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俗,永恒不变的定力
作者:闵 长 富
中国,幅原广阔,地理位置各不相同,所以习俗也不一样,有句话叫“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但年俗基本都是相似的。中国年俗主要体现在天人合一、忠义孝敬、感恩报本、温情祥瑞的文化特质上,这四个方面是年俗的主调,缺一不可。
过年,不是我们的祖先胡思乱想想出来的,而是在原始生活中,在那特定的生存环境中,对宇宙生命与人体生命节律交织产生的心灵感悟和文化展演,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人类和万物生命一体化意识的独特理解和深切体验,它作为一个族群的文化标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时间文化的核心展现,这个核心文化逐步被国人所认知和接受,从而以族群文化身份、民族精神在民间习以为常了,也就自然形成集体无意识的传承,呈现在普通老百姓的言谈举止中,扎根在平实氤氲的人间烟火气息中,集中体现在休闲娱乐时尚风潮中。
年俗中的仪式和活动,内涵是十分丰富的,也是源远流长的。清代顾禄撰写的《清嘉录》中记载,从腊月初跳灶王、跳钟馗、腊八粥、年糕、冷肉、送历本、叫火烛开始,到叛花、节帐、小年夜、大年夜,从十二月月朔起至除夕夜,一共有46项活动。正月元日起又有行春、打春、拜春、拜牌、走三桥、放烟火、闹元宵、打灯谜、三官素、接坑三姑娘、百草灵、验水表、灯节……,一直到闹元霄止共41项。也就是说,春节前后一个半月的时间里,平均每天有两项年俗活动,节前年后通过有序的安排,一步一步实现民俗认同,从而开始新一轮又一轮的征程。
年俗,经历几千年的传承,随时代的变迁除旧布新地轮回,有的被淘汰,有的被精炼,有的被合并,但绵延不断,如今有生命力的年俗如吃腊八粥、扫尘、忙年、除夕、压岁钱、拜年、吃春叙洒、过元宵等,历久弥新。从腊八、小年到除夕、元宵,这几场丰富多彩的节庆节目,使得年俗有张有弛、多彩多姿,在人们岁月的生活中刻下了一道道的印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对年俗的意识似乎越来越强,“把年过好”,“过一个有文化、有意义的年”,尽管每个人所期盼的内容不同,但人们对这样期盼的热切是相同的。
传统的年俗一直在经受社会历史变革的冲击与挑战,但是,因为巨大的文化力量所在,它支撑和伴随着我国民众的生活、发展和进步,依然绵延不绝,说明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强烈期盼,使年俗有牢不可破的定力。传说早在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经过酝酿,在1912年1月1日,曾宣布改用阳历,但民间百姓还是习惯沿用旧历。随着时间推移,国民政府便努力加大历法改革的力度,1930年南京当局下令废除春节,从1931年起,以公历1月1日即元旦为新年正日,而除夕就是1930年的12月31日,1月1日至1月4日则为新年年假,1月15日为元宵节。首先从政府机关做起,旧历年机关不放假,只是在元旦时才放年假。当时的官员想象也比较乐观,认为又不是不允许大家过年,不过就是挪了日子罢了,有什么难的?可是,老百姓并不买账。据说还在报上出现过一副对联:“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而最难堪和尴尬的是,政府规定公历1月15日是元宵节。但是,从1931年到1933年的公历1月15日依次却是农历的十一月廿六、农历腊八、农历腊月廿日,天上的月亮不是上弦就是下弦,怎么也圆不起来呀?不是天空挂了一只月牙式的小船,就是月亮缺了一个角。月亮都没有圆,怎么挂灯闹元宵?结果,那一天,除了政府机关门口挂几盏彩灯庆“元宵”以外,民间却冷冷清清,没有一点过元宵的气氛。只有到了阴历正月十五,民间家家户户依旧火树银花,自发点灯祈福。
几千年来,中国的老百姓早已形成了在春节全家团圆、祭拜祖先、尽享天伦的传统习俗,这早已深深镌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岂是一纸命令就能废除得了的?!“历改”在认知上不一致,必然遭到了阻力,所以,对于当局的命令,老百姓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到了旧历春节时,各家仍旧买年货,穿新衣,吃汤圆,偷偷过年。废历,失去群众基础,社会实际生活难形成,企图用行政命令和宣传力量,去革除废历,这完全是违背现实的奢望,也是难以实施的。所以,南京当局这道“乱作为”的命令,加上民众心理上阴历年的观念仍不能铲除,所以,在两年后就没有人或机构去执行了,就这么不声不响的没人再提了,老百姓又公开的过起了旧历新年——春节。
文革中,对过年也曾有过改革,口号是“过革命化的春节”,虽然,一些年俗都被作为“四旧”来破除,过年城内工人照常上班,农民照常下地干活,可是口号不管怎么喊,也“革命”不起来,年俗在老百姓心中却是根深蒂固的,明的响应,暗底里还是在偷偷摸摸依照老年俗过年。
年俗,这个东西并非虚无缥缈,实际上,它是每个人生命价值的符号,人们之所以守护这份过年的情结,一个个未来被时间量化,将希望寄托于斯,周而复始,撑起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恪守这份过年的情结,就是恪守内心深处最基本的信仰。有形的侧体现在备年货、扫屋子、贴春联、贴门神、贴福字、穿新衣、燃爆竹、守岁、祭灶、祭祖、拜年等一个个仪式组成,它是农耕文明的集体记忆,是乡土中国的集体狂欢,作为一种悠久的文化遗产,既保留和继承中国人几千年来的生活理念和精神祈求,也透视社会前进和变革的脚步,而且这种传递是与现代生活互相衔接的,这对于树立文化自信,加强文化认同,形成文化强国的文化号召力和凝聚力有着重要作用的。所以,年俗文化的丰富内涵、优秀的生态传统与文化传统值得弘扬,千方百计挖掘年俗“生活相”,营造年俗“生活场”,恢复年俗“生活流”,更是当今商家开拓市场的主体,也是年俗延绵不断的社会基础。
作者简介: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上世纪70年代初进机关工作,从写新闻报道开始,一直从事文字工作,有小说、散文、报告文学、随笔、通讯、时评及论文等各类文章见诸于省级以上各类报纸、杂志,其中小说、散文曾发表于《人民日报》、《中国妇女报》、《健康报》、《中国国门时报》、《中国审计报》、《中国轻工业报》、《消费时报》、《新华日报》、《辽宁日报》、《甘肃日报》、《新民晚报》、《羊城晚报》、《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中国文学》、《半月谈》、《中国散文家》、《山东散文》、《秘书》、《作文周刊》、《中国农村建设》、《农家女》等报刊,并著有《人生风采》、《走在转型期的路上》小说、散文和理论、言论专辑,且有较多作品获得省级以上的奖项。
🍀🍀🍀🍀🍀🍀🍀🍀🍀🍀🍀🍀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942251831@qq.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