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风韵
--南方的小井冈山--龙胜大坪江之行
作者:杨杰军 廖会兰
一、大坪江的古韵
南方的小井冈山--大坪江,海拔1675米,是广西北部、桂林西北角的龙胜各族自治县海拔最高的一个高山小盆地,四面环山,东面的门户是连通兴安县的竹林界,最为险要,高约20多千米,坡度大多在60至80度左右;南面门户是连通灵川县的财喜界,是红军长征经过的有名红军界,高约12千米,坡度大多在45至60度,在与财喜界之间的“嘞湾”,在1934年12月迎接红军长征的不平凡岁月里书写了“燕子岩传奇”故事;西面门户是连通世界一绝龙脊梯田景区的观音岩,是红军长征经过龙胜最有名红色遗址之一,从龙胜最高峰的福平包山脚翻越高约15千米,坡度大多在50至65度;北面门户是通往华南第一高峰--猫儿山景区的磨子岩,翻越高约7.8千米,坡度大多在50至75度。在北面靠西的崇山峻岭里,有一条弯弯曲曲的一头在距大坪江13里的桐木寨处连接湖南武冈、邵阳等湘西北,另一头在在距大坪江3里处的“嘞湾”连通桂林市的交通动脉与大坪江的山腰而过,形成困住大坪江的左右门户,在当时每天从湘西北成百至几百的小商贩们挑着当地的坛坛罐罐和鸡鸭等特产步行去桂林贩卖,再贩回盐巴、茶叶、布匹等生活必需品返回湘西北,就这样来来往往川流不息,“嘞湾”就成了小商贩们的“伙铺”,这条石板路是解放后几十年里大坪江群众通往江底乡政府及外界的必经之路(脱贫攻坚战打响之后,这里“鸟枪换大炮”--羊肠小道修成了宽阔的水泥路,而且成为了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的重点区域,在乡村振兴战略的雄伟蓝图里,这里将要四通八达:东通兴安县、南通灵川直达桂林、西通金坑梯田景区、西通李江与猫儿山,重振昔日古商道的繁华与辉煌)。随着公路的全面普及,原先的交通要道--石板路现在已经被淘汰不走了,但这条古商道与大坪江见证了历史变迁与中华崛起的沧桑与不屈不挠的精神;大坪江盆地方圆数十平方公里,盆地里并不是一马平川,而是山岭连绵,山岭上四季常绿,绿化率为100%,均为天然摆竹、南竹、水竹和鸟梨茶等多种打样的珍稀灌木;山岭之间的谷口是一片似坪非平的沟壑,深入进去又是类似的堑壑,再往里走,还是谷壑,走来走去,好像没有尽头,所以,以前连当地人都不敢贸然深入,一般进去了就出不来了--迷失方向,所以,至今没有人走遍这些山岭沟壑。至于具体面积,以前谁也说不清楚,只知道是莽莽的、森森的没有边际的盆地,山中有山,岭中有岭。据说当年责任到户--分山分地,也只是“大估”--这片你家,那片他家。后来政府搞生态林补助,由于地形太复杂,就采用航拍的现代化手段来测量面积,结果有的一家就有好几千公顷,哇塞,连来测量的人都惊呆了。
二、大坪江的恒韵
放眼这片四季常绿的竹林,我不禁想到了那个遥远的冬天,仿佛看到了先烈们顶着饥寒交迫,冒着敌人的炮火,一路上牢记使命、勇往直前的伟大身影,他们一直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艰苦奋斗跟党走。
1934年冬,中国工农红军在湘江激战后,进入越城岭山脉。红军经过大坪江时,当时国民党在前堵后追的同时,大肆散布“共产共妻”等谣言蒙骗、威吓当地老百姓,妄图切断红军与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所以开始时,群众是躲在山上的,红军部队纪律严明,不仅秋毫无犯,举着红旗井然有序而铿锵有力的前进,在经过大坪江时修架了好几座便民桥,解决了当地群众长期因“江”而交通不便的难题,各族群众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一种久违的亲切感油然而生,就纷纷回到家里来欢迎红军,给红军打油茶、蒸红薯、送草鞋、唱山歌进行慰问,红军被大坪江群众的热情、真情所感动,但却只喝清茶,且一碗一饮而尽就大踏步向前走去,乡亲们见红军指战员们饥寒交迫却婉拒一碗碗香喷喷的油茶,一双双破烂不堪布鞋连脚趾都露出来了,却没有人收一双草鞋......寨上的冯大娘急中生智,跑到队伍的前面去对背驳壳枪的说,这是乡亲们对的一片深情厚意,这位红军领导目睹眼前的这感人的一幕,再说指战员们确实也太急需补充能量,以利继续前进,就立即命令部队就地休息5分钟,每人喝两碗油茶、吃一个红薯,然后要求司务长拿来3块银元,这位背驳壳枪的连长集合队伍,整整齐齐在冯大娘和乡亲们面前立正,齐步刷的齐向冯大娘和乡亲们致以庄严的军礼,大声对冯大娘和乡亲们说:谢谢乡亲们!谢谢冯大娘!这是部队这一顿午餐的费用,请冯大娘您代为收下!这突然的举动把冯大娘和乡亲们给愣住了,还没等冯大娘和乡亲们回个神来,红军连长迅速把大洋的放到冯大娘手上,就带领部队又是一声“谢谢乡亲们,谢谢冯大娘!”,然后一个个庄重的军礼,就一溜烟跑到队伍前面去了......冯大娘手足无措地捧着这沉甸甸的三块银元,不知如何是好!无奈之下,冯大娘确定把这红军银元建立为大坪江红军桥维修基金,使大坪江一直到前几年政府帮架好水泥桥,都有通行无阻的红军桥,既解决了以前大坪江没有木桥,严重影响各族人民生产生活的交通问题,又使来来往往的本地与外地人群铭记红军关心爱护人民群众的恩情......像这样军爱民、民拥军的生动故事,留下了许多许多,一直流传至今,勉励着后人深切感党恩,永远跟党走。
三、大坪江的神韵
大坪江似于髙耸的井冈山,但它没有井冈山的巍峨雄伟;大坪江的中间小盆地近似于井冈山上的宽敞,但它没有井冈山上的波澜壮阔;大坪江的高山四面环山近似于井冈山的地势险要,但它没有井冈山黄洋界的隆隆炮声;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胜地,大坪江只是历史上农民起义惨烈一页的缩影;大坪江与井冈山形似、神似?大坪江曾经的悲壮与井冈山的历史沧桑是那么的可歌可泣,当地的人民都是那么的纯洁质朴、那么的顽强不屈、那么的砥砺前行;大坪江与井冈山一直都忍辱负重、淡泊名利,不像庐山、黄山那样引人入胜,也不像泰山、峨眉山具有那种张扬的个性,我想:今天我们原本是来游山玩水的,但于我来说,领略了龙胜县南方小井冈山郁郁葱葱的山山岭岭,品尝了大坪江默默无闻的山溪泉水的清甜甘美,在平淡无奇中喝油茶、品水酒、唱山歌、吃高山摆竹笋,勘察曾经的农民起义遗址、瞻仰红军长征遗迹和寻找古商道的辉煌,领略燕子岩传奇的风采.......一切都在无意中再现惊奇于眼前、于心灵,绝对是大自然界给予我们的恩赐;对于我,又一次大坪江之行,是一次难得的心灵之旅,是我心灵新的洗礼:她洗涤了我的心灵,慰籍了我的心灵,启迪了我的心灵。
大坪江漫山遍野郁郁葱葱的灌木林
大坪江漫山遍野密密麻麻的摆竹粗壮挺立
乡村新貌--大坪江的水泥公路已经通向远方
非遗传承--大坪江的传统竹编手工艺品名播四方
非遗传承--大坪江的风味油茶
大坪江热情好客的瑶族阿嫂山歌声声欢迎你
作者简介
杨杰军,男, 64岁,瑶族,中学高级教师,国学高级讲师,中国西部散文学会、桂林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广西分会副主席兼常务副秘书长,中共龙胜县关工委副主任,龙胜民族社区学院常务副院长等。先后公开发表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及专业论文100余篇(首),代表作有《红军走过的风景地》、《故乡的摆竹笋》、《人 本性 信念》等,主编和参编出版了《令人神往的龙胜》、《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与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研究》等专著6部,2019年荣获“全国百姓学习之星”等荣誉称号。
廖会兰,女, 54岁,壮族,大学文化,中小学高级教师,桂林市教学能手,民族文化传承爱好者。
🍀🍀🍀🍀🍀🍀🍀🍀🍀🍀🍀🍀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942251831@qq.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