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乡村的三种风物
宿云胜
亿年的酉水汤汤而来。
幸好是二三十年前,走了几趟水路。从迁陵古城而上,不管是拔茅寨,亦或比耳场,亦或是清水坪(里耶),甚至酉阳这样以上历史的深处去处,也不算陌生。最简单的方式就是乘一条船,溯流而上。两岸青山时而徐徐而来,时而急促扑面。水声、机器轰鸣声,甚至拉纤的吆喝声,萦耳回响。
读一两本长辈的编著的文献,知晓些两岸人文典故,历史钩沉,亦或民间传说。
其时,这一程,凝聚历史、文化最重要的点往往让人忽略,三个字:首八峒。首八峒的历史坡上坎下、田间地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传唱。
此处有黔山,山色黝黑、伟岸耸立。书《元和志》记载, 黔山 “在县西五十里。后汉时陆康伐蛮假此,即祷请为援,诸树木皆有人马之形,因平群寇,改为武神山”。有台地,据说有八部大王庙,不知何年何月始建,今仅存遗址。县乡多次组织祭祀仪式,而今一片土地仅仅村一雕像伫立江风之中。有村,叫沙湾,水边一土家山村寨。相传沙湾村是土家族的发源地。村中老辈多以土家语交流,村民多着土家传统服饰。沙湾村民俗陈列室,展示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物品多达400余件。
枫香树
左上,公路七弯八拐,寨子前有一大片枫香树。仰头望去,万千树叶蔽日遮天。大者需四人才能合抱。枫香树系落叶乔木,高者可达30米。叶薄革质,阔卵形,掌状3裂,中央裂片较长,先端尾状渐尖,边缘有锯齿。
枫香树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常客,他们常年盘踞在诗人的记忆中,不断将他们忧伤、记忆中那个时隐时现的乡愁附魔。
寄托忧愁的,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
寄托相思的,“ 一重山,两重山, 山远天高烟水寒, 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 塞雁高飞人未还, 一帘风月闲”( 李煜《长相思》)。 “枫叶千枝复万枝, 江桥掩映暮帆迟。 忆君心似西江水, 日夜东流无歇时(鱼玄机”《江陵愁望寄子安 》)。“寒夜孤单谁相伴, 雨意绵绵情难断。 枫醉未到清醒时, 情落人间恨无缘”(李商隐《无题》)。
寄托乐观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 松江蟹舍主人欢, 菰饭莼羹亦共餐。 枫叶落,荻花干, 醉宿渔舟不觉寒”(张志和《渔父》)。
且将思绪从唐诗宋词中拉回。这一大片枫树,以几十棵计。湘西的枫树,在我的印象中,常常矗立在一个个土家苗族山寨中,伟岸中展现,单个单个的比较多。一下子见这么多参天的枫香树,着实让人惊喜。因为兄弟姊妹繁多,一定程度上是挤挤挨挨,每一棵树多尽力向天空伸展,向阳光奔拢,枝桠不散不蔓,远远的高高的撑起一片绿荫和风景。
土家族人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也敬畏生命,敬畏生活,敬畏大自然。树既是人类生活之必须,也是生活之伴侣。一棵棵充满生机,同时也展现人格的枫香树在村村寨寨成为风景,成为传奇,成为记忆中归途的灯塔。
在黔山下这篇神奇的土地上,枫树和山下汤汤的酉水河互相呼应。
树林正中,艺术家设计的一架环形火炉很显眼,意作“围炉煮茶”,以饷朋友宾客。
此时,宜茶,更宜保靖黄金茶。茶者,南方之嘉木也。离此地百里县内之吕洞山,出极致之好茶。保靖这地方和茶很有缘分。秦朝是世界茶文化策源地,秦朝统一中国后,种茶制茶饮茶在长江流域传播开来,地处武陵山区的保靖应该茶叶发源传播中心。明代顾炎武《归知录》记载:“秦人取蜀,始知茗饮事”,史料《桐君录》有吕洞山种茶制茶记载。
上下皆不过几十里的两地,保靖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代四方城遗址(公元前202年)和魏家寨西汉古城考古出土的1000多件珍贵文物中,西汉中期和东汉时期各种各样杯、壶、钵、炉、灶、缸等陶土生活器皿,都与饮茶息息相关。具有“四高四绝”保靖黄金茶 ,号称可以喝的文物。
三五茶仙子,如有茶艺表演,古筝声为妙。在烧开白云山清凉的山泉水,投茶、润茶、冲泡 。保靖黄金茶在八十多度的高温中,被激发、被滋润、被升华,吐出让人迷恋的茶水,然后敬茶,然后品茶。好山好水好茶,美人美景美事。
山水之中的,保靖黄金茶带着人文灵韵,带着好客情怀给以一个。
以太阳移步山腰为信号,牛和山羊依然悠哉悠哉归来。此时适宜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声唱歌。“上菜——”,土家汉子一声长啸。首八峒牛头,那肉,一盘盘,一碟碟,红的、绿的、青的,色彩排配加到好处。刺激你的视觉,加上油香、辣椒香、葱的香。其他一应充满民族和地方特色的菜肴在土家汉子的手上、在熊熊的火上、在文化的氤氲中,完美体现。
此时,美食没有美酒相配,岂不是人生一大憾事。在一条叫“酒(酉水)的河边”,一条文化和民族记忆的河边,没有酒,如何对得起这一方山水、一方历史、一方兄弟姐妹?
一碗碗自酿的高粱酒,在土家阿爸的汗水中成就,在时间的隐秘深处藏起,一旦打开,醇厚的感情、浓稠的乡土记忆、炙热的待客之道,噼噼啪啪跑进你的口里、眼里、心里。酒不醉人人自醉。
醉倒在岩脚,醉倒在清风明月里,醉倒在土家情谊中。
九把斧
岩脚最奇特的不是枫香树,而是一种叫九把斧的树。岩脚是白云山村的一个组,向上天遗落的一笔墨汁,滴在白云山的断崖绝壁之间。岩是白云山的亿万年隆起山峰的断崖,山下是亿万年流淌的酉水。
从村子后上行,一条正在铺设的路,蜿蜿蜒蜒向村后绝壁爬去。几经盘折,同伴提示,看,九把斧。
之间一株巨大的树,从崖壁上探出身子,然后几十枝桠一应向上张扬,蓬蓬勃勃写意生命的狂放。
关于这棵树,朋友将在一段视频放在网上,天南海北的网友们比较、展示,后有人得出结论说是世界上最大的九把斧。
九把斧是本地叫法,野得像这块土地一样醇厚。据说,这是这方山水中嘴硬的树木,砍断一棵树,要折断九把斧头。何其硬扎,何其刚强,就像土家人一样。
九把斧属于栗树,山毛榉科栗属中的乔木或灌木总称,大约有8-9种,原生于北半球温带地区。大部分种类栗树都是20-40米高的落叶乔木,只有少数是灌木。
《诗经》有云:“栗在东门之外,不在园圃之间,则行道树也。”《左传》也有“行栗,表道树也”的记载。《吕氏春秋》记载:“果有三美者,有冀山之栗。”“冀山之栗”所指即今燕山地区所产板栗。
沿河上行的酉阳相关部门对该县老箐林的古树鉴定,判定为大多为粗皮青冈,俗称“九把斧”,意思是九把斧子才能砍断一棵树,“这种树坚韧耐磨,纹理直,是做家具的好材料。”
南方多嘉木。我不是植物学家,不晓得酉阳的结论是不是正确的,只能说算其中一说。
上到崖顶,两株巨大的九把斧真真切切在眼前。公树越有一抱多,布置经手多少年的风月洗礼。枝桠上被一些人挂了很多红绸。本地人介绍,九把斧谐音“985”,期盼考个好学校的家长便辛辛苦苦爬到这里,献上红红火火的绸条,既可爱又可笑。
难得天下父母心,苦了天下父母心。
巴 茅
巴茅寨在远远近近的印象,那是穷。那些年,所有的生活,都靠在土里刨,巴茅寨,后是白云山,前临酉水河。半山腰石头多土少,也不要说田。满山遍野的巴茅,在贫瘠的土地上生长,苦难的人民一样在贫瘠的土地上生长。
巴茅自然是一个方言名词。《本草纲目》中记载,“白茅”条下云:“茅有白茅、菅茅、黄茅、香茅、芭茅数种,叶皆相似。”《海南禾草志》记载:“秆叶幼嫩时可作牛马的饲料”,“茎可编席,通常称‘斑茅席’,茎叶可以制造各种文化用纸,也可以制成人造棉”
巴茅之于渔猎时代,根微甜,可以食用。柔软,可以包裹东西。
比如,诗经有云: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勇敢的年轻人,多情的痴情汉,美丽的女子,洁白的巴茅,构成一幅远古的求婚画卷。
诗经里关于芭茅的诗句还有一些,“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说的是女子手部的洁白柔软。《七月》篇里,“昼尔于茅,宵尔索绹。”白天打茅草,晚上搓草绳,平静安逸的农耕生活让人向往。又言,“静女其姝,贻我彤管。”有说这个“彤管”,芭茅茎管颜色转红所致。
巴茅也曾经很重要、很辉煌过。因为品质好,从而成为楚国向周王朝进献的上等贡品。公元前656年,齐桓公带着齐、宋、鲁、陈、卫、郑、曹、许八国兵马去攻打楚国,其起因就是楚国没有完成上贡包茅草的任务。先秦时期包茅主要用于立社与祭祀。苞茅缩酒是指古代祭祀时束茅立之祭前,浇酒其上,酒往下渗透,若神饮之,故谓之缩酒。立社与祭祀,是天子与诸侯两种最重要的仪式,因此《尚书.禹书.禹贡》载:“三邦底贡厥名,包匦菁茅。”
巴茅也不是无用之物。它的叶子修长坚韧,不易腐烂,是古代人常用来搭盖茅屋的材料。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叹的就是这个茅屋,“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旧时,经济不发达,湘西村野之间,茅草屋是处可见,都是穷苦人家安身立命之处。
小时,常常将巴茅的根从地下挖出,咀嚼七白白的根,鲜嫩汁多,味道甘甜。其穗初长,乡里小孩子也拔来拨开吃,自有一种微甜和清香。
在湘西,巴茅同时也是一种神奇的植物。在道士或者老司的手中,变身为牵引之物或者宝剑一类。
土家族文史专家在保靖县土家族聚居之地,见梯玛用巫医治疗的一幕。梯玛把三、四岁大脸色脸色铁青,双眼紧闭病孩的前胸、肚子摸摸揑揑,闭着眼,嘴里念念有词,两三分钟后,睁开眼说:“不要紧,你抱回去,对屋当头射三箭,然后洒点水饭,就会好的”。这“射巫箭”是一种驱鬼法术,箭用桃木或竹片做小弓,用芭茅秆作箭乃成。
土家梯玛亦用芭茅作占卜工具,如大比样(茅草卜)、比脚迹(茅草卜)等。
二十多年前,一同事失踪,其家人遍寻不得,求一先生想办法。先生做法事,发出六根巴茅之箭射向六方,以巴茅形状判定认得去向。
碗米坡镇的历史还很短,碗米坡电站修建后更名。之前,叫拔茅乡;再之前,叫巴茅寨乡。
我寻思,在农耕时代,乡民春种夏耘秋收冬藏,在田地里种植粟米、稻谷、小麦、大豆等等,辛勤中喂饱肚子解决天底下的难事。巴茅知趣地到贫瘠之地生存,渐渐变成贫困的代名词。
于是,需要“拔”出“茅”,走向富裕。
于是,巴茅寨更名“拔茅乡”。
于是,碗米坡水电站修成,带来新的希望,新的生机,新的变化,更名“碗米坡镇”。
岩脚这地方,正是碗米坡镇的核心之地。常有巴茅一片一片,春夏两季,蔓延开去,天地皆染绿色。入秋,见霜,花穗深红,再随着季节向深,满枝被渐渐洗白,漫山遍野皆如雪。秋风一起,衣袂飘飘,摇曳生姿。
亦是一幅好风景。
巴茅繁殖能力也极强,很霸蛮、很顽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正是它的写照,哪怕被割刈,哪怕被挖掘,哪怕被火烧,只要是有泥土的地方它就无孔不入,即便是大火烧山,它也能迅速恢复原貌,茁茁壮壮生长。
这是一种神奇的植物。某一天,他是否成为一方风景,亦或一种象征、

作者简介:宿云胜,男,苗族,1968年9月出生,现在湖南省保靖县政协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