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红薯切片时 文/泌阳县老记协 李宗印 仲秋以后,在泌阳县城大街小巷会出现“西瓜红、栗子香、紫红薯”十元三斤的叫卖声。连推车卖烤红薯的也喊着:“好红薯软甜绵香,老少适口,都来买呀”,不绝于耳。为尝新鲜老伴买回,名曰栗子香,真甘绵可口,带有栗子香味。决定再买些切片下锅。在晒干收集时,情不自禁引起对往事的回忆。那是全国性的大饥饿大灾难过后的1963年,人们对种植红薯有了更新的认识。在大饥饿中莫说红薯就连散落地上将要腐烂的红薯叶、梗都拿来煮煮充饥,为解决人们的生活问题,便大面积种植红薯。当时且流传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这到那 ,全吃红薯丸。红薯是个宝,想活离不了之说。可以说是红署救活了一代人,现在六十五岁以上者都是当时的幸存者。当时的政策是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生产队就是现在的村民组。我所在的生产队近300人、20多户人家就种上约百亩的红薯。把红薯作为全年的主食去考虑。但分配方式是按劳动工分与人头相结合,为促进多参加劳动,大多是人三工七的分配,也时有按人头六工分四的补救,对于缺劳力的户仍在饥饿线上挣扎着。为大面积种红薯,每生产队都在新年过后的正月底用泥渣块筑上高池,填上粪土作予红薯育苗的温床。将红薯平铺后复上碎牛粪保暖,至农历二月底长出茂密的红薯芽而栽种。经过锄草和翻秧到仲秋收获这叫早春红薯,难得存放保鲜必切片长久食用。晚红薯农民叫麦茬红薯,是在收罢麦以后,将春红薯的秧子采来剪约二寸长带叶而插入地内,经锄草和翻秧在初冬后收获填入地窖内保鲜,可食用,也可作薯种。每到收获季节比现在收麦还要忙,均是在农历最短的十月收获,因母亲年迈我年龄尚小,仅是半劳力的工分,即让不停整日劳作但也获分甚少,每次分配都很少。记得那年十月中旬的一天,也是我最难忘的一天,生产队决定到最边远的一块号称十八亩地出红薯,全队劳力边犁边拣中午时已把红薯收集成堆,下午开始分配,在日头将落时分配完毕,由会计念号和公布所分数量。那一次是偶尔按人头七工分三,所分我家分得500多斤,使我母子感到一阵欣喜,这是分得最多的一次,欣喜过后,也感到为难,因为天已麻麻黑,离家约二里之多,且我身小力单,每担不超百斤,运至家中必到半夜,母亲还要坚持就地看管,这时我非常生气地说:“天马上黑透你又是小脚行走困难、赶快随大家一块回去我就放心了”。对于这500多斤红薯我预计用六次方能担完。就在我担回两次之时,浑身被汗水浸透,冷风一刮实感很冷,但我仍在坚持着。待担回第二趟时却感到浑身无力,加上饥饿感到这真是何等的艰难啊。在我准备去挑第四趟时听到鼎家表哥在呼叫我。感到有人来帮忙一阵高兴。相见后他问还有多少,我说还存二百多斤吧,这时月亮也升高了,天也亮了一些。他说你别怕,就是二百多斤,咱俩这次努点力一定把它给挑回来,说实在的开始全是摸黑挑的,深一脚浅一脚艰难地行走在高低不平的小路上,这时也感到有人助我精神来了,一下子挑光了。心中感到痛快,回家后连喝三大碗汤又吃了一个馍,这时月亮已西移中天了。第二天已早母亲把我叫起便搬着已借来切片的推子,去地中推了起来。母亲将红薯片分撒在土地上,由于推片技术差,推出的全是一头厚一头薄的马面片,当时想只要切成片就行。至到中午方才干完,使我长出了一口气。在村庄前后左右的空旷地和刚播种小麦未出土的地块中和村房顶上全是散发的红薯干一片洁白。像蒙上了一层白雪,真使人高兴。由于气温较低加上早晨的露水侵袭,三天后红薯片仍处于半干状态。可天有多变,真是屋漏偏遭连阴雨,船破又遇迎头风。在当天傍晚时天气有变,刹时阴云密布寒风阵阵,天色如墨,细雨蒙蒙,恰逢月黑头老阴天,夜幕降临一片漆黑,这时收红薯干大军已出现。四处是手电闪烁,昏暗的灯笼到处都是灯火星罗棋布。真是全民动员老少齐参战的景象。小孩呼叫声,大人的责骂声,惊动的狗叫声,人们相互催促声交织在一起,大有作战的紧急状态,我和母亲都身披破衣头戴破帽忙碌的拾拣红薯片,三更过后全部收完。但红薯干已被淋湿,收集在狭窄的房子内不能凉开,仅三天就出了很多黑毛有的已腐烂了,待天晴后虽经洗淘但仍是不鲜白,碾成面粉蒸成馍吃着酸粘苦味齐全,难以下肚,仍舍不得丢弃,填肚充饥,每当回忆起此事,我都亳不思索地说那种日子我亲自实践过。是苦是甜是好是坏,我心中有数。那年真是一个大丰收。村内几个大户人家劳力工分多。所分的红薯约几万斤,仅切片就达几千斤可以装三四占子(用高梁杆织成高筒后圈起装红薯干用之物体)万斤以上之户也比比皆是。基本上保证了全年生活之必须。常达三年的大饥饿大灾难造成提亲联姻的极为稀少几乎成为停滞状态。添丁生女都少之甚少。在遇到丰收之年后人们把谁家收获多,红薯干占子多也成为联姻提亲的条件,我村几户收入多的人家也相继娶了媳妇。我村有一大户人家之闺秀,她聪明伶俐,温文尔雅,手巧勤奋,雅号好妮,正值婚龄,帮忙者甚多,这时家住集市内的现役军人回来探亲,便向其提亲,其军人高大愧悟,英姿飒爽,别人眼中二人若成婚真是天生一对,可见面后军人非常满意。而该女确以其家清贫无物,连一占子红薯干都没有而拒之,媒人劝解说人家是以种菜为生,何来红薯干占子,女方也不同意。邻村一女闻之,立马去男方家毛遂自荐而成婚。二年后提升为军官。随后该女随军到西安,过上幸福生活。好妮之母说:“好妮那时鬼迷心窍,认为其家贫穷而拒之,这是她命中注定,没有做军官太太之福份”。好妮说:“你说错了,我的选择是对的,他当兵在外我一人在家承担全部家务,风来雨去无人分担.只能说是受罪,何谈是幸福,我从不后悔。现在我虽找的是农民做伴侣,但他勤劳本份相亲相爱终日厮守,福祸同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有吃有喝这怎么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呢”。听到此,使我不能不佩服好妮的聪明与高超的智慧。现在回想起来,那时主要是生产条件低下,交通运输困难全凭肩挑人抬,徒步行走,就连防护的雨具也奇缺,何谈的照明设施呢。每当谈起那艰难岁月往事使我不寒而栗,老泪洗面陷入沉思。想过去看现在社会变化真是天翻地覆,有位知书达礼的老者说的好,“六十年前的点灯不用油,犁地不用牛,往上楼上楼,电话上能见面说话,小麦三斤换一斤红薯干,人过花甲就不干活了,可以到处旅游的预言不是全实现了吗,可以说能活到现在过上这么好的日子,甘享社会清福,这都是上辈子积德行善的结果呀”。仔细品评,真是这样,那些苦日子已经过去,人们都享上清福了。随以四句油诗作结束语:苦难日子不复返,今昔相比两重天。科技发展人享受,平安愉快度晚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