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晨曦散文】远方
九
1976年,我上小学四年级。有天放学回家,看到母亲与邻居阿姨们流着泪在做小白花与黑袖套,心想,不知是哪家长辈离世了。便问母亲哭什么。
母亲失声道“周总理逝世了”。我便又问道:总理去世了,你们哭什么?母亲怒斥道“这是国丧,你懂不懂”?
其实当时我真不太明白,那远在北京的周总理去世了,这一堆远在天边的人,为何这样的伤心。但看大人们如此沉痛和庄严的表情,自然也不敢言语了。
紧接着唐山地震,我们都住到了简易的防震棚里。上课也从教室移到了竹林里。下雨天,在头顶上扯块塑料布,算是可以挡住雨水了。有时雨下得太大,我们就爬上课桌,去翻掉积水,来减轻塑料布的负重。
简陋的生活环境,反而让我们这群孩子似乎更快乐了。那时候每家也没啥值钱的东西。属于小孩的除了二本教材书和作业本之外,还有一样,那就是我们那个年代特有的一件宝物——“红缨枪”。
通常;枪头是木头做的錂型状的,外面包了层锡纸,红缨是大红色的毛线,或染色的纱手套线做的,枪身就是一根细竹杆,上面缠包上了红,白二色的普通纸。
这红缨枪,我见过最精制的一把,是一个同学做木匠的父亲给他女儿做的,那真是漂亮,枪身是木头的,用油漆在上面漆出了二色的斜纹。
1976年9月9日,零时10分,毛主席与世长辞了。全国各地都设了灵堂,人们有秩序地分批去悼念这位伟大的新中国的开国领袖。
我们学校也不例外,在正式仪式开始的前一天,我们在竹林熟悉程序。作为班长的我,站在讲台上司仪。当我喊出“向伟大领䄂毛主席默哀三分钟”时,全班同学面向我低下了头。
我当时下意识地看了他们一眼,不知什么原因,咬了下下嘴唇。可能是我觉得这种演练有点多余。但仅仅一闪而过的念头,被一个有心的同学发现了。
再有就是;我没有合适的白衬衫,我穿的是一件米色的上面印有小圆点的花布衬衫。上面几个红色的圆点被我用粉笔涂白了(规定衣服必须没有一点红色)。我原以为没有人会在意的这些小细节,其实都在个别“有心人”的视线范围之内了。
第二天,老师撤换了我,并让我在她办公室写检查。我第一次感到前所未有的愤怒。并大声抗议道“没有人有权利,以任何理由剥夺我对领袖的瞻仰”。
我的这种态度,彻底激怒了老师。我被反锁在老师的办公室。直到仪式结束。
那一次,在老师的办公室里我流着泪写下一行字“我不属于这里”。
当时的社会,在我认为:是有着很严整的结构的。由于少年纯色的境界里容不下一点点杂质,从而,就失去了在常规下突破的可能。但我并不失望,这就是我与众不同的地方。年仅十岁的我,作出了我人生的第一次决定。保持缄默。
做出这个决定,不是以此对抗什么,而是我确实不明白,自己到底错在了哪里?所以,无论老师,家长说什么,我都不再辩解。这事,也就这样过去了。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苏娴,笔名晨曦,毕业于法律与中文专业,研究生学历,文学爱好者。共发表文学作品两千余篇,由中国作家出版社结集出版了系列丛书《风》《花》《雪》《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