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总理与金龙和玺
庞进
雄伟壮丽的天安门城楼上方正中,悬挂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国徽两侧,有作为配饰的金龙和玺彩画。
彩画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个常见而重要的装饰手法。和玺彩画,则是建筑彩画等级中的最高级,一般只用于宫殿、坛庙等大建筑物的主殿上。和玺彩画分为金龙和玺、金凤和玺、龙凤和玺、龙草和玺和苏画和玺等五种,金龙和玺彩画等级最高。
金龙和玺彩画的主图案是贴金的龙纹,龙纹周围还常配以云纹或者火焰纹,使金龙金碧辉煌,且呈腾云驾雾之势。
金龙和玺彩画能在天安门城楼上配饰国徽,与周恩来总理有关。那是1968年,天安门城楼按照原貌重建。关于城楼上的彩画,产生了激烈的争论:有意见认为,原来的金龙和玺彩画属于“四旧”,应该抛弃,用新的图形替代。争论意见上报至周总理。周总理看完报告后说,“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可以搞龙的嘛”。 于是,“一锤定音”,金龙和玺彩画得以继续配饰国徽。(据杨丽娟:《重建天安门》,《北京日报》2016年4月6日)

五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看周总理当年的拍板决定,至少会得到以下认识:
第一,周总理没有受“龙曾象征帝王皇权,应该打倒、放弃”说和特定时期环境的影响,而是历史地、全面地、辩证地看待龙文化。显然,周总理对龙的历史是了解的,知晓龙的出现比帝王皇权要早得多,龙被帝王们拿去,成为帝王皇权的喻体,是人类进入帝制社会后的产物,随着帝王皇权从历史舞台渐次退出,龙也就失去了喻比帝王皇权的意义,遂以民族象征物、瑞征吉祥物的面貌和身份,回到了劳动人民中间。
第二,周总理对龙是中华民族象征的判断是准确的、英明的。作为中华先民对自然界中的多种动物和天象经过多元容合而发明、展现的,具有容合、福生、谐天、奋进等精神蕴涵的神物,龙有极其深远的长达八千年甚至上万年的根系,它与中华民族血脉相连、与中华文明水乳交融、与时代的脉搏同频共振,是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华文明从起源、初成、成型、强盛、延展到复兴的整个历程的参与者、助力者、见证者、体现者和标志者。
第三,周总理提出“可以搞龙嘛”具有指示性、期待性。事实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龙已完成了它的当代转型,已随着中华民族前进的脚步,告别了皇权、保守和软弱,成为自觉自信、团结合力、适变图强、爱好和平、开放包容,以天下人的幸福为幸福的新龙。尤其是新世纪以来,龙从形象到功能,都以中华民族的广义图腾、精神象征、文化符号、文明标志、信仰载体和情感纽带为基本定位,承续本来、吸收外来、开创未来,以容合、福生、谐天、奋进的精神状态,助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如2015年9月,中国向联合国赠送了“和平尊”,其尊顶部以龙为饰,“象征守望和平”;如中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甲辰龙年春晚的主标识——“龘”字的发布,和“龙行龘龘,欣欣家国”主题的呈现。
(文中“容合”一词,是“兼容、包容、综合、化合”的概称,因突出“容”与“融合”一词有别。)
(2024年1月8日于加拿大枫华阁)
作者简介:庞进 龙凤文化研究专家、作家、龙凤国际联合会主席、中华龙文化协会名誉主席、中华龙凤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西安日报社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理事,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中华龙凤文化网(www.loongfeng.org)主编,加拿大西安大略出版社副总编辑。20世纪70年代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和文化研究,至今已发表各类作品逾千万字,出版《创造论》《中国龙文化》《中国凤文化》《中国祥瑞》《灵树婆娑》《庞进文集》等著作四十多种,获首届中国冰心散文奖、首届陕西民间文艺山花奖、全球华文母爱主题散文大赛奖、西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奖项八十多次。有“龙文化当代十杰”之誉。微信号:pang_j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