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乡村文化
杨春杭
随着乡村振兴的深入开展,乡村文化的引领作用日益凸显。回望过去,在深入乡村采风调研,与多个村庄近距离密切接触的过程中,我对乡村文化有了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独特的乡村文化体验,让我捕捉到了书写锦绣乡村的创作灵感,充分认识到乡村文化对于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作用。
一年多来,八小时以外的业余时间,我除了学习、运动、做有积极意义的事情,可圈可点或者值得珍视的亮点中的一束微光,也许算得上是多次行走在书写锦绣乡村的路上,为魅力莱芜乡村采风创作了。在此期间,在区委宣传部、区文联、区散文学会或有关文学团体的组织引领或个人自发自愿的活动中,我分别走进了莱芜区茶业口镇上王庄村、高庄街道黑峪村和塔子村、牛泉镇绿凡崖村和任家庄村、苗山镇高上坡村、和庄镇西平洲村、口镇街道下水河村、大王庄镇独路村和四合街村等十几个乡村,这些美丽的村庄,在被称为“凤城”“嬴成”的鲁中腹地上,就像颗颗珍珠,璀璨夺目、闪烁耀眼。我每每采风之后挑灯夜战、奋笔疾书,与上述各村庄相对应,分别撰写了《千古绝唱此地听》《玫瑰盛开的地方》《传奇村里话传奇》《人文书香溢古村》《天鹅飞舞的村庄》《绽放在暮春的油菜花》《“石”话“石”说西平洲》《莱芜“汶水缘”黑猪》《诗词二首》等文章或篇什,与这些村庄相匹配并自我感觉良好的篇篇“美文”,投发送出去以后,全都一一被“晾晒”在“济南头条”这一新闻媒体的平台上了。其中《玫瑰盛开的地方》和《传奇村里话传奇》,已被编入《锦绣乡村》(高庄卷.第一集),并分别被网易新闻和国家正规刊物采纳、刊发。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文艺志愿者作家队伍中的一员,我也渐渐养成了“接地气、增人气、沾土气、扬文气”的作风。为此,我本人被莱芜区委宣传部、区文联、区社科联、区政府高庄街道办评为“全区‘走基层’活动表现突出作家”。
乡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也是文化滋生的沃土。作为乡村振兴的体验者、见证者和书写者,在亲近这些“山水林田湖草沙”肌理的体悟中,在用心、用情、用智慧描绘这些美丽村庄的过程中,我真切感知到这些村庄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新时代发展成就,了解了它们的过去、现在和奋斗史,深深地体悟到:这里一草一木的生机,一街一巷的繁荣,一家一户的幸福......都与乡村文化密不可分。
回望全国乡村发展,近年来取得诸多成就,实现了粮食生产连丰、农民增收连快。但毋庸讳言,农业效益仍然低于非农产业,城乡收入差距依然很大。但不管工业化如何发展,乡村的基础地位始终没有改变。农业是近2亿人就业的产业,农村是近5亿农民常住的家园。乡村是丰盈的饭碗,是广阔的市场,是劳动力的来源,是产业转移的蓝海。振兴乡村,不是把乡村建得和城市一样,不是“去农村化”,而是重在发挥乡村的特有功能,注意乡土味道,体现农村特点。
乡村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是城市文化的根基,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它涵盖了丰富的内容,如生态环境、文化遗迹、道德情感、社会心理、风俗习惯、是非标准、行为方式、理想追求等,这些构成了乡村居民的生活主要组成部分和精神寄托。乡村文化反映了一种传统的处世原则、人生哲学和对社会的认知模式,它通过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人们,体现了乡民的生活智慧和价值观。因此,乡村文化不仅是乡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和精神支撑,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村文化作为乡土社会长期积累的生存智慧和精神财富,通过传承乡村的传统价值观、民俗习惯等,可以凝聚居民的共识和向心力,促进居民的团结和互助;通过弘扬优秀的文化元素,推动乡村朝着文明、绿色、和谐的方向发展;通过举办文化活动、民俗节庆等,可以激发乡村的活力和创造力,增强乡村的自我发展能力;通过弘扬乡村文化,可以保留和传承乡村的特色和传统,促进乡村的人文环境改善,形成乡村的文化品牌,引导乡村走向文明、繁荣和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建设美丽中国,重点任务之一是建设美丽乡村。乡村振兴,文化是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领,融入乡村振兴全过程。发展乡村文化离不开党组织的引导。基层党组织作为乡村建设的坚固堡垒,时时居于乡村建设一线,是乡村文化建设的主导力量。
对于莱芜而言,优良的生态环境、红色文化资源为当地乡村振兴、经济发展提供了珍贵资源和丰沛动能。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尊重、顺应和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推行绿色发展模式、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统筹社会、经济、文化及环境等多方要素协调发展,着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建设既有青山绿水又有乡愁记忆的农村生态环境。
莱芜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文化资源。走进莱芜,仿佛打开一幅美丽的画卷。山林河湖城,五位一体,相互交融。山是青的,水是碧的,花是红的,城是美的。城在山中,山在城里。北部雪野湖山水相映、碧波万顷,南部莲花山峰峦叠翠、山清水秀,齐鲁大峡谷沟深壑险、景色宜人......对此,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城施策,进一步加大特色优势文化资源的整合力度,做好红色、古色、绿色“三色”结合文章,让红色文化、历史古迹、民俗传统与绿色景观、山水资源等优势互补,使文化资源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探索出一条适合莱芜的“文旅+”多元发展的路子。

坚持弘扬红色文化。红色资源是鲜活的历史,也是党史学习教育最生动的教材,应该充分挖掘、保护、利用好这座精神富矿。莱芜是革命老区,红色资源丰富,到处是浓浓的红色气息。抗日烽火,在鲁中大地成燎原之势;莱芜战役,书写百战经典,莱芜战役精神永远流传。在莱芜这片红色沃土,传承红色基因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题中之意。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在注重发挥优势、注重文物保护、注重文旅融合、注重国防教育的基础上,把莱芜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红色文化研究交流高地、优良革命传统传承弘扬高地、红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高地,真正让红色资源“活起来”“动起来”,高高燃起奋斗新征程的激情。将红色旧址遗迹中的山东省工委旧址、鲁中抗战、莱芜战役、709文化产业园“小三线”、房干精神等红色资源紧密串联,构建起党建文化、抗战文化、红色老区、红色工业、红色生态、民族风情等各具特色又相得益彰的几大红色文化板块,以此实现党建引领促进乡村振兴的发展。



打造富有鲜明的古色文化。依托区内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古房、古道、古石、古迹,打造省内示范传统村落旅游目的地,大力发展民俗体验、山地休闲、农业观光和运动养生等绿色产业,让古色文化焕发生机,以此吸引四面八方的游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经济发展。
营造绿色生态宜游宜居环境。依托优越的生态禀赋,全力发展全域旅游,把全区打造成处处是景、处处可观、处处可赏的整体景区和最美旅游目的地。
由此,要锚定“三色”结合文化做足做大、做到精致。通过姜博会、樱桃节、房干生态旅游节、龙山民俗文化艺术节、莱芜梆子曲艺表演等特色节庆。充分利用雪野湖风光秀美的生态环境,主动争取积极策划举办中国企业论坛等更多莱芜“主场”活动,全国性“一鼓作气”鼓乐大赛、书画摄影展陈、青年艺术创作采风、研讨、竞赛活动,擦亮“莱芜游”品牌,增强莱芜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服务模式、优化惠企服务,营造一流环境,让“莱者芜忧、嬴城共赢”,为莱芜经济聚势腾飞增添力量。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关键靠人。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做好新时代乡村人才工作,必须大力引才、积极育才、灵活用才、设法留才,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不断汇聚起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激励各类人才在乡村广阔天地大展才华,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作者简介:杨春杭,笔名白杨,中共党员,大学文化,高级经济师。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多年来,在市地级、省级、国家级报刊发表各类文稿500余篇,著有长篇报告文学《尚金花》一书。2018年7月,被莱芜市政府授予“赢牟和谐使者”(现为“泉城和谐使者”)称号。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