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沉重的思考
作者|陈希文
当下的智能手机,各种信息满天飞,这虚拟网传播的真实性往往让人质疑。所以,每当我看到这些也不屑一顾,过后很快就会忘掉。但有一个短视频却触动了我的神经,多时萦绕脑际,引发了我深深地思索。
这个视频是:一位青年老师给中学生上思政课,老校长前来旁听。老师以“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们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为题,让学生们开展讨论。讨论前老师给大家放了一段视频:四十年前的一天傍晚下着大雨,一个年轻妇女抱着小孩,没有带伞,身背一个大包,在雨中艰难地走着。身后有个男青年看到后急忙赶上来,把他手中的伞递给女人打上,他又抱过孩子与其同行。“这个男青年为什么要这么做?请同学们回答"。第一个抢先回答的是班长。"这个青年是人贩子,伺机想抱走她的孩子,把孩子卖掉从中牟利"。老师问“谁还有?"第二个喜皮笑脸的男生说:"这个女的可能长得好看,男生有意套近乎,欲对她图谋不轨"。此话惹得同学们哄堂大笑。第三个回答的是位女同学,"这个男人是职业习惯吧,他对女的服务是要收费的"。老师问谁还有?最后一个男生说"这个女的背个大包,包里可能有钱,男的对她献殷勤,可能想趁机偷走她的包"。这时,老校长实在听不下去了,就问青年教师"课本上有答案没?""课本答案是:这位男青年学雷锋做好事,不但帮妇女打伞抱孩子,还把她母子平安送到家"。当听到这个结局,课堂上一片哗然。"这怎么可能呢?怎么可能呢?"同学们顿时议论纷纷。
这时,老校长走上讲台痛心地说:"同学们,四十年前这种事我也做过,和我年龄相当的人大都经历过这样的事。那时,学雷锋做好事,已成社会风气。四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得到的是经济大发展,失去的是做人的道德,精神崩塌。从上边四位同学的发言中就可以看出。同学们,你们正处在学知识,长身体,思想还未完全定型的阶段,有这些偏激的认识,是物欲横流的金钱社会蒙蔽了双眼,金钱吞噬了你们的灵魂,丧失了善良的人性,这是很危险的!我为你们有这样的认识感到痛心,同时也深感学校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责任更加重大!″
老校长的一席话切中时弊,振聋发聩,引起了我深深地思索。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教育事业和经济建设同样得到了长足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指引下,教育界把培养人做为根本任务。教材设置、教育改革、教学研究、教法创新等都以人为夲,思政教育不断得到加强。同时,社会面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丶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荣辱观教育及法治教育等从未放松过。尤其是教育系统利用红色教育基地,经常开展对学生的教育活动。还有全国性的评优树模、表彰先进人物活动在社会上反响強烈,影响深远。校内校外、社会家庭对青少年的教育形成了巨大的合力,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然而,在良好的教育大环境下,我们依然要看到青少年思政教育的效果还是令人担忧的。四位中学生其所以有如此偏激的认识,我以为根源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了问题,理想信念滑坡,道德行为失范形成的。归结起来,就是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出了问题。
心理不健康,必然会在认知、情绪、心理素质、适应能力等方面出问题。中学生从年龄讲,正是健康心理的养成阶段。这个阶段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对学生的思想定型和心理健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教育心理学专家提醒,孩子七岁时,受家庭环境的熏陶,认知、生活、性格、行为、习惯等趋于成型。因此,这一段的家风家教尤为重要,几乎决定着孩子的未来。2020年1月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将家庭教育的目标、责任与义务等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这说明家庭教育多么的重要。做父母的要认真学习这部法律,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要以自身的良好形象给孩子做榜样。要以满满的社会正能量教育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为孩子入学前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学校教育是学生思想成熟的关键阶段。对中学生而言,是思想定型的阶段。加強对中学生的思政教育,是培养什么人的大事。如果培养的学生思想道德品质不好,那学习好还有什么意义呢?思政教育课切忌空洞说教、我说你通甚或照夲宣科的弊端。要紧紧抓住学生的思想实际,注重人格塑造。主要应抓好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理想信念的核心就是要树立为实现强国富民的中国梦作贡献的远大抱负。青年学生是现代化的建设者,是未来的接班人。有了这样的理念,就会增强时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把自身的命运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融合在一起。实现"奋斗有我,強国有我"的宏图大志,让青春梦想随时代前进中绽放光彩。社会公德教育,就是要教育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24字"的具体要求。日常行为规范是塑造人格必备的基本要素。譬如:虚心好学丶恭谦礼让、感恩报恩、团结友善、扶贫帮困、助人为乐、尊师爱生丶遵章守纪等等,这些方面做的到位,高尚的人格魅力在日常就会彰显出来。总的讲,对学生的思政教育要实打实,切莫空对空。使教育真正入耳入脑入心,心悦诚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增强学生爱党爱国的认同感,增强对社会制度的认同感,增强对新时代的认同感。
社会教育主要针对学生观念和认识上的一些偏差来进行,要有现实针对性。上面四位中学生提到的一些不同看法,都与钱有关系。这与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社会背景有必然的联系。经济决定着人们的消费水平,经济活动的归宿是为了追求效益的最大化,人们的社会行为也紧紧围绕这个中心进行着。但是,我们应清醒地知道: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政治挂帅丶政治统领的社会,离开了政治的把关定向,经济发展就会走向邪路。讲以经济为中心,并不是用经济取代政治。当下,一些人受利益的驱使,被金钱蒙蔽了双眼,做了金钱的俘虏,也丧失了做人的道德和良知。如暴露的官员腐败问题,经济领域的不正当竞争等因素引起的经济违法犯罪问题,社会道德问题、社会风气问题等等。这些都是社会前进中的问题,是社会的支流,是局部或个别的现象。我们既要看到发展大势,又要重视解决暴露的这些的问题。教育学生切莫以点代面,以偏概全,"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不能以此是非不分,良莠不辩,甚至把社会说得一团糟。不管是思想认识问题,还是社会舆论问题,我们都应果断地采取有力措施,净化社会环境,取缔污染,以正视听,切不可听之任之。
人的思想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中学生的思想教育是人生教育的关键时期。只有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互相配合,共同发力,教育才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作者简介:
陈希文,陕西乾县人。大学本科,高级政工师,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員,咸阳市职工作家协会顾问。一生务过农,当过铁路工人,从事党政工作四十三年。曾先后任过乾县团县委书记,乡镇长,党委书记,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县委宣传部长。后又调任永寿县委常委,纪委书记,县委副书记,县人大主任等职。多年的职场生涯养成了酷爱学习,勤于思老,务实敬业,笔耕不辍的好习惯。曾出版文论专集《情怀》和纪实文学《驿路心雨》。《品茗幽香》《人到中年》《青出于蓝》是作者花甲年后的散文诗歌专集,真实地记录了退休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和人生感悟,弘扬了主旋律,充满了正能量,对后代人的学习、成长、进歩、做人有一定的励志作用。
🍀🍀🍀🍀🍀🍀🍀🍀🍀🍀🍀🍀
纸刊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