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简介:
董树印,笔名董素印,男,中共党员,大专文化,江苏省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射阳县杂文学会副会长,从事新闻宣传、文秘党务、文史研究、政务服务等工作近四十年,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日报、新华社、人民网等各级媒体发表各类作品300多万字,百余篇(档)作品受到国家、省、市、县单位表彰奖励,编辑的《射阳新闻》曾连续五年被江苏省广电总局表彰;著散文集《岁月留痕》《岁月成诗》,获评首届鹤乡文化英才、全国首届文化界劳动模范——中国文学界劳模;现供职于射阳县行政审批局。

一行白鹭上青天
文/董素印(江苏射阳)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首咏春景诗中的千古名篇,是唐代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结束后的第二年春天从梓州回到了杜甫草堂,感受到了春天的清新气息和归家的喜悦与生活的美好,于是笔下生情,将春天里一行白鹭冲向碧空万里的一片蓝天形成了不朽的诗句,描绘出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意,不禁让人对美好春日充满了生机与希望。一幅诗意灵动的春景繁华图就呈现在世人面前,人间烟火气正在这样鸟语花香的春日里生发、诗化,温柔美好,奇妙高绝。
白鹭属共有13种鸟类,其中有大白鹭、中白鹭、白鹭和雪鹭四种体羽皆是全白,世通称白鹭。苏北沿海地区的小白鹭身长约60厘米左右,尖尖的嘴,像一支箭,所以它飞行的速度很快,可以减少空气的阻力。它的尾巴颜色是黄色的,腿是黑色的,栖息于沼泽、稻田、湖泊或滩涂地,以各种鱼虾、蜻蛙、水蛭和蝼蛄、蟋蟀、蚂蚁及水生昆虫等动物为食,也食用少量谷物等植物,在沿海地区分布较为广泛。

“一行白鹭上青天”只是个习以为常的春景,可以说从古到今,乡村田野随处可见。但是,这幅春天图景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心情观赏时,所展现的情景感受应该绝不相同。
湖边这座城市的中心地带有一处商住楼开发工地上,从春天直到冬天,几乎每天出现“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情景,说实在的,这“一行白鹭”带给人们的恐怕只有同情和怜悯之情。
这处工地原本是一派四季常绿的茂盛树林,虽然地处城市中心地带,但靠近湖边,吸引了不少鸟类在此栖息过夜,甚至越冬,多年来,这里俨然成为鸟的乐园和天堂。这“一行白鹭”似乎就是这片树林的“主人”,它们大约有四五十只之多,每天早上飞出去到不远处的湖里觅食,傍晚回归林中休息,从未间断;“一行白鹭上青天”成为这片林子附近市民每天都能观赏到的胜景,洁白的白鹭群进出林子时,就像一片随风飘动的白云,时而变幻成各种图案在天空飘舞,时而像一片白雪飘落在树稍上,映衬着蓝天,成为这座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给市民们增添了无穷的乐趣。
然而,随着树林的迁移和各类现代化机械的进驻,这片林子的树木被“井字架”和升降塔取代,欢快的鸟鸣也被机器的轰鸣声和工人的吵杂声所代替。虽然林子不复存在,但“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景象仍然密集呈现:这群从未离去的白鹭时而在尚未施工的空旷场地上空盘旋,时而散落在空旷场地上觅食,又时而静立在这块空旷场地上四处张望,或又三五成群漫无目的地到处闲逛......早晚时间来到场地上的白鹭很多,白天好像要少一些,它们就像轮流值守一样,似乎与多年生活的这个熟悉场所难舍难分,寸步不离,生怕哪天一离开了便会失去这里的一切!其实,失去了这里的一切局面已经形成,因为,拔地而起的楼宇在一天天长高,不以它们的意志为转移。
“哪有岁月静好,只是有人负重前行”。这群在青天昼夜游荡的白鹭哪里知道它们已经痛失了家园,也不知道悲叹自己的悲惨命运,更不知道看淡自己得失,仍然抱定自己的一丝奢望,每天徜徉在这片乐土上,用心灵感悟自然,用灵魂与风景对话,想在这片纷乱的建筑工地上求得安静,像往日一样嬉闹作乐,奔涌出“一行白鹭上青天”这般优美、清新的诗句呈现给市民;其实,这一切都是徒劳,哪怕“一行白鹭”阵势再大,青天再蓝,虽然也是风景,但肯定不会给它们带来美好的生机与希望,最终只会落下背井离乡的结局。
好在附近还有宽阔干净、它们十分熟悉的湖泊,那里的水是清澈的,天是湛蓝的;那里食物丰盛、空气清新、芦苇茂密,也许这群精灵到此定居,慢慢便会适应,并感受到这里环境的优越,不再为往日的那片树林而纠结;在那片充满生机活力的新天地里,也许会向市民呈现出更加丰富的“一行白鹭上青天”美丽图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