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不仅热爱土楼,而且热爱这片土地;这里的人民,以及这里的传统。”这是世界文化遗产现场考察专家耿玲,对福建南靖县书洋镇田螺坑土楼群发出的由衷赞叹。
塔下行记
张振杰
今年春天,带着对土楼的痴恋与向往,对客家文化的探索和热爱,追寻客家迁徙的印记,探访客家历史人文。我走进了世界文化遗产——塔下、下坂及田螺坑土楼群景区。
家住塔下村的张国初先生,是我的宗亲也是我的朋友。那是在2019年9月初,我作为河南洛阳洛宁县回迁河洛地区的张氏代表,参加了在漳州市东山县樟塘村举行的福建省张氏委员会东山县联络站成立大会。有幸认识了来自南靖县的代表张国初、张荣仁两位先生,从此,便有了联系,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次到南靖来游览便由张国初先生陪伴,并感谢他们的热情相待。
塔下村,位于南靖县书洋镇西部山区,距南靖县城60公里。是漳州著名的侨乡,也是纯客家人的生活区。既有丰富的历史人文,又具有独特客家风情的古村落。同时,也是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美丽乡村,传统村落。塔下村以村古,山秀,水美,景绝,民风淳朴,与田螺坑村被评为全国15个“中国景观村”之一,被国内外游客誉为“闽南周庄”。


这是一个如诗如画的村落,放眼望去,两座自南向北蜿蜒起伏的大山,似巨臂揽住一道生机勃勃的峡谷。山中古树参天,绿荫如黛;竹林茂密,翠接云天;山峦间雾岚缥缈,若隐若现;一道弯弯山溪从峡谷中穿过,溪水叮咚作响,自然流淌,水色清明澄碧。清纯如酿的空气,让人嗅出许多逝去的年代感,很有超然世外的恍惚之感。
行走在塔下村,最养眼的就是土楼。快看!山溪两岸四十多座形态各异的土楼,串联成一个美妙绝伦的客家村寨!在这里,小桥流水,人与古朴土楼相咉成趣。土楼沿河而建,并且非常均匀地分布在河的两岸。土楼形态丰富,各具特色。土楼有常见的方形、圆形、还有围裙形、曲尺形,最具特色的是浙杭水乡模式的单院式土木、砖木结构的吊角楼,建筑高低错落有致,布局合理,独具匠心,美轮美奂!
这里的石桥形态各异,每隔不远就有一座小石桥横跨小河两岸,那水中倒映的小土楼倩影错落有致,落落迷人!岸边是青青的柚子林,柚子花正在吐放着浓郁的芳香!河边村妇浣洗的棒槌声,伴随着河水流淌的叮咚声,悦耳动听……让人们感受“枕水声入梦,踏涟漪醒来”的美妙梦境。楼前屋后铺就的鹅卵石小径,被人们的足迹磨得圆润光滑,闪闪耀着柔和的光泽。呈现出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画面!


据《塔下德远堂张氏族谱》记载:塔下村张氏的始祖是(鄞江张氏)张化孙,(1175年-1267年)字传万,讳天衍,中原南迁汉人。宋光宗绍熙年间进士,官至汀汀知府。初居宁化县石壁村,后迁居上杭县官店前上吉街繁衍生息,开枝散叶。化孙公后裔七世孙小一郎。于明初迁居塔下村开基。小二郎迁居广东梅州大埔左弼开基。小一郎携夫人华氏及子光裕、光昭在这里勤快劳作,凭着他们的勤劳、节俭、坚韧、团结、开拓精神,日子逐渐美满、富足。子孙繁衍生息,人丁兴旺。逐渐成族。至今已发展到26代世(尊小一郎为第一世),现有1600多人。可谓名门大族!

倘佯在塔下村,给我一种久违的、似曾相识的感觉。古朴典雅的土楼,让我留连忘返。顺昌楼,电视剧《大鱼海棠》的取景地,让我惊喜!这座圆形土楼,共四层,有200多间。
据村里一位八十一岁的老人说:在六、七十年代,有460余口人住在这里,每天早上,楼上楼下院子里都是人,吃饭,听队长安排活,参加劳动,热闹有序……
他说他非常怀念那段岁月。

走出土楼,看到顺昌楼大门两侧的楹联:“顺亲本自诚心出,昌后还由积德来”让我为之一动,“裕后光前勤俭二字;源开流节什货一书。”裕源楼这副楹联也体现了张姓族人的家风;还有勤和楼的“勤与俭治家上策;和而忍庆世良规。”以及永贵楼的“永要刚强毅气;贵有奋斗精神。”等,这些楹联题写在各个土楼大门两侧,成为良好家风、家训,励志向上的精神动力,也彰显出客家人丰富的人文情怀!


行走塔下,我还有一个惊喜的发现,让我心潮澎湃,激动不已。一条不足百米的鹅卵石小路竟然命名“河洛路”,路尽头,有一家旅馆称为“中原客栈”。好亲切好温馨的名字!正是“南来客家形胜地,中原客栈倍可亲!”这些中原文化的符号,㓎润着客家人的灵魂,化解着他们对中原的千年乡愁和对心灵故乡的绵绵相思!在这里游客可以品尝客家美味:客家酿豆腐紫苏鸭、盐焗鸡、梅菜扣肉、慢慢品尝土楼“红美人”佳茗。干净舒适的客房,给人一种如到家般的温暖!

一、塔下张氏家庙
张氏家庙——德远堂,是一处独一无二的景点。它坐北朝南,背靠伏虎山,面向溪流。设计精致,古朴典雅。属于“二进建筑”。这座祠堂已有46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姓氏祠堂建筑之一。前厅屋檐下两侧的浮雕,雕刻着传统戏曲人物;大门两侧各摆一大石鼓,石鼓屏风穿凿雕刻着二十四孝传统人物;大殿的屋脊上五艳六色剪瓷雕:有三国、八仙、封神榜等历史人物,有龙、虎、狮、麒麟、凤凰、雉鸡等珍禽异兽;有牡丹,梅花、兰花、菊花、茶花等花卉名草。百兽争鸣,百花争艳,构图精巧,形神兼备且生动传神。
大殿内雕龙画凤,木石装饰,富丽堂皇,别具一格。横梁上雕刻着宋代朱熹的警世名言:“子孙虽愚,诗书不可不读;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大殿内挂满了由新加坡、泰国、印尼,塔下张氏侨胞赠予祖祠的匾额。大厅两边的朱红柱子上题写清朝嘉庆年间张翰所作的取材于张氏家族历史名人的一副长联:“得姓由轩辕大儒一人铭垂二篇扶汉三杰功高四相敕封五虎博物六史貂冠七叶犹是清河衍派;扬名显奕祀位列八仙鼎甲九成平兴十策忍书百字金签千秋青钱万选道灵亿尊依然文献宗支。”上、下联78个字嵌入“一至十百千万亿”数列,含14个典故。其中“忍书百字”是唐代张公艺九代同居的家范。德远堂前面是一口半月形的池塘,塘中鱼儿畅游,自由自在,庙宇疏影,映入塘面,给人增添幽美的意境!
池塘前面两侧的石坪上,耸立着24支10多米的石龙旗杆,杆柱浮雕蟠龙,腾云驾雾,势欲飞舞。这里的石龙旗杆是国内现存最多的,也是极其罕见的。每一杆石龙旗杆背后都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石龙旗杆由台座、夹杆石、杆身三部分组成,它是功成名就,地位荣耀的象征!是塔下张氏族人向往文明教化,尊重传统文化思想的体现。塔下先后出了14位举人、进士,于是,树起了14杆“石龙旗杆”。文官的“石龙旗杆”顶端装饰毛笔锋,武官则雕刻坐狮,给人以静穆、严肃、庄重的感觉,彰显着张氏族人的莫大荣耀!

德远堂1996年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座祠堂被列为“国保单位”,真牛!

二、塔下侨史馆
塔下侨史馆,也是游客们的打卡地之一。塔下村历代华侨乡贤,下南洋的点点滴滴都被展现在这里。
馆内众多的实物、信函、侨批、文献、图片及讲解员娓娓动听的解说,无不诉说着塔下村侨胞在海外勤劳打拼,艰辛谋生,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辛酸历程。
从清初开始,塔下村的客家先辈不甘寂寞,走出大山到外面的世界闯荡。于是,他们三五人一群,八九人一帮向海外的印尼、新加坡、菲律宾、泰国、加拿大,巴西迁徙。当时,漂洋过海的危险性非常大,经常会遇到狂风暴雨、海盗抢劫事件的发生……可他们都挺过去了。
世上的事情往往都是祸福相依,也正是这一股股移民潮,给村里的张氏族人带来了绝处逢生的机会。
走出去的张氏族人,有的成为商贾巨富,业界精英;有的步入政坛,以及学界名流。但他们都没有忘记塔下村这片祖地。不忘反哺于塔下这片桑梓之地,捐资村里的公益事业,奉献爱心!
张建禄先生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张建禄是泰国著名的侨领,蝉联多届泰国福建会馆理事长。1998年,他捐资近百万元,兴建塔下秋光小学教学楼、操场及体育健身器材。
张扬(塔下张氏后裔)是泰国华人的后起之秀,发迹之后,心系故土,回报社会,捐款、捐物支持家乡公益事业建设。受到家乡人民的高度称赞!
张顺德、张顺良、张顺畴、张荣汀等华侨,都为塔下的发展做出了极积的贡献。客家人“爱国爱乡”的精神在这里得到体现!

当天晚上,我住在国初先生家里。晚饭后,国初先生陪我到他的侄儿张志锋家里小坐。志锋是村支部书记,人说话和气,幽默!听他叔叔国初介绍完我的情况后,志锋书记说:“喔!张先生!洛阳客家联合会宣传形象大使,欢迎!欢迎!”
志锋的热情让我受宠若惊!他边寒暄让坐,边沏茶。
他兴奋地说:你从洛阳来!好地方!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名气大!我们客家人就是从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迁徙到这边的。我听我叔叔说过,你是草根文化人。又是洛阳客家联合会会员,对我们客家文化有研究。来这里多走走,多看看!好好宣传宣传我们客家!”
我回应说:“明年我们洛阳举办第33届世界客属垦亲大会!欢迎你们客属乡亲到洛阳祖根地去参加大会!”
他说:好!好!洛阳牡丹、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庙!声名海内外,我一定去看看!去参加世客大会!


三、下坂村里裕昌楼
第二天,吃过早饭,国初先生开车载我去下坂村看裕昌楼。
大约二十多分钟车程,便到了下坂村。这里风景美丽,山峦吐翠,茶园遍布,绿意盎然,溪流欢唱。让人仿佛置身烟斜雾横的仙境之中!十几座土楼,井然有序地散布在溪流两岸,其中最大、最瞩目得一座便是——裕昌楼。


裕昌楼,建于元末明初,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是目前已知的最古老、最大的圆楼,有着福建土楼之父的美誉。它是最早的股份制产物。由刘、罗、张、唐、范五姓族人共同出资建造。
裕昌楼共五层,高19米,房室269间,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三楼向右倾斜,四楼向左倾斜,“东歪西斜楼”由此而得名。

走进土楼,宛如走进一段尘封的故事,双脚踩在土楼内的石子路上,就犹如踏进了厚重的历史长廊中。诺大的土楼内,游人络绎不绝,有的三五成群,有的夫妇为伴,也有一二十人成团的。游客中大部分人都用手机在拍照,也有少部分游客用相机拍照,他们开心地记录着与土楼间的精彩瞬间!
一位七十多岁的老者见到我和国初先生,便和我俩搭讪,国初先生说,他姓刘,名纯藩。从小就住在这土楼里,和国初先生很友好!当国初先生介绍我来自洛阳时,他和气地说,欢迎你来裕昌楼参观!接着从一间房室里搬出两个小凳子,让我们小坐一会儿。刘先生很健谈:我们这边的刘姓,可追溯到三国时期刘备的儿子刘理。
“喔,刘天下!尊贵的姓氏!”
我说道:“刘备有四个儿子:刘封、刘永、刘理、刘禅。”
刘先生连忙回应:“是、是、是。我们这支刘氏(刘理后裔)也是永嘉之乱的混乱中侥幸逃出洛阳城的。离开了故土中原,宗源河洛,颠沛流离,风餐露宿,一路向南迁徙过来的!先是到达江西,后来到达上杭,然后再迁徙到南靖。实在不容易啊!”
我又对刘先生说:我看到过一份资料,刘禅的这支,永嘉之乱时,诸子殉命,非常惨烈。
刘禅有七子,公元263年,曹魏大将邓艾攻破绵竹,刘禅长子刘璿(立为太子)为了光复失地,与姜维联手作战,但没有后援的他们,很快在和魏军的战斗中,死于非命。五子“北地王”刘堪因劝父拒绝降魏,未果。杀妻,后自杀于太庙。“北地王”刘堪是最刚烈,最有气节的一位!
蜀汉灭亡后,刘禅带着他的孩子们投奔曹魏,希望能换取和平。谁知永嘉五年,匈奴军队刘渊之子刘聪,率领军队击败西晋京师洛阳的十万守军,攻陷洛阳,并大肆抢掠杀戮,俘虏晋怀帝,杀太子司马诠宗室、官员及士兵、百姓三万余人。刘禅的次子“安定王”刘瑤,三子“西河王”刘琮,四子“新平王”刘瓒,六子“新兴王”刘恂及七子“上党王”刘虔都在这场大灾难中举家丧命。其情形非常惨烈!刘禅的这一脉几乎被杀绝。仅有三子“西河王”刘琮的后代逃亡至广东汕头。形成潮汕人。明代又有一部分迁到江苏镇江。清初又有一部分迁到了四川。
刘先生听后连连说道:“张先生,你对我们刘家的事情知道得这么多!佩服!佩服!”
我说,这些都是历史资料!
我们聊的很投机……
我接着说:你们刘天下的源头在我们洛阳市偃师区的刘国古城,第一个见于史书的人叫刘累,是天下刘氏的老鼻祖。给夏朝国君孔甲养龙有功,孔甲赐“御龙氏”,后来一龙死,刘累因惧怕龙死之事暴露,遂迁至鲁山。现在洛阳偃师区建有刘累纪念园,高大的刘累公汉白玉雕像供人祭拜、瞻仰!
刘先生说:他年纪大了!腿脚不方便,去不了那么远!让他儿子到祖源地洛阳参加世客会,祭拜老祖宗!
我们分别时,我们还相互留了电话,时常保持着联系。

四、田螺坑土楼群
田螺坑土楼群是游客必去的打卡之地,作为福建土楼的标志性建筑和名片,于200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神话般的乡村建筑模式”,是中国民居的杰出代表。田螺坑土楼群由一座方形楼、三座圆形楼和一座椭圆形楼组成,这一独一无二的建筑形体组合之作,被俗称为“四菜一汤”。同时,田螺坑土楼群也是“中国景观村落”,首批全国历史文化名村。
这组土楼群是田螺坑村的黄氏先辈,集全族人之力,耗尽大量的人力财力建筑峻工的。它们始建于1796年,花费三十余年,完成了四座土楼。中间因财力倾尽。搁浅停建。直到1966年,黄氏族人才将椭圆形的文昌楼建成。时间跨度170年,其难度可想而知。
五座土楼依山势错落布局,在群山环抱中,居高俯瞰,像一朵盛开的梅花点缀在大地上;站立山脚下仰望,犹如西藏的小布达拉宫,人文造艺与自然环境巧妙天成,构成中国土楼民居绝无仅有的一处绝妙奇景。让我们不得不佩服黄氏客家先辈,高超的智慧与精湛的建筑艺术!

在田螺坑土楼群的观景台上,张国初先生手指着离我们三、四百米处的一条县道说:翻过那座山梁就是永定县了、那边土楼也很外多、最出名的是承启楼。永定、南靖、平和、华安四县,是福建土楼的核心区。
张国初先生说:我们客家人来自中原,肩负着着中原文明,传承着优秀中原文化,秉承着勤劳勇敢,不畏艰难,吃苦耐劳,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品格!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民系。创新了中原文化的一个分支——客家文化。就拿土楼文化说吧,他源自中原的夯土文化,客家先民不经意间建造的土楼,当初是为了防止猛兽伤人,低御匪患、举族居住,增进整个族人团结,经历数百年,保存至今。在当下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留给我们后辈的是一份巨大的财富!是先人始料不及的。土楼旅游业蓬勃发展,给南靖县财每年几个亿的财政收入。从而带动了运输业餐饮业、住宿业以及旅游从业人员的增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真正应验了”前人裁树、后人歇凉“那句老话。
我点头说:你说的有道理。
塔下之行,过去多半年了。如诗如画的美境,淳朴的客家民风,热情的客家乡亲,丰富多姿的土楼风光,都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一切恍世如昨天。每隔一段时间,便和国初、荣仁先生联系,互相问候,感谢有他们相伴,使我深入客家地区,感受客家,了解客家 认知客家。
上个月20号,与国初除先生先生通电话,国初先生兴奋地说:“从手机里看龙南世客会的视频,看到你们洛阳市的市长代表700万洛阳人民,向全世界客属乡亲发出邀请了! 欢迎你们回家,回家!!回家!!!振杰,明年10月份洛阳见!”
我也爽快地说:好!好!好!国初先生,明年在我的家乡洛阳见!
#创作挑战赛# #我的2023年度旅游足迹# #洛宁城事#

作者简介:张振杰,1968年生。赵村镇张营村人。1992年高中毕业。1999年开始发表作品。热爱文学,爱写散文。先后在《中州统战》《三门峡报》《县域经济》《闽南日报》《新洛宁》等报刊上发表作品。现在在江苏南京打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