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路上的认知
-----《道德经》启示录之十四
作者:焦仕启
经文诠释:老子《道德经》上篇--道经。
第14章原文: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日微;此三者不可致诘(jie:二声),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jiao:三声)?其下不昧(mei:四声),绳(min:三声)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第14章译文:怎么看也看不见,我们把它叫作“夷”;怎么听也听不到,我们把它叫作“希”;怎么摸也摸不着,我们把它叫作“微”;这三者的形象难以区分开来,它原本就是混沌一体的;它的上面并不显得明亮,它的下面也不显得昏暗,它绵延不绝而又不可名状,又总要回到看不见物体的虚无状态;这是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具体物象的形象,这就叫作“惚恍”;从前方去接近它,看不见它的头;从后面去追赶它,看不见它的尾;根据早已存在的“道”的运行规律,来考察现在的具体事物,我们就能了解宇宙的原始,这就叫作道的规律。
思绪流萤:
老子曰:“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这是说人根据早已存在的自然规律,去考察和认知世界,就能了解宇宙的原始,也是做事应遵循的规律和“法则”。
这里述之“认知”,是指人生路上,人的认知一直跟随新生事物,而持续的层出不穷;但是,人最忌讳的是,认知和认定事物时,不犯“盲人摸象”的片面误判。
然而,“盲人摸象”的故事,却说明了人的认知存在边界感,边界以外的东西,即是人认知的盲区;由此言之,“摸象”也是一个由少积多的过程,只有确信“摸到大象的全部”时,才可能接近认知事实的全部真相;比如,一位父亲带着个约有四五岁的儿子和女儿上了火车,可两个孩子上了车,就 哭哭啼啼地喊“想娘”,而父亲却不知应如何安慰和制止两个孩子的哭啼;这时,乘客就忍受不住地向孩子父亲责问:“公共场合,请管好孩子,不要影响大家的休息”;可是,当这位父亲露出无奈的眼神,说出“我实在不知该如何安慰刚刚失去母亲的两个孩子”时,乘客们就又都立刻脸上呈现出怜悯之情地沉默了;这看出,接收信息的全面或不足,既会引出人判断的正确与否,又会因此带来调整自己状态的正负效应。
巴菲特说过:“一定要在自己知道的领域内投资,认知边界之外的地方,有机会也不投资”;阐明了人的行为,须以认知内的判断去衡量,同时也表明人的认知存在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然,人的认知过程,亦像走迷宫,往往是要么在已知的边界内重复,要么是在扩展的认知边界内重复一些内容;因为,当人们开始拓展认知边界时,就会面临着盲人摸象的困境,摸到尾巴时,亦会下意识的以为就是大象了,而问题的另一方面,是认知信息到达一定的量级时,才会发生质变,看到问题的本质和内核。人的认知,同样须遵循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认知的信息量决定了认知结果的完整度,在扩展认知边界时,须收集足够多的信息,才会减少判断上的失误;比如,玩过拼图的人都有体会,单独的片段很难对整体有一个完整的概念,只有拿到的片段越来越多时,脑海里才会建立起完整的形象,完成拼图;这看出,认知的障碍是无意识状态;那么,以色列“实验经济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中阐述了思考两种系统和三种心智模式,从认知科学的角度,也就揭示了人们在认知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错误,可给人以警示。
丹尼尔卡尼曼认为,人们在进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系统模式:快系统和慢系统;快系统是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可帮助物种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处理高达95%的信息,而且是在没有意识的状态下,像走路和呼吸一样,悄无声息,默默无闻;可是,主动认知系统却属于人的慢系统;并且,快系统是一个高效低耗的系统,处理事情的效率最高,延续着基因内部的生存模式设定,但无法保证符合当下环境的变化;而慢系统则是需要调动大脑的认知资源,耗费巨大的能量;所以,当人们开始拓展认知边界时,就需要调动起慢系统;人进化过程中的慢系统,并不是处理外部事务的默认系统,而是需要人为的调用已存信息,这是拓展认知边界的最大障碍;认知过程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需要人们及时调用和控制认知系统,只有慢系统更多地被利用,才能从周围的世界中,不断吸收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不断拓展认知的边界,当认知边界到达一定数量级时,就会对世界、人生以及个人,有一个全新的认识,犹如重生。
一个人的认知模式,也是人们对外部客观世界的心理反应方式;比如,有种说法是“赚的每一分钱,都是认知的变现,却无法赚到认知以外的钱”;可实际上,赚钱与认知却没有太大的直接关系,80%的人赚到大钱,都是运气使然,只不过80%的人都认为是自己“认知和能力过硬”;再比如,投资大佬冯柳的弱者体系,与巴菲特的能力圈,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人在认知世界前,先认清自己;还有,佛教中的“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已早把人认知的三重境界阐述清楚了,可惜现在的很多人,连第一重境界还没进入,却都在妄谈第二和第三重境界了。古人讲“吾日三省吾身”,实际上就是指认知的第一重境界;至于第二重境界,其实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在盲人摸象,而那些从不思考的人,可能一生只能摸到了一个部位,所以认知就非常局限,充满傲慢与偏见;相反,勤于思考的人,可能就会多摸到几个部位,对世界的认知就全面一些,进而会更加客观和理性地判断事物;比如,对于投资风险和收益的认知,很多人把高风险的特性,专注在投资标的本身,很少想到投资人的自身局限,如风险的范围,也把投资人纳入进去,就可多一个角度地思考问题;因为,项目风险的把握,常常因人而异,收益的大小也更是因人决定,这犹如开车,好司机和新手,驾驶汽车的肇事率,肯定不会是一样的效果。
而认知的第三重境界,佛祖说“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大地有高山和峡谷,人间有高尚和卑下,这一切犹如四面八方的风,笼罩着烟雾交错的世界;人活在天地间,谁能摆脱红尘的牵绊,抛开一切俗念去认知?屈原疑惑自己的忠心为何只能在滔滔的江水中实现;岳飞疑惑自己的精忠报国为何只能在“莫须有”的罪名中落幕;孙中山疑惑自己的“三民主义”为何只能在口号中闪光……只有哥白尼用疑惑去否认了“地球中心说”,最后又证明了“太阳中心说”,进而赢得了文化巨人的称号;并且,也证明人人有疑惑,只有“不耻下问”,才能突破认知的边界。
人的认知是无限的,在科学技术一体化的今天,所有人的认知,都有局限性,世界仍需要有疑而问的认知,因为有疑不问,认知就会像栓了线的鸿鹄一样,无法翱翔于天空,反而会陷入迷惘的泥潭;并且,生活中,人人想探寻的认知内容,无穷无尽,诸如街上店铺货品的进货渠道、雄伟壮观的大楼造型设计、余音绕梁回荡的声学构造、古典音乐无需嘶声呐喊的魅力……再如,英国人蹂躏贩卖黑人,如黑人能较早地认知了自己被愚弄,就不会永远被英国人欺凌;中国改革开放以后,西方花花绿绿的生活,非正向地迷惑和引诱了很多青年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结果超前消费导致许多年轻人出现狼狈不堪的人生败局;还有,农民走出山沟,靠的是内心冲动和敢问未知的探索勇气,步入闯荡世界的旅程;过去中国的闭关锁国,已使中国落后于其他国家100多年,屈辱的历史,也让中国人看到了开拓视野的重要性。
繁星点缀着时光,顺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突破束缚、获取认知”的探求意识,正在不断加强,并且也成了人们把自己,逐渐变得“焕然一新”的永恒主题,更是人们在困局的黑暗中,能够时时看到崭新曙光的觉醒。
作者简介:
焦仕启:笔名“秋鸿”,辽宁省营口市人,在北京工作近30(京籍),先后毕业于营口教育学院、辽宁大学、辽宁师范大学、首都经贸大学(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北京大学(MBA专业硕士研究生);曾任小学、中学、大学教师,当过记者、政府官员、民营大型产业集团总裁和央企高管。因茶余饭后喜好摆弄文字,先后在地方、国家报刊发表和出版了近千万字各种体裁及题材的作品,主要著作有:诗文集《春华秋韵》,纪实散文集《眷恋与希望》,人生启示文集《悟性的境界》,企业实操指导丛书《企业:“经营和管理”意味着什么?》,长篇小说《潮湿的季节》、《那风那草那情》等,多次获国家级奖励。
🍀🍀🍀🍀🍀🍀🍀🍀🍀🍀🍀🍀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942251831@qq.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