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碗肉丝面
文/耿志平(甘肃)
三十四年前我离开家乡,到庆阳一中上高中。
那时学校的教室都是砖瓦房,一排有三个班级。学生宿舍都是睡的大通铺,食堂在最后面。每天早上和中午差不多都是蒸馍,一个馒头四两,面粉是八零粉,不白,个头蛮大的。饭量小的买二两,师傅就从中间切开。有凉拌菜也有炒菜,炒菜大多数是豆腐,土豆烩菜,一份三毛钱。一碗面条算四两,有时是土豆烩面,有时是机器面,味道实在不怎么样。学生多,师傅用铁锨炒菜,大锅里热气腾腾,灶膛里有黑烟冒出。每天吃饭就像抢饭一样,有老师看管了,就排着长长的队伍,没人看管了,就一拥而上。那些高年级的男生,人高马大,总是挤在窗口,也最早打上饭,女生只能眼睁睁看着。有哥哥的女同学自然能沾点光,早早打上饭,回宿舍去吃。

有几个学校老师的家属在学校里也卖饸饹面,一碗四毛钱,面条挺好的,筋道,汤则清汤寡水,没啥油水,我们不想吃食堂饭了,就去买饸饹面。有些男生还去给帮忙压面。那是我吃过最没味道的面条了。
学校对面有一家外地人开的小饭馆,那里的肉丝面好像是煮的细挂面,汤里飘着油花,有几块很小的肉丝,放了几片包菜,碗里不放辣椒。吃起来很香,又不腻,一碗一块钱。我们每学期才去吃几次,和大灶饭以及四毛钱的饸饹面比起来,这都算奢侈了。我那时没有多少钱,每学期花几十块钱,不大敢问父母要,手头总是很拮据,有时还从省吃俭用下来的钱里,花两块钱买一本《读者文摘》(后改名<读者>)或者《女友》,买完后就不敢乱花钱了。
也许是那时候住校条件实在太差,伙食不好,对那碗肉丝面情有独钟,过两三个星期就去吃一回,算是“打牙祭”。毕业以后,我还去吃过几次,还是原来的味道,好像成了两块钱一碗。再后来我去的时候,那家店已经不在了,换成了别的生意,不知道老板为啥不开了,难道是生意不好?还是开饭馆太累?我心里就很失落,就像丢了某种东西一样。

三十年过去了,我时不时会想起那碗肉丝面,回味那种味道。后来吃的肉丝面与它做法完全不同,肉多了,菜多了,面条是拉条子,上面好多红油,总感觉不那么好吃。 不知道是因为那时候穷,物质匮乏,还是它的味道清香独特,总是忘不了它。
如果现在还能吃到它,不知是否还是原来的感觉?是否还会那么留恋和喜欢?

作者简介:耿志平,七零后,原籍甘肃镇原人,定居黄河象故乡合水,爱好读书写作,有文章在《九天文学》杂志和公众平台发表,都市头条实力作者,数十篇作品被都市红榜和热点精华推荐收录。写作出道不到半年,以文章朴实多彩受到读者关注,被都市头条认证为编辑,成为网红作者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