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享受那抹自然光
文/菩提树
2023年,在我眼中出现了一道最美的风景,我走进了一个充满传统文化气息的花园式校园。沐浴着淳朴的师德师风以及雅正的办学理念,我被这浓浓的经典文化所感染,这正是我梦寐以求的理想学校。
我最喜欢的状态就是授课进行时,我和我的孩子们那份文与质的互动。享受着孩子们充满童真童趣的笑脸,享受着文化传授中的教学相长,享受着三尺讲台下的"十万个为什么?”的追问,享受着生命中最灿烂的光环延伸。在教育教学中,作业批改中,师生交流中,共同吟唱中,我看到了未来的哲学家、大作家、歌唱家、播音主持人向我翩翩走来……
在那些教书育人的日子里,我希望能通过一本《论语》的辐射,给予孩子们更多中华经典文化的关怀。孩子们就像我的一面镜子,我每天行走在水畔被孩子们映像着,小心翼翼,为人师表,总怕稍不留神,因为一言一行不妥而影响了我在孩子们心中的美好形象,那样我会很惭愧的。教书有喜有乐,更有意想不到、意料之外。学生作业中的语句偶尔也会提到我。开学第一单元第二课《燕子》课后习题——照样子,用加点的词写一句话。我们班的谭熙琳同学竟然写到了我:“温柔的声音,温柔的朗读,加上温柔的品质,凑成了那样温柔美丽的薛老师”。学生对我的赞美与肯定让我更觉责任的重大,我一定要做得更好,不能辜负我的孩子们。
那次早读时段,唐龙灏同学把龚想书桌上的水杯碰倒,水洒在椅子和地上,我立即去拿拖把,当我再回到书桌旁时,看到的一幕,又让我笑出声来,他俩就象两只小牛犊,脑门对脑门,轻轻地贴在了一起来,唐龙灏还不停地说着:“对不起,对不起!”在指导学生背诵古诗《夜雨寄北》时,余政昊同学就是背不下来,我从他的作文里知道了他的好朋友是我们班级的陆昊天。于是,我就引导着他背,帮助他创设情景:“等你长大了,某一天,你特别想见曾经的好朋友陆昊天,渴望能在西边的窗下,点着蜡烛叙一叙巴山夜雨的情景,也许雨水涨满了一池子,也未见到好朋友昊天的到来……”这个孩子也真给力,不到5分钟,竟然背了下来。还有那个王宇轩同学,背不熟古诗《如梦令》,就搂着我的两只胳膊,暖暖地说:“老师,我周末把要背诵的古诗书给落在学校了。”还有那次讲《火烧云》一课,当我讲到萧红是我们东北哈尔滨呼兰出生的人时,一名小男生突然冒出一句:“她有你长得好看吗?”这突如其来的课堂发问,让我不知所措。
孩子们在课堂上,语言有时天马行空,虽然有点不着边际,但也总能看出孩子们心中的思想脉搏。他们的行为有时候真是让你哭笑不得,你在上课,他在溜号。当你走过去的刹那间,他那发散的眼神才收回来,又立马表现出正在思考问题的架势,小眉头一皱,眼睛往天棚上一翻再翻,好像你错怪了他似的。还有的孩子在听课时,突然眼睛发直,呆呆地看着一个点,当你走到跟前,他会扑哧一笑,然后假模假式地对你做个歉意的小表情,就算回应了我。还有的孩子在晚自习课堂上拎起课外书,当然了,对于这样的孩子,只要他把主要课程的内容听完了,我就装做没看见。其实我是鼓励孩子们多读课外书的。当然,寄宿学校的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有规律也紧张,活动多学习忙,对他们的要求我还是相对放松的。在每一节40分钟的学习中,我只把握一个“度”,尽量让他们愉快开心地学习。
"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这是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的座佑铭,我在教书中也常常想起这些话。有时我也在思考,公办学校教育出来的孩子,统一模式,针对不同类型的孩子都是一本教材贯穿到底,这就相当于工业化同一模子的产品。而私立学校,尤其是像雅正这样的高端民办学校,完全可以尝试定制课程的导入,因材施教。每名孩子都是一朵花,花期不同,资质也不同,而我们却用同一个标准来浇水施肥,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孩子,千军万马一起过独木桥,这好像有点违背人性多元化的选择。虽然素质教育喊了这么多年了,但就是没有解决实质性的问题。记得2012年6月,我的一文《以爱的名义实现真教育》,发表在教育界最有影响的刊物《中国德育》中的"校长之声"栏目,有幸与习主席眼中的大先生——在第37个教师节被主席接见的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现95岁高龄)《我们这支队伍,这些人》一文在同一版面登载。教育家孔子倡导“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这些教育理念应当引起现代教育者的思考。东莞长安雅正学校的办学方向,正是在潜移默化地引领着百花争艳的个性化教育。学校办学本着“艺术教育雅其魂,传统文化正其根”这些符合人性、尊重规律的教育理念,让不同特质的孩子各取所需,以期达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目的。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雅正的一切教育变革都在悄无声息地进行着。作为北方的教书人,我能亲耳目睹,亲历其中,这是教书人最大的骄傲。随着中共“二十”大后教育改革的再深入开展以及文化强国战略的推进,这股春风必将势如破竹,带动着教书人的美好愿景,引领着每一个孩子真正开心地度过幸福的童年,成为那个最好的他自己。 我为能够每天沐浴在孩子们的阳光里而感到自豪和幸福。





作者简介
菩提树教育工作者。曾任哈尔滨市一所小学副校长、支部组织委员兼工会主席;哈尔滨市旗袍协会党支部宣传委员,南岗区作家协会会员。
喜欢诵读和文字,喜欢用声音守护着童真,用文字丈量着世界。亦喜亦忧,在文字里寻道,提升意识能量的自由度,明明德而至于善。
2023年小学语文"品质课堂"教学能力大赛执教《为人民服务》一课,荣获东莞市二等奖。
2020年朗读的原创诗歌《春节序曲》、《病毒唤醒了我们》获得第110个“三八”国际妇女节,区总工会开展“抗击疫情绽放芳华——线上三八节”活动奖励。
2019年6月26日编导的“旗袍与青花瓷的故事”,参加全国第四届才艺大赛,获得优秀奖。
2018年散文《爬山与登山》荣获哈市总工会“三八”引领中国梦新时代征文一等奖。
2017年诗文“感谢你,学府的孩子”获得南岗区"喜迎十九大 欢乐庆双节″诵读一等奖,在南岗区公众平台上播放,并收录在《咱们工人有力量》一书中出版发行。
2014年诗歌“九月十九日夜”荣获甲午中秋万人"冰城首届原创诗歌″大赛一等奖。
2013年撰写的文章“以爱的名义 实现真教育”发表在2013《中国德育》第16期刊上;“我们的孩子 我的牵挂”和“教书人的三十六年”分别发表在《黑龙江教育》一刊。
2012年5月,独舞"蒙古人”参加全国舞蹈才艺大赛,获得优秀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