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岁后
有些古语真的过时了,比如“人生七十古来稀”。现如今,满街遍是白发人。截止2022年,我国70岁以上人口己达2.41亿,占总人口的17.3%。这个统计结果告诉我们,中国已扎扎实实地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真不好意思,至今鄙人也已滥竽于古稀之列。如果说六十岁后你还不服老,那么七十岁后,你一定会有另一番感悟。
七十岁谈人生,谈七十岁后的人生,有些奢侈,也容易矫情。其实,七十岁后,人生已没有了悬念。因为你过了任性的年龄,更无任性的资本。在市俗眼睛里,你老了。身份证、退休证、老年卡,以法之名宣告一一你真的老了。你的称谓也由老x变成x老。在青少年眼中,你是爷爷,在成年人眼中你是大爷。白发,是你向衰老打出的降旗。老年斑是岁月赐予你的金印。青铜包浆,老树年轮,写满了沧桑。连叱咤风云,刚强一生的毛泽东,到了晚年,疾病缠身,每每念起《枯树赋》,也是老泪纵横。当然,古往今来,“庾信文章老更成”者也不乏其人。美国那两位老人当了一届总统还不过瘾,又为再当一任而互相攻讦,则属另类。
近在今日头条见一金句:“何以解忧,唯有退休”。看来,退休证的度数,堪比杜康。人过六十,我们告别了过去,尽管不无留恋,但无官一身轻,一个“轻”字蕴含了十分丰富而又难以言说的内容。如果说,六十岁后刚退下来,还有些壮志末酬,还有些想入非非,那么经过十年折腾,七十岁后,就不再去考虑人生的意义,而是应多考虑考虑人生的乐趣了。
也许,你在年轻的时候没有年轻过,但是,老去你笃定是躲不过的。七十岁后,该睡的时候醒着,该醒的时候躺着。丢三落四成为常态,出门时别忘了带上身份证、老年卡、人民币、钥匙、手机和一切让你走得了,回得来,找得到的物件。
七十岁后,辈分不断提高,地位逐年下降。离开了岗位,打回了原形,还端着,只能让人生厌。回到家中,有了孙子,你就是孙子。在父母那里,你还是儿子。在我住的大院,最独特的风景是七十岁的儿女,推着座在轮椅上的父亲或母亲。
七十岁后,尽管容颜日渐不堪,仍须“涂脂抹粉”,否则对不起观众。人老了,每个人都会有点故事和经历,可现如今有几个年轻人愿意“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既便有人求教,也要言简意赅。不要动辄对年轻人指手画脚,尤其不要随意批评朋友。过去总以为只有昏庸之辈才听不进批评即谏言。其实只要是人,不管小人物还是大人物,都不爱听批评。老人高明的处事是洞察秋毫便装了糊涂,风云激荡过后回复了平静,世故到了天真的地步。
七十岁后,摆正位置很重要。例如挤进公交,有时有人让座,有时沒人让座,这时你应该这样想,享受优待资格于你尚存不确定性,对此该高兴,不必沮丧。现如今,公共交通简直成了老年专号,“优待卡”、“敬老卡”的提示叮叮当当响个不停。老年人应养成避开高峰出行的习惯。
七十岁后,壮火已熄,残精尚存。遇见美人可以动心,但仅限欣赏。路见不平虽有拔刀之勇,可不到万不得已,仍须忍气吞声。尤其要警惕在公共场所,倚老买老,为老不尊。少与人争,不逞能,哪怕持强也要示弱,与人为善。在政治上,远离庙堂之人,肆意指点江山更是大忌。“冷眼向洋看世界”方为智者。
七十岁后,饭量见少,药量渐长。最想体检,又最怕体检。最不愿意去医院,却一趟趟去医院。在医生面前,我们常常像一个负罪的嫌犯,面对一个个严肃的白衣判官,证据来自冰冷仪器中吐出的一串串神码和天书般的图像。前半生,我们以命换钱。后半生,我们以钱换命。而且从不敢讨价还价。当一双手还能把汉字分行,两条腿还想着远方,就该心满意足。能走多远,一半看自己,一半看天气。至于名目繁多,花样翻新的长寿秘方,保健佳品,绝大多数是“地沟油”。
请记住,“最美不过夕阳红”,那是浪漫的扯淡。后半句“只是近黄昏”,才道出真情。黄昏是漫漫长夜的帷幕,正在徐徐拉开。当你在别人心目中成了“老东西”、“老糊涂”、“老不死”的时候,此时要警惕。老,可以,但不能不是东西。装糊涂可以,但不能真糊涂。(患阿尔兹海黙症除外)。余生可以打折,但尊严一一不可以打折。
除了那些想要自杀的人之外,我们每个人都在为自己活得更久一些、更多一些奋斗,实际上也在梦想不朽。我很喜欢叙利亚籍诗人阿多尼斯,他感慨有些人死得太早,有些人又死得太晚。他告诉人们,一个死得其时的人,就是一个能够掌握自己命运的人。生命的质量比生命的长度更重要。
所有的人生都是相对的,只有死亡是绝对的。七十岁后,死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但没必要老去考虑后事,你不是山大王,更不是帝王,不用操心接班人的问题。更多的人也没有万贯家财,那三爪两枣也不会酿成多大的事端。不过如果确有财产,还应在生前弄清楚,以免遗笑大方。前些年有位国宝级大学者,谈起人生可谓头头是道,可遗产处置拖泥带水,留下笑柄。至于葬仪,更不是你能左右的,因为你不是彪炳史册的秦始皇同志。其实坑挖得再周正,也是地狱。棺椁再精美,也要化做尘埃。想来好笑,命比纸簿,却用纸来招魂,一柱香尚未燃尽,人皆散去。空留一抔黄土,一地纸钱。剧作家黄宗江先生说他死后,骨灰倒进马桶,一抽了之!最终到底倒也没倒,不得而知。但黄老的洒脱,不同凡响。
七十岁后,自知去日无多,更应友好志同道合的朋辈,更加亲爱形影相吊的老伴,还要守住遮风挡雨的老窝,握紧关键时刻派上用场的老底。至于死与老不死,死得其所与其时属哲学范畴。有人说,不怕死,争取活。有人说,不马虎,不在乎。我说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把能量发挥殆尽。
有一位作家写了一本很畅销的书,叫做《天黑得很慢》。其实我更赞同马尔克斯《百年孤独》里的话,“别错过机会,人生比你想象中的要短”。需要加上一句的是,也比你想象中的要快。短得多,快得多。故七十岁后,每一天,都当成末日,对世界充满爱。说话,放低音量,更不参与“假唱”,既环保,又有绅士风度。吃饭,低油少盐以素为主,哪怕肉价飞天,地球烽火不熄。与人交,人敬我一分,我敬人三分。多读闲书,少操闲心,底线是不把沙砾揉进老眼。小病不马虎,大病不在乎,治得了的是病,治不了的是命。每天看天气预报,雨天备伞,冷天添衣。国家也好,人也好,都以不折腾为上,古稀之年就更不宜折騰了,尤其尽量避免去折腾别人。
老子告诫我们,“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七十岁后尤要。人老了要活得单纯一些,简单一些,要适应收缩性生活,学会做减法,勇于断舍离。老子认为人老了最终要回归到“婴儿状态”,其实那是一种大智若愚的状态,直至寿终正寝。
奔七之人,每读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一双眼,能燃烧到几岁?/一张嘴,吻多少次酒一杯?/一头发,能抵抗几把梳子?/一颗心,能年轻几回?”难免悲怀,难免感伤。
生命毕竟还是如此苍凉而又如此美丽。一味欣赏“死”当然是病态,只会赞叹生则又嫌稚气。还是古人大肚:“生,吾顺事。没,吾宁也”(北宋张横渠语)
每个生命都是不同的个体,一个人一个老法,养生专家关于“老”的说教,以及一些知名老人关于“老”的经验,听得让人耳朵起茧子,却没有一个人可以按照别人的老法变老。七十岁了,想做什么就赶紧去做,因为已经没有第二次机会了,这也是老夫子所说的从心所欲吧?
当然,底限是不逾矩。

授权作者简介:陈晓林 坚持业余创作,出版散文集《纸上声》、诗集《心远斋诗摭》等著作六部。《将星之路》获第二届全国优秀青年读物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