱地长着它茂盛的枝叶,树枝亦有个性地弯曲着。故地重游,其境其情,不减当年。在这风和日丽的下午,游人仍然如潮,来来往往,络绎不绝。遗憾的是,我们都知道,在一个下午是很难一一去细细观赏各个景点和感受江心屿那古老神奇而美丽壮观的景色的。我们根据江心屿的景点方位,从东到西游览。先看东塔,东塔建在孤屿东头的小山之峰,登塔之石阶,陡而险,约有一百多级,来到东塔下面,塔的东面比较开阔,边上有一古亭,塔的西面比较窄,路旁有一块石碑介绍东塔的概况和历史。东塔始建于唐朝,后多次重建,现存的建于清乾隆年间,六面七层,青砖围砌,塔内空心。听说东塔原来有木构塔檐和回廊,中间梯级盘旋,可登塔顶。现只有光秃秃的塔身,没有塔尖,奇怪是塔顶上自然生长着一株大榕树,无土培植,根垂塔中,四季常青,实为奇观。
再往左走二三十米,便是浩然楼。一楼大门上方镶嵌一块题为“浩然楼”的牌匾,门柱有一副对联:“青山横廓白水绕城孤屿大江双塔院,初日芙蓉晓风杨柳一楼千古两诗人”。一楼四壁装裱有很多历代著名诗人墨客为江心屿的题诗,还有多幅描绘江心屿景观的水彩画。从介绍中得知“浩然楼”的取意有双重意思,一是取文天祥的《正气歌》中的“浩然”二字,二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曾游江心屿。二楼望台大门上也有一匾额,上书“江城如画”四字。登楼远眺,东流的瓯江水及江心屿葱茏的树,附近的人文景观尽收眼底。还有瓯江上往来的船只、江对岸的高楼、车流、郭公山、翠微山,一览无余,衬托出江城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给人“心旷神怡,宠辱皆忘”的感受,不愧为东海之明珠。
走出浩然楼向西紧挨着的就是宋文信国公祠,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曾来温州,留宿江心寺,作《北归宿中川寺》诗,后来文天祥英勇就义,为纪念文天祥建此祠,祠内有文天祥石质雕像和名人题诗碑刻,回廊嵌有《正气歌》及后人凭吊诗词和碑刻。文天祥的千古绝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和“孤屿自中川逝水难消亡国恨,崇词足千古英风犹挟怒涛鸣”。瞻仰着文天祥的雕像,读着他的《正气歌》,油然而生对这位民族英雄兼诗人更加肃然起敬。
从文天祥祠继续往西就是闻名天下的江心寺,江心寺大门上方有赵朴初书写的“江心寺”琉金牌匾,大门两边有题为宋王十朋撰书的叠字联:“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这样绝妙的巧联,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才思。并巧用了“朝”和“长”两个多音字,描写的是瓯江和江心屿的气象变化。江心寺分前、中、后三殿,前为天王殿,东西两边有长廊,两端置钟鼓楼,现宋代古钟尚存;中间为圆通殿,供奉的是观音菩萨,殿内槛联匾额琳琅满目,正柱联是宋朝王安石撰书;后为大雄宝殿,殿额、对联均为弘一法师所书。寺院内古柏参天,景色清悠,香烟缭绕,烛光辉煌。这天正值古历二月十五日,作为佛教徒的我,在神灵面前跪拜,略表我一份虔诚的心。
西塔就在江心寺西侧,沿石阶宛延而上,百十步就到。西塔始建于北宋开宝二年,明清多次修缮,现在看到是1982年重建的。塔周围置有青石坐凳,万木皆绿,莺歌燕舞,清幽恬静。塔高32米,底径7米,六边形,七层,中空,外墙成浅红色,系楼阁式青砖仿木建筑,走近塔身,抬头向上,只见塔刹直入蓝天,搅动白云,江风吹动四十二个桅角铜铃,清脆悦耳。塔的每层每面都有一个小佛盒,内置石雕佛像,造型精致,神态自然,栩栩如生。西塔立于西峰,与东塔遥遥相对,两塔无不流传着神奇和传说,令天下游客叹为观止。
从西塔下来,已过五点,太阳已西去。我们依依不舍地朝渡口走去。今日重游江心屿,是在一个春暖花开、柳絮飞扬的春天,而十年前游江心屿是在一个菊花锦簇、桂花飘香的日子。时间变了。但江心屿的神韵依旧,只因时代与季节的不同,而换上了不同颜色的“盛装”,显得越来越有魅力,越来越艳丽了。正如谢灵运所赞美的:“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江心屿永远是江城温州的一幅美丽绝伦的图画。她的雄伟,她的壮观,她的神奇,更加加快了温州蓬勃发展的步伐,更加展现了温州改革开放后繁荣昌盛的景象。
作者简介:

王秋芳,网名,一片秋叶,1968年生,高中历史教师。湖北省中华诗词会员,黄石市诗词会员。作品选入《山风》《塘下文学》《黄石诗词选》等刊物。爱诗歌,爱寻梦,爱远方。如果我是一片秋叶,那么我的诗文就是无边无际的秋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