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雪线上的诗(组诗)
◎桑恒昌(山东)
战士的脚
提起青藏高原
风雪便撕扯着天空
扑杀而来
撞疼我周身的骨头
趁它喘息的当口
看看我的双脚
挂在岩壁上的是它
深陷雪窝的是它
大头鞋和坚冰
冻成铁板一块的也是它
我想起了什么
朝胸前顺势一摸
掏出来的
都是战友的脚
这一双被啃成骨头
这一双被嚼成粉末
这一双在病床上
长成血淋淋的植物
我喃喃着他们的名字
捧起他们的脚
用泪水洗过
用目光擦过
又贴心贴肉地
揣进怀里
祖国的前面
是军人的胸膛
祖国的后面
是军人的脊梁
这样的脚
站在喜马拉雅山上
能感知
地球的份量
夜宿青藏高原
地势的高海拔
情感的高海拔
诗意和心灵的高海拔
大星星一样
满天满天地亮着
怦怦地心跳在说
一群老战友
正拍打着窗户
焦急地喊我
急急推窗而望
实实扑个满怀
啊——
你来自日月山
你来自通天河
你来自唐古拉
你来自五道梁
还有我的可可西里
我的珠穆朗玛
就让曾经弄乱我
黑发的手
抚摸这极顶上
不再消融的雪
明晨一别
不知可有再见的福分
遂,倾泪作酒
刀刀入口
写在三江源
一座山被迎亲的车轮
和护卫的马蹄踏成两半
整整一条河
在史书和地图册上倒悬
前有土藩,后有大唐
一个是国家,一个是家国
前是逻些,后是长安
一个是家园,一个是故园
日月山上哪是白云哪是哈达哪是经幡
爱与疼是截然还是浑然
倒淌河是哪位情感独裁者心上的琴弦
决绝和独特总是相随相伴
啊,今日之大漠
啊,昨日之边关
再往前就是三江源了
黄河的黄,长江的长
从这里跳出摇篮
澜沧江挥泪告别
沿着横断山脉一路向南
过了三江源又该何处
是将自己拔起五千米的起伏颠连
四十二年前
我在这里留下半个魂魄
他披着冰雪的铠甲
粗哑着喉咙正向我呼唤
我站定趔趄的脚步
任白发飞卷
我在想我在问我在喟叹
是谁推动地球这个巨大的经轮
我们迈出的脚步
能否抽回原点
人啊,血里疼里
一代一代的降临人间
莫非就是为了
用短暂的生命
向永恒的死亡
挑一一战
癸卯季冬之大雪
款款的舞步
大片大片
迤逦着
飘落下来
可一见到我
就乱了方寸
乱得争先恐后
乱得天地失常
那雪可是
来自第三极
来自生命禁区的雪域
来自绰莫拉利峰下
乃堆拉山口的
雷达阵地
还听得见
它们急促地喘息
抓一把就抓起
军营的五湖四海
那里曾留下
半个活生生的我
五十多年了
也该长成一朵雪莲
如若不然
怎么会
扑到我的身上
都是泪
裸 浴
——高原兵士的镜头
紫外线
刺青的皮肤
高原风
削切的面容
裸露的躯体
淋浴在夏季的雨里
享受
高天的赐予
接受
全须全尾的洗礼
暴突的肌肉群
呈现独有的质地
披星枕月的勇士
敞开襟怀
就是
血肉的戈壁
朝 圣
投地的岂止是五体
还有匍匐的心
在朝圣的路上
步步生根
站起身来
仰望佛光祥云
洗净骨头
铭刻经文
磕长头
向天一揖
展开长躯
要想仰望得更高
只有匍匐得更低
这独特的姿势
就是把心贴紧大地
从深处
喊出自己的名字
诗人简介:桑恒昌(1941—)男,原《黄河诗报》社长兼主编,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担任中国诗歌学会副秘书长。出版诗集21部。有270多首诗翻译成外国文字,并在国外出版诗集。评论文章600多篇。有六部专著:《桑恒昌论》《桑恒昌诗歌欣赏》《桑恒昌一个诗做的人》《大地上的泪光》《横亘的诗骨一一桑恒昌诗学论稿》《桑恒昌诗学研究文选》《山东文学通史》对桑恒昌的评价:“艺术形式的创新,以臧克家为代表的第一代,是从意象化新诗到形象化新诗转移的一代;以贺敬之为代表的第二代,是将形象化新诗推向极致的一代;以桑恒昌为代表的第三代,则是探索新诗意象化而卓然有成的一代。”2016年被《山东诗人》杂志社授予“首届山东诗人终身成就奖”;2017年11月被评为中国新诗百年百位最具影响力诗人奖;2018年1月在德州学院设立桑恒昌文学馆。
这一切用诗表达只有七行
我的肩上长出一杆枪
我的手上长出一支笔
我醒着枪便醒着
笔失眠我便无眠
我的生命
在变成子弹的过程中
变成诗句
宋遂良教授评说桑恒昌
山东现代诗坛上的不老翁是桑恒昌。他的诗歌独树一帜,是现代诗,但又不完全像是新诗。它没有一般新诗那么披头散发拖泥带水,它有时像散曲,小令,对联,格言,有古风,有哲理,有时还带有浓厚的民间色彩,乡土气息。这种经营使桑恒昌的诗简洁,凝炼,明快,精致,唯美,如刀劈斧斫,披肝沥胆,雄奇悲壮,如猛然一击,長叹一声。他非常注意推敲文字,又善于拨动感情最深处的那琴弦。一根禅杖敌过千军万马。
诗痴与苍鹰
——不得不说的桑先生执着坚韧虔诚的人格形象
王才路
中国诗史上有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豪刘禹锡、 诗魔白居易、诗鬼李贺、诗佛王维、诗囚孟郊、诗奴贾岛、诗骨陈子昂、诗狂贺知章、诗杰王勃以及诗家天子王昌龄等称谓,颇为形象妥帖。有的看似不雅,大多都是誉称爱称,内含了历代诗歌粉丝们的无限崇爱之意。 桑先生一生独独爱诗,为诗而生为诗而活为诗死而复生。甚至自嘲是“诗做的人”,自己“有时间写诗,没工夫去老”“诗是从心里疼出来的,是在心上生长的文字”……他的血他的肉他的骨他的心他的灵他的魂,统 统化为他的诗。他写诗如痴如醉,张口是诗随意而成信手拈来。夜里曾为诗不眠,凌晨曾因诗而醒。一说到诗, 身上心里如注满了兴奋剂,操一口武城普通话诵诗诵大半天,依然那么语速平缓语调始终如一, 一副气定神闲的样子。“诗魔”“诗狂”等的影子他都有,掂量再三,考虑今贤不与古人争,还是誉为“诗痴”更妥帖更形象更独一无二。“诗痴”的雅号里,既有他执着坚韧虔诚的人格形象,也充盈了高山仰止般我的满满的崇爱之情。 除了谓之“诗痴”外,还应谓之为“苍鹰”,一只 “百年中国新诗苍穹中飞来的扑火苍鹰”。猴的机灵豹的速度鹰的眼睛都是这么说的。鹰因捕捉或凌空或俯冲或盘旋,甚至扑火取栗也极为迅捷精准,但都是因眼睛的锐利为制导的。这是由鹰的生存本能所决定的。说桑先 生是中国百年新诗的扑火苍鹰,是说他的诗歌具备鹰的锐利的眼睛和扑火的苍鹰精神。他的诗精于意象,捕物捉象联类取譬,善于发现敢于捕捉勇于进击。不达目的 决不罢休。《钟表》一诗说“不舍昼夜地跑 / 嘀嘀嗒嗒 / 你究竟 / 在寻找什么 / 到底不知 / 它藏在哪 / 找不到它 / 仿佛我就成了它”。《写诗》中也说“树咬着牙 / 把自己 的皮肤 / 一层层地揭下来 / 还保留着 / 心上的图案 / 定在 上面 / 写一首 / 值得为之而死的诗 / 方不负 / 它里三层外三层的疼”。这移用于桑先生是非常贴切的。 上述所谓“诗痴”“苍鹰”以及“桑恒昌现象”等, 无非在于说明,肇始于上个世纪初五四新文学革命的中 国新诗发展到现在,桑先生及其诗歌必定会汇入其中并 将成为一个节点。他的诗歌无疑不仅将成为中国百年新 诗发展史上的历史文本,其中更不乏百读不厌的经典文 本;而且也必定会成为诗学理论界诗歌理论研究的诗歌 案例和文本。因为桑先生及其诗歌具备了这些价值。
2020.8.8 于夏日青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