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更广阔的精神空间
——从张炜作品思想内涵的演变看其精神追求的基本走向
(下)
李恒昌

《皈依之路》:诗人人生之路的追问,铸造“大地”精神,折射“诗化之心”,体现精神世界的“皈依”
张炜的长诗《皈依之路》是一个诗人人生、艺术和心灵成长的历史,是“心灵的回响、存在的隐秘、行动的刻记”。她是另一种形式的《你在高原》,是主人公宁伽的心灵史记。从中,可以读出作者的影子,宁伽的影子,所有灵魂和精神皈依者的影子。她蕴含着两个关键词,一个是“皈依”,一个是“大地”。“皈依”是精神家园的回归,“大地”是精神的立足之地和力量的源泉。
这部长诗解开了一个秘密,一个传奇。关于一个普通的人,怎样成为一个伟大的圣徒。一滴鲜艳的血,怎样成为一条奔腾的红河。一棵小小的树,怎样成为一棵参天的大树。一个生命个体,如何吸天地之灵气,沐日月之精华,将自己化入莽野,融入天地,昂然而立。
这是人生的历程,这是生命的历程,这是心路的历程,这是追寻的历程,这是涅槃的历程。她几乎囊括了生命哲学的全部元素:矛与盾,纠与结,生与灭,爱与恨,沉沦与升华——甚至,她就是一部灵魂和精神皈依的十万个为什么;她就是当代的《离骚》、《天问》和《九歌》。人生在发问,作者在发问: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你以什么样的姿态在世界上站立?你生命的力量究竟来自哪里?苍耳地,悄悄地告诉你。生命之花,为谁长大,为谁盛开,又为谁枯萎?谁端坐高山之上,审视苍耳之地?谁又在审视自我,审视人生,审视灵魂,直至心底?谁在苍苍耳地询问:聚与散、合与分、生与死、来与去?我与你,与世界,究竟应该保持怎样的联系?人生在拷问,作者在追问。人生为什么需要另一只手,一道不会坠落的牵拉?牵拉着生命,牵拉着灵魂,牵拉着爱。你为谁在心跳,为谁在等待?为谁而颓废,为谁而疯狂?你为何来,为何又离开?你渴望着什么,期待着什么?你为何甘把自己点成一堆熊熊燃烧的火,甘愿投入茫茫夜色中?那鲜艳的红河之水究竟哪里来?谁教导你恨,谁又教导你爱?大地为什么宽容地接受芬芳与回赠,又为什么知道自己怎样抚育和生成?谁能告诉我,人的一天该怎样度过?疲惫的双腿,该怎样趟过平静的小河?心灵的热火,该怎样面对四季之歌?人生该怎样守望,又该守望着什么?人应该怎样改变,又该改变些什么?那紧绷的心弦,为谁弹奏,为谁而歌唱?大地究竟为谁而苏醒,江河究竟为谁而破冰?究竟为什么,宝贵的生命要爱惜?生命的依据究竟在哪里?为什么,瑰丽的生命会有黑色的花朵?为什么,黑夜之中还会有黑夜?为什么,黑夜的力量和白昼一样强大而不可胜?为什么,黑色的眼睛一定要寻找黑夜里的光明?寂静的夜晚为什么一定要读书?急促的灵魂为什么一定要反省?铭骨的思念为什么会沉入泥土?人在旅途,为什么一定要展歌喉?生命的汁水,为什么一滴一滴会渗出?为什么,为了一个人,要改变自己、粉碎自己、融化自己?人生之爱,为什么沉重又沉重?天地为什么突然没有一点风?雪夜中为何要守护激情和宁静?为了谁,睫毛上悬起一滴泪?为了谁,眼睛里常含着泪水?曼陀罗为什么像死亡那么美?为什么,心灵一定要向死而生存?为什么,西风如故,爱到极致是荒谬?为什么,鸟儿一定要飞翔?为什么,人生一定要留存高飞的翅膀?为什么,你的头低着,灵魂飞翔在远方?为什么,飞鸟行走在大地上,谁都知道它有一双随时奋飞的翅膀?是谁在,一遍遍梦念着高原?是谁在,流过十三道石滩,跨出盆地登高山?又是谁,穿过十万高山再次吐露最深沉的爱?谁坐在山峦之上,内心飞出一条闪着银光的白蛇?白蛇缠绕,心力衰竭,是谁躺在大地上?山峦起伏,地动山摇。一股巨大的热力由大地升腾起来。是谁听到了大地的心音,是谁感到了大地的力量?谁感到了躯体在不断地生长,谁的额头变成一座山峰,眉须变成落雪的大树,血脉流成一条汹涌的红河?
这一切的一,这全部的因果和联系,全部在解开。这一切的一,这全部的过程和心路,全部在展现。这是诗人的功力,这是诗歌的魅力。这是诗歌的荣光,也是皈依大地的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张炜大量阅读古代经典作家和诗人的作品,并通过自己的一颗“诗化之心”,对经典作家诗人的人生和作品进行深度解读——直抵精神和灵魂深处。这些作品,表面看来是对先人的分析和理解,实际上是用先人的精神浇当代人的块垒,是为当代人精神的突围和重建寻找精神的光源和烛照。这其中,包括对李白杜甫的解读,对陶渊明苏轼的解读。最有代表性的是对屈原《楚辞》的解读,达到了一种全新的精神境界和高度,从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脚踏大地,昂然天地之间的伟大诗人的形象,及其折射的精神光芒。
在这里,张炜不仅仅是在做读书笔记,而是对一个伟大的生命作出更深的理解。他不仅仅是在和一个人在对话,而是和一个时代。那个时代的所有特质,都在屈原一个人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读《楚辞》,也是在作如此的追索。“在说明屈原的追索时,他本身也在追索着屈原的美之追索,进行着美的追索和精神的追索。屈原唯美的生命与他的生命融合为一。屈原启发、洗涤着他。他也说明着屈原。屈原的行吟,让他谛听了;他的思绪,也使屈原复活了。这是动人的交光叠影,这是美丽的精神探寻,千古遥契,彼此皆以对方为知己。”
《楚辞》是一首离别之歌,在张炜那里,是义,是情,是缠,是绵,是断,是舍,是离。张炜用最优美的文字,最充沛的情感,最理性的视角,置身当时的社会和时代背景,挖掘其内心思想和情绪的拨动,展示其长长的心路历程,阐释诗人所处社会最复杂、最本质和最重要的关系。
血脉何所承?从生命的源头开始写起,诗人的渊源、血脉,像人生抛物线的起点,将意味着怎样的传奇、怎样火爆的人生戏剧?这是血缘与生命奇迹的关系。
本色何所依?一个一心向往政治的诗人,会不会改变其作为诗人的生命本色?漫长的政治生涯不能改变,铁与血的斗争也不能改变。如果改变,屈原就将不是屈原,诗人也就不会成为诗人。这是政治人物与生命本色的关系。
颂咒何所指?他颂扬“三后”,歌颂公正和完美。他咒骂桀纣,寥寥数笔就描绘出一个险恶的前途。诗人伸出的手指是可怕的,因而连自己也在颤抖。这是诗人的力量与真善美的关系。
忠诚何所逆?他谈到忠心,他谈到“毁约”,他谈到权利和力量之美,他进行“逆向思维”,谈到自信和刚毅,从而得出一个有趣的结论。这是社会中心和被边缘者的关系。
力量何所据?他种植百花盛开的春天,他在一片芳园中向一个地方张望。另一个他的目光瞭望另一个地方,他总是如此高大、肥硕,双目炯炯。诗人具有姣好的面容,其微笑是致命的。因为他的美目是致命的。这是诗与美的力量之所在。
世俗何所拒?他一个人远离了世俗,一切都那么完美精妙,具备了“非人”的性质,本质上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孩童”。这是诗人与现实“服与不服”的关系。
刚正何所执?这种不能改变,诗人倒是非常清楚。“虽九死其犹未悔”,但有一个不死心的“怨”字,依然包含了一线未曾放弃的希望。与其说诗人内心是刚强的,还不如说他心存执拗。这种执拗,正是其刚正的力量。
情志何所抑?淹死诗人的是强大的浊水,他在清流中能俯仰自如。世俗之水流转不息。他必须拥有不可思议的清澈,强大的自恋,对肉体和心灵的双重惋惜,“屈心而抑志”。这是一个完美的过程,修葺自我的过程。
人生何所戏?仿佛是一次长旅,满怀希望地开始,忧心忡忡地踌躇,曲折中不期而遇,回返已是暮途。实现抱负的道路,三番五次,周而复始,是正经的大业,也似一场游戏,而且是生死攸关的游戏。谁让你看得高于一切?
修身何所惧?苍凉不安的心情,无法言说的悲懑,也不能改变他的习性和举动。“余独好修以为常”。这种修行,已经成为日常,成为刚性的约束,即便粉身碎骨也不会改变,绝不惧怕受到任何惩戒。
忧伤何所秘?不能实现远大抱负,不能被“美人”接受,众人以为是小人作怪,是谗言作怪。唯独他自己最清醒,事情绝不是那么简单。诗人和“美人”之间,一瞬间,国体、纲纪、社稷,全部失去分量。这是千古以来的一大奥秘,他悄悄将其隐藏。
痛苦何所拭?诗人在这儿泣不成声,悲痛欲绝,哀叹生不逢时。然而,他并没有自暴自弃,自毁形象。他依然坚守自己的理想,坚守对美的追寻。他用芬芳的蕙草拭去痛苦的泪水。
长路何所阻?诗人遭受人生重大挫折,奔走在离别的路上,独行在流放的路上。前路茫茫,怎么办?是放弃,还是继续前行?他站在昆仑山上,极目远望,天地更加高远,他发出千古绝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没有任何力量阻挡他走向远方。
胸怀何所广?他展开瑰丽的想象,俨然来到天上,居高临下,看云霞何等斑斓,看宇宙何其广大,俨然一位帝王, 既有一份尊严,也有一份飘逸。他又一次拥抱了伟大的理性,他的心胸像天地一样广阔。
长旅何所寻?一场宇宙间的长旅开始了。他来到宇宙的东方,来到“悬崖”边上,寻找那梦中的宓妃,寻找异性的安慰。寻找女人就是寻找遗忘,寻找明天和永生。他不余遗力,走遍四方八极。
天上何所见?他周游于天上,结伴于云霓,寻觅于美女,走入另一个澄明的境界,来到了他应该去的地方。然而,他再一次碰壁,再一次失败。他看到了另一个“美人”极其同类,到了天上,依然走投无路。他知道,真正的痛苦始终无解。
神巫何所启?走投无路之时,他选择了占卜。他找来灵草和细竹占卜爱情,当然更占卜事业。他得到神巫的启迪:黑暗的世道让人两眼迷离,谁也不能洞察心底分辨善恶。这是占卜者的无奈之举,也是世间的普遍真理。他终于发现,“美人”身边正堆满了善恶不分的“粪土”。
终将何所去?末路歧途,是巨大的失望,巨大的懊丧。“美人”究竟在哪里?理想之路究竟在哪里?他知道,他应该向后看,上天入地,去寻找意气相投的同道,那样的人物,不是“美人”,而是汤禹。他开始了一次非同寻常的远行,一个精灵的飞翔。太阳升起,到处一片光明,他看到了自己的故乡。他没有真正离去,他不仅忠于祖国,还忠于爱情。他遁入了黑暗,由此变得更加强大。
这一系列的追问,都是精神的追问,也是心灵的回响。张炜,这个当代作家,通过他的文字帮助大师屈原,实现了又一次涅槃,又一次伟大,也使自己的精神得到了升华。
《爱的川流不息》:对人与世界关系的追问,铸造“大爱“精神,折射“悲悯之心”,体现精神世界的“博大”
《爱的川流不息》,是一部非虚构性纪实作品;也是一部以爱心、童心和悲悯之心写就的重要作品,一部不可忽视的作品。因为,它标志着张炜的精神追寻,向着“大爱”“泛爱”“博爱”深度掘进和拓展,向着列夫·托尔斯泰等大师的方向前进。
作品以小见大,细微之处见精神。主要讲述了作者在家中养育宠物猫“融融”的故事,交叉追忆了童年时代,在乡下饲养“野物”“狸子的外孙”小獾胡、家犬 “小花虎”、野狗“小来”的故事,以及一家人早年令人难忘的生活经历,字里行间充盈着满满的深情和爱意,再现了人与动物之间的爱与善、罪与恶,展现了作者深厚博大的人文精神和悲悯情怀,旨在启迪和唤醒人们对动物、对万物川流不息、绵绵不绝的真爱和大爱。
作品深情书写了动物作为人类朋友的特性:可爱、灵性和高贵。长久以来,或许一定程度上受了“人是万物灵长”思想的影响,很多人总是习惯将其他动物视为低等物种,对它们存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歧视心理。《爱的川流不息》以真实、详实、动人的故事,打破了这种错误认识,从而告诉我们,动物不仅不是低等的,它们和我们人类一样,是纯真的可爱的,是有思想有灵性的,甚至是文明的高贵的。人生存的世界,不仅是“万物齐一”,而且是“万物有灵”“万物皆贵”。在作者笔下,动物是美丽的。“窗前有一双大大的蓝眼睛,它正与我们对视。啊,这就是彼此的‘第一眼’。心跳有些异样。这眼睛太美且似曾相识。”在作者笔下,动物是可爱的。那个“小花虎”与外祖母对视,长时间一动不动,最后外祖母被这副认真的样子逗笑了,不顾一切地将它抱到怀里说“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好孩子!”在作者笔下,动物是通灵性的。“小獾胡是个很有心劲的家伙,许多时候它其实早就听懂了我的话,却装出一无所知的样子。如果我在说一件高兴的事情,只要轻轻说几句它就明白了。”“它真是个懂事的猫,看看,它在躲着那个人。”张炜发现,动物不仅眼睛会说话,还有自己的“心语”,它们用另一种方式说话,“那是源于心的深处”。在作者笔下,动物甚至是高贵的。只有几个月的“融融”,看起来不像是一只猫,而是一个绅士:“面容温情而庄重,迈着狮子般的步伐。”“它的行姿让人直接想到了一头小狮子,举步从容,而且一对前掌每次离地时,就像狮子那样微微侧翻一下再提起。”“它一双眼睛正在左右打量,平静中透着温柔,还有适可而止的亲昵感。”它甚至懂得交友之道和文明礼貌。当张炜先生将手伸向它的时候,“它抬头一看,马上把右前爪搭到我的手上。一只收拢的、洁白的手掌。”它们的文明和高贵,最集中地体现在能知错就改上。这方面的典型是身为“野物”的小獾胡。期初,它夜里外出,第二天早上,在窗台上整整齐齐地摆了一溜东西:一条小蜥蜴,一只麻雀,一只仓鼠,一只螃蟹,一只绿蚂蚱,一条大蚯蚓。当外祖母告诉它,它们和你一块生活在林子里,你别祸害它们后,它便知错就改了。后来,它摆下的是一只蜗牛的空壳,一只晒干的马兰花,一粒野枣,一根洁白的羽毛,还有一枚扣子。
值得一提的是,动物之间,即便凶猛动物之间,也懂得爱,懂得和睦相处。正如老广所言,以前林子里不少野猫,它们都被两只从河西转来的野狸子吃了。后来,孤单单的母狸子有一天捕到一只公猫,见这猫长得太好看了,就舍不得吃了,后来就喜欢上了。从那以后狸子就不吃野猫了,都成亲戚了。于是便有了“狸子的外孙”之说。
作者在指出动物也善良、也懂品行的同时,明确指出有的人却比最坏的动物还要坏。“其实我早就清楚,林子里最大的危险不是野兽,而是其他。”这其他是什么呢?当然也不是妖怪,他们比妖怪可坏多了。他们就是“黑煞”一样的恶人。他们天天提着长枪,见动物就打,追赶小獾胡一直追到家里,吓得小獾胡只能逃到河西。他还拿长枪威胁外祖母,冬天一定要戴上狐狸帽子,不仅将“凿山”的父亲关进小黑屋里,还吓唬“我”,长大以后也要凿一辈子的山。这样的人,和动物相比,不知要坏出多少倍。
作品着力书写了人对动物所应秉持的态度:齐物、尊物与爱物。人与动物如何和谐相处的问题,其根本不在于动物是否可爱,是否具有灵性,是否文明高贵,而在于人对动物持怎样的立场和态度,是善待?还是冷待,抑或野蛮对待?作品通过一系列故事告诉人们,面对各色动物,面对世间万物,首先要平等对待,然后要敬重,有敬畏之心,更应该将他们视为自己,当人来“爱待”,像爱自己一样爱动物,爱世间万物。“融融”虽然只是一个小宠物,但是全家人将它当作家庭中的一员来看待,当作“人”来看待。“从这一天开始,我们家里将增添一位新成员。”“比如说,它是大骨骼的人。”请注意,这里的用词,是“人”,而不是“猫”。一个字,看出的是食管重大的态度问题。张炜先生因为有事没有前去迎接“融融”,“心里有些歉疚”。这“歉疚”实际上就是一种尊重和敬重。这种对动物的尊重,还包括不勉强对方。“如果昨天在林子里坏了你的好事,我现在向你道歉。”“几天以后你还讨厌这里,我们就把你送回原来的地方。”张炜先生这种爱,甚至是冲破既有“誓言”,不顾一切的爱。“面对它们的眼睛,面对一个簇新的活泼的生命,其他一切都不顾了。无法遏制的巨大喜悦伴着浓烈的爱意,潮水一般涌来,最终淹没过顶。”“这不是一般的爱,而是难以忍受、日思夜想,非要和它们在一起、非要相守和厮磨不可的那种欲望。”在张炜先生那里,爱动物,不仅是关心它们的生活,它们的冷暖,它们的温饱,它们的生死,更要关注它们的精神,它们的思想。中秋之夜,他们不仅给“融融”做月饼一样的食物,更是将它抱到阳台上,一起观赏天上的月亮。相比较而言,他们一家人更关注动物的心灵和思想。张炜先生提出了“一只猫一天里要用多少时间进行思考”的问题,并且发现了“猫和人在对待思想及其成果的时候,似乎是完全相同的”这一重要成果。“在我所见过的动物中,猫无疑是最善于思考的。”“它们除去睡眠,大量时间都用来思考。”以致外祖母曾说:“它有想不完的心事,我真想劝劝它,别那么较真。”“它多么小,心事反倒这么大,还是让我们多想想吧,别让它累坏了。几十年过去了,张炜忘掉了很多事情,可是就没有忘记外祖母那个词:“心语”。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更加明白了它的含义,也知道了“心语”在动物和人的一生中有多么重要。
作品深层书写了动物对人类的条件性反馈:关爱,温暖和幸福。正所谓“善待动物,就是善待我们自己。”因为,人类怎样对待动物,动物就会反过来怎样对待人类。人尊重动物,动物便会尊重人;人爱护动物,动物便会爱护人;人给动物以温暖,动物也会给人以幸福。反之亦然,你对动物凶残,动物自然也不会软弱。只要我们真心实意地热爱动物,它们便带给我们心灵的充实和幸福。动物帮助人驱赶寂寞和忧愁。“小獾胡帮我们赶走了许多忧愁,这是它了不起的方面。”“现在好了,有了小獾胡,我可以长时间待在屋里了。”动物带给人快乐。“现在完全不同了,因为一只小猫的加入,我们茅屋里已经有了三口。这种热闹劲儿是以前从未有过的。”“由于小来的到来,我们家里变成了最能吸引孩子的地方。”动物带给人甜蜜。就连小獾胡的呼噜声,在“我”看来,也是那样甜蜜。“这声音甜甜的,这是我听过的最好的声音。从此以后我会记住:人的夜晚只要有这样的声音相伴,就一定是最好的夜晚。”“月光,小獾胡的呼噜,全家人,这些加一块儿,成为最美妙的时刻。”动物带给人充实。“只看着它的眼睛,一切便悉数得到满足,仿佛人生再无他求。”人对动物有多好,它们便对人有多好。“小獾胡对家里人的亲密程度是不同的。它最爱的是外祖母,其次是我,其次是妈妈。因为妈妈是十多天前才认识它的。”
作品深刻揭示了衡量现代的人标准和尺度:爱,唯有爱。张炜在关于人与动物关系的讨论中说:“任何族群对动物和植物的态度、处理的方法,一定程度反映出他们总体上的文明程度。”这里的族群,当然包括人类。在《芳心似火》一书中,张炜写到了对“一棵树”的态度:“衡量一个现代人是否在物质世界里退化和变态,是否正常和健康,其中一个最简便易行的方法,就是看他能不能对一棵树或一片树生发感情上的联系。比起爱宠物,比起对一些动物产生感情,爱树木更难一些。”很显然,这是一种范围和视野上的扩大与引申,从人与动物的关系,扩大引申到人与植物,甚至扩大延伸到世间万物。
据此,我们可否得出这样一个基本结论:爱,是人类和万物的尺度,也是衡量现代人的唯一标准?这个标准,体现的是人类总体的文明程度,还折射人在物质世界里是否“退化和变态”,是否“正常和健康”。 这一标准,还标志着张炜“博爱”精神的初步形成,也代表了其道德思想境界的横向突破和纵向提升。
2023年1月1日星期日于山东济南星光轩
作者简介:李恒昌,铁道战备舟桥处原党委书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济南市首批签约作家、泉城实力作家。《爱之苍茫》获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精品工程”奖,《王小波小说误读》获中国铁路文学奖,《日照三题》获刘勰散文奖,《王兆胜散文“形·神·心”理论初探》获吴伯箫散文奖,《大地上的长恋》获长河文艺奖等。先后出版《爱之苍茫》等文学作品和学术著作17部。主要作品有“大地系列”之《大地上的血粮;莫言创作评传》等六部;“大河系列”《大河赤子》等三部。《大河赤子》入选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项目。《大河涅槃》入选山东省委宣传部精品工程提升工程重点项目、山东省作家协会重点扶持项目。《大河安澜》入选山东省“走在前、开新局”重大题材文学创作出版项目。作品散见《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解放军文艺》《清明》《时代文学》《山东文学》《今古传奇》《评论》《百家评论》《东吴学术》《王蒙研究》《人民日报》《工人日报》《文艺报》《中国艺术报》《文学报》《中华读书报》等报刊。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