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惊叹的民俗博物馆
2018年8月3日,我与鲜虞文化研究会的李景彪 、邢文森老师等,在新乐市原文保所所长、伏羲文化研究会会长相振稳先生的陪同下,参观了一家地处新乐城区、名不见经传的民俗博物馆。下午3时许,我们进入展室,迎接我们的是一位穿着整齐的中年妇女,她话语不多,朴实无华,稍显拘谨。我们边看边聊,有问必答。看得仔细,聊得投机,像是进入了一座艺术的宝库,观者不时发出啧啧的赞叹声。
这座博物馆外观其貌不扬,是一座年久失修的灰色三层小楼,展室不足一千平米。门前连一块牌匾都没有。可是,一进展室却被惊呆了。里面的展品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数量之大,种类之多,品质之精,着实让人吃了一惊。我把它归纳为五大类:如器具类:家具、农具、玩具、酒具、餐具、炊具、刀具茶具、烟具、赌具、运输工具,乐器、兵器、容器、量器、衡器、电器等;机械类:拖拉机、收割机、抽水机、吹风机,磨面机、碾米机、织布机、缝纫机、收音机、录像机、电视机等;服饰类:官服、戏服、演出服、民族服饰、婚服、礼服、青年装、老人装、婴儿装等;影像类:影视道具、剧照、婚照、寿照、历史照、景物照、生活照、老画报、老刊物等;民俗类;婚、丧、嫁、娶,生子、賀寿,年俗、节庆、庙会和年画、剪纸、曲艺、地方戏、杂技等民间艺术。展品实物逾千件,照片500余帧。自二十世纪初至二十一世纪初,时间跨度百余年。内容几乎含盖了冀中地区农业、农村民俗的百年发展史,是晚清、民国、新中国三个朝代北方农村发展的缩影。我们这些40后的老人,看到五、六、七十年代使用过的水车、大车、犁、耧、石碾、石磨、笸箩、簸箕、柴锅、水桶等,以及当时的景物感到十分亲切,好像又回到了那个年代。看到五彩斑斓的戏服、演出服、婚服,以及鲜艳夺目的民族服饰,更让人惊叹不已。
在与博物馆女主人交流中,了解到;该馆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是其丈夫亲手操办,馆舍是租借的,每年租金近20万元。展品是经年累月一件件淘换来的。他们的初衷只是出于个人的兴趣和爱好。还未认识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俗传统文化。更没有想到它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所以,既没有向有关部门登记注册,也无对外开放。每年的房租和其它开销,只能靠拍卖多余的展品支付。2017年男主人因病去世,该馆只能靠女主人和还在读书的儿子打理。了解了这些情况,我建议:向政府文化旅游部门申办资质,争取对外开放;与政府合办,政府负责经营管理、利用,个人以展品作价入股、参与管理,收入按股分成。临别时,我对馆主说:你这个博物馆如放在北京,就发大财了。除了大批的游客,不菲的收入,还会有影视剧组、科研人员前来租借道具、考察历史。希望你的博物馆越办越好,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馆主频频点头,表示感谢。最后,我们与馆主合影留念,一一话别。
2020年8月11日于北京

作者简介
萧世义,河北正定人,中共中央办公厅电子科技学院副厅(局)级退休干部、副教授。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书画艺术委员会委员。石家庄市作家协会会员。出版《萧世义诗文集》《萧世义书画集》主编《×x工作概论》获省部级科技二等奖。在各类媒体发表诗词、散文、随笔等百余篇(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